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

作者:王恺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0( 新石器时代 黑陶高柄杯。口径7 厘米,足径6 厘米,高15 厘米 )

从远古到秦汉的酒器

尽管难以根据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准确说明中国古代果酒、谷物酒的发明年代,但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基本被定为酒器。马继革说,根据精美程度,说明这杯子不是用来喝水的器物,肯定是盛放某种精美液体饮料的,或者是当时用盈余的谷物酿造的珍贵的酒,或是水果的浆液,酒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专家们基本将新石器时代的齐家型红陶双耳罐,马家窑型彩陶瓶,包括龙山文化中胎体漆黑如墨、胎壁薄如蛋壳的一些黑陶杯,定性为酒具。

这些器物基本为贮酒器和饮酒器,马继革说,龙山文化中出现的黑陶高柄杯制造工艺已经很考究,用轮制方法拉坯,器物表面光滑平整,同时还采用了压刻和镂空工艺,是上等的饮酒器物。

“不过远古时代,也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马继革说,这种现象到了夏商周开始还存在,比如陶制的饮杯,不能确定一定就是用来喝酒的。

先秦时代的酒器基本分为青铜和陶制两大类,先秦的饮酒,带有礼制色彩,饮酒制度本身就是礼制的一部分,所谓无酒不成礼。酒礼的复杂,带来了酒具的复杂,加上当时青铜器精美的制作技术,使得当时的青铜酒具类型有20多种。包括各种盛酒器,如尊、卣、方彝、壶等十几种,而饮酒器物则包括爵、角、觚、觯等十几种,还有温酒、挹酒的器物,包括专门盛水调酒的器物,这些青铜器物都装饰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图样,即使到了饮酒受到制约,酒器开始简化的西周,青铜酒器因为是与祖先沟通的器物,也没有减少。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 商 亚鸟出戟觚。口径15 厘米,底径8 厘米,高26.5 厘米 )

故宫的青铜酒器极其多样化。与一般的博物馆不同,故宫藏品中既有民国时考古发掘而不断丰富收藏的器物,还有不少传下来的旧物。其中有一种号称“熟坑”的青铜器物,就是早年出土,经后人收藏,由于经常擦拭把玩,在器物表面形成了特殊光泽称之为“黑漆古”。故宫所藏西周的蟠夔纹卣,就是这样一件器物,这件清宫旧藏的熟坑器物,外表光华,锈色已经变得温润柔和,提梁为相互连接的环链状,非常精美。而生坑(与熟坑相对的概念,出土年代短,周身布满了红绿锈斑)中也有很多精品,包括商代的亚鸟出戟觚、父戍舟爵、蝉纹觯、父戍方卣、祖丙觚、青铜凤鸟爵等。

除了根据文献考证酒器的使用方式外,还有不少画像砖、绘画里可以看到酒器的使用方法,实物的酒器能与画像里的相互印证。比如根据汉代的鸿门宴画像砖,里面画有项羽赏赐给樊哙的卮酒,而故宫的青铜器藏品中正好有一个垂鳞纹卮,杯子不大,杯身矮宽,下层相互叠压的鱼鳞纹非常好看,器柄为三股绳的形状,构思非常巧妙。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2( 商 蝉纹觯。口径10.5 厘米,短径7 厘米,底长径9.5 厘米,短径6 厘米,高14 厘米 )

商周以降,青铜器走向衰落,南方开始出现了漆器制造的酒器,且逐渐成为两汉和魏晋的主要饮酒器物类型。

到了战国铁器时代崛起,青铜铸造基本结束,青铜器所代表的礼制也基本结束了,酒成为日常生活的饮料,酒器也转为小型化。不过,故宫还保留有少量战国的青铜器精品,例如一件鸟形勺,周身装饰有突起的浅浮雕,椭圆杯身,圜底高足,单柄呈现平板状,上有繁缛纹饰,看起来是酒斗,用来舀酒,但是它自己又可以站立在几案上,也许是直接饮酒的工具,应该是爵杯的发展变化形态。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3( 商 父戍方卣。口径11.5 厘米×11 厘米,足径13.5 厘米×13.5 厘米,高38.5 厘米 )

这个时代出现的陶器和漆器的酒器都在故宫有大量藏品,有一件汉代的彩绘云龙纹漆樽特别精美,原筒深腹,盖上有三动物形纽;另有一绿釉弦纹壶也颇具故宫特色,上面有乾隆的御制诗歌来赞美此壶。此壶属于低温铅釉陶,釉面光滑平整,呈现美丽的翠色,是汉代陶瓷成就的体现,早年在关中地区出土,应该是随葬用品,乾隆将之作为观赏器物之一。

魏晋到唐宋元的酒器藏品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4( 西周蟠夔纹卣。口径12 厘米×12.5 厘米,底径11.8 厘米×12.5 厘米,高26.5 厘米 )

魏晋时期,尽管酒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但因为生产能力增加,酒成为人们世俗生活中的必需品,表现在酒器上,脱离了商周时代的礼器影响,向着更简单实用的方向迅速发展。故宫所藏的这一时期酒器,基本上以瓷器为主,无论是南方的青瓷还是北方的白瓷,都产生了大量酒器。

此时间酒文化的发展,也带给酒器一些新的形态,当时流行在户外饮酒,比如兰亭雅集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漂浮在水面上流动的杯子叫羽觞,这种杯子外形酷似小船,故宫就藏有青釉羽觞,这只杯子很小巧,仿照漆杯而成,因为要保证漂浮,所以在外形和尺寸上都有别于其他饮酒用具。游戏的时候,杯下要放一块木板,放在水中慢慢漂,漂到何人处,此人就需要有所表现,或吟诗或作赋。青釉也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5( 西周 青铜凤鸟爵。高22 厘米 )

故宫藏有若干件青釉酒器。比如一件魏晋典型的青釉鸡头壶,器形开始于三国时代的鸡首壶,到了东晋时期,流口由实心变成空心,美观实用了不少,成为南方主要的饮酒用具。故宫藏的这一件,上面点缀了少量褐彩,腹部有两桥型索,方便提拿,说明这是一件很实用的酒具。另有一件西晋的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应该是外出骑马时便于携带的用具。这款壶壶口很小,有利于酒的不外溢,或者直接饮用也可以。

唐时的酒文化进入了新阶段,酒产量大为增加,能够生产出琥珀色的黄酒,例如“兰陵美酒郁金香”,包括“玉碗盛来琥珀光”,酒的美丽颜色,要映衬在精致的酒具中,所以这一阶段,玉、包括大量使用的金银器物,还有各类不断演进的瓷器,都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酒器。故宫此时的收藏,还是以瓷器为主。“主要是传世的金银器不多,战乱一起,金银器就立刻被毁灭重铸,但是也有一些,包括鎏金器物。此时的金银器,还有瓷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不小,所以有了新特征。”马继革说。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6( 凤鸟纹爵部分图案拓片 )

故宫藏有的鎏金铜杯,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抹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让水银蒸发,看上去有富丽感。这件鎏金杯为撇口,倒钟形,高圆足,造型简洁,受到波斯文化影响。另一件鎏金铜杯,上面刻着人马狩猎图,同样受波斯文化影响,按照猜测,很可能这杯子饮用的是当时尚属珍贵的西域葡萄酒,当时西域葡萄酒只能进口,凉州等地尚无引种。

而瓷器更多是饮用当时内地的各种酒类——尚不成熟的黄酒,各种花果酒,有把有流的执壶成为这时期的典型酒壶。有人会疑惑是否有可能是茶壶,但唐时使用的水注为长流把,当时也不在壶内泡茶,所以肯定为酒壶无疑。故宫藏有唐时盛产白瓷的邢窑的把壶,敞口短颈,小短流,通体施白釉,属于唐时酒壶的上品。还有一个加彩的长沙窑执壶,口颈形状类似,但是通体为青色釉,加以绿彩,应该属于后期长沙窑产物,因为为瓜棱形状,长沙窑出产了很多酒壶及其酒碗,现在遗址中还挖掘出大量残片,上面写有简单的诗文,非常民间化,可也雅致,代表着唐时的饮酒风尚。要知道,酒令文化就是从唐开始,这肯定是一个酒文化充斥的时代。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7( 战国 鸟形勺。长17 厘米,高7.9 厘米,口长径8 厘米 )

故宫的小酒碗也各有特点,藏有一只越窑的海棠式杯,造型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金银器多曲长杯,进入中国后,出现了变化,进入瓷器系统,产生了海棠、葵瓣等造型,值得称道的是其釉色,这只杯应该是进贡宫中的,属于秘色瓷,青翠的如同玉色。另一只青釉刻花梅花式撇足小碗,器身呈现花瓣形状,小巧,应该也是仿照西域金银器而成。唐宋时期,酒器与茶器相对容易区分,主要因为当时茶器偏大,而酒器虽然相对于后世也偏大,但比起茶器还是小巧玲珑些。

进入宋元,中国酒业的黄金时代来临,唐朝时候还不太定型的黄酒已经能普遍生产,而且宋时市井消费重视饮酒,市井间有各种酒肆,城市生活包括酿造的节日,酿酒的仪式,也时有庆典,对器物的要求更加精美。比如瓷制酒器,除了要求釉色美观,还要求瓷质优秀,文人的游戏和审美趣味影响了此时的酒器。故宫的典型藏物有影青蟠螭提梁倒流壶,倒流壶为北宋新品,装酒的时候,需要把酒壶倒过来装酒进去,壶盖属于装饰作用。由于装置巧妙,正置时酒不会漏出,属于耀州瓷的典型器物,故宫这件器物,用蟠螭连接壶流和壶柄,非常古雅。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8( 汉 绿釉弦纹壶。口径17.4 厘米,足径19 厘米,高41 厘米 )

注子和注碗为温酒器物,五代已经流行,故宫藏有影青注子和注碗,在展览的时候,后面还放有《韩熙载夜宴图》,因为里面有非常直观的使用方法。注碗为瓜棱形,用与盛放热水温酒,里面放的注子与执壶相似,上面有狮形钮,注子与注碗的两者组合应该自五代开始,到了宋已经是常用的酒器了。梅瓶为宋发明的另一种酒器,故宫所藏的内府梅瓶,是官府指定的盛酒用具,这只瓶通体白釉,只在口沿近肩处施黑彩,并且写了“内府”二字,造型非常沉稳庄重。

宋与周边国家交往频频,不少酒器带有这种痕迹,故宫藏有白釉刻花皮囊壶,形制扁圆,短流,肩上有一提梁,周围的缘起线仿照兽皮缝制的痕迹,做出皮革线,非常逼真,这是模仿契丹的皮囊壶做成的。另藏有西村窑刻花凤首执壶,这种瓷器在国内发现少,在东南亚国家有大量出土,可见当时就是外销瓷器。从造型上看,圆形腹上的花卉图、凤冠形的壶口,都不是中原常见的欣赏口味,应该就是为出口所定制。当时中原的欣赏品位讲究文人化,雅致,故宫藏有白釉花口高足杯,杯口为花形,器身为花瓣,釉色洁白光润,代表着宋瓷的高水准。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9( 西晋 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口径4.2 厘米,最大腹径18 厘米,高14 厘米 )

到了元朝,中国酒进入了突变时代,最大变化是烧酒的出现。从中亚传入的蒸馏酒器具,使中国开始酿造高度酒。不过按照当时人们的记载,烧酒尚不主流,流行的还是黄酒、泡制的花果酒,此时的黄酒已经完全成功酿造,北派南派各有特点,但是颜色都呈金黄色,赏心悦目,酒精度数也明显高于前代。适合喝黄酒的各种瓷壶也大量出现,如故宫所藏的龙泉划花执壶,通体为青色釉,后世称为人工青玉,壶细颈溜肩,圆腹可以多装些酒,而壶流又修长,适合倒酒入杯。和我们现代常见的酒壶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另有一件凤凰穿牡丹的元青花执壶,上面与多数元青花的繁杂图案不同,比较单一,但是根据壶形变化而绘制,非常讲究。

故宫的国宝级作品朱碧山银槎也属元代出品,槎,就是木筏,槎杯据说是模仿张骞乘之去河源的传说而来,最早的槎杯就是元朝作品,沈从文先生考证过,本来槎杯可能是沉香作品,后来用犀角、银仿制过,属于酒船。酒船一直有,早期的羽觞就是,后来唐有金银酒船,发展为浪漫主义的工艺品。这只槎杯由元代著名工匠朱碧山所做,槎形如老树结的树瘿,上面坐着一位悠闲的高髻道人,朱碧山在上面还刻了五言绝句,里面提到了李白和刘伶,显现了他对酒的热爱。这种造型新颖的酒器据考证是他为自己制作的,他所刻制的槎杯共有四件传世,两件在大陆,其中另一件藏在江苏吴县文管会。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0( 东晋 青釉鸡头壶。口径5.5 厘米,高15.4 厘米 )

明清故宫酒器珍藏:瓷与玉

明清故宫的酒器,材料的丰富性远超历代,颇多可观之处。也是因为故宫器皿不少属于传世品,而明清二代的藏品在故宫多有保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品类丰富的故宫酒器,大都属于此时代。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1( 唐 青釉刻花梅花式撇足小碗。口径8.5 厘米,足径4.5 厘米,高4.5 厘米 )

明清两朝的瓷器精品都出于景德镇,这两个时代的瓷器时见高峰,瓷器中很多属于酒具,虽然也存在一器多用现象,但很多套制,或颜色釉的杯子,很多都被归类为酒具。马继革说:比如雍正时期所做的霁蓝釉和黄釉小杯,部分属酒具,因为当时对颜色有明确规定,这两种颜色的杯子只能在祭祀天地的时候用,而祭祀时候不太可能放茶汤。

明代的瓷酒具,一改以往酒具的厚重沉稳而变成轻盈精致:故宫藏有的青花玉壶春瓶,是用从海外带回的苏麻里青烧制,有结晶斑;宣德青花花卉纹执壶,造型取用阿拉伯的金属器,颈侧为弯形曲流;蓝釉刻兽执壶则以开光为装饰,内部刻兽,色泽沉着而鲜艳,这种装饰手法很少见。到了清朝,尤其是康、雍、乾三世,为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此时官窑为宫廷烧制的各种杯壶瓶等酒器都非常精美,比如外出随身携带的青花缠枝菊花腰鼓式瓶,上面的花卉极度饱满但丝毫不乱,小巧别致;为康熙祝寿的金地蓝彩团寿盅,非常精美;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也被定为酒器,因为是套组,很可能是重大场合时使用的器物,喝茶用12杯的不太常见;乾隆也烧制了大量的精美酒器,包括模仿古款的鸡缸杯,之所以定为酒器,是因为丁观鹏所绘的《夜宴桃李园图》上有此杯的影子。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2( 唐 越窑海棠式杯。口径13.2 厘米×8.2 厘米,足径5.8 厘米,高6.6 厘米 )

除了常规的酒杯与酒壶,清宫还藏有一些别致的瓷器酒具。如一件反瓷镂空荔枝式杯。这是乾隆年间的象生瓷异形酒杯,枝干上施以金彩,又是酒杯把手,在金彩枝干上有两个白色的布满了釉点的荔枝,一个是完整的,上面半个是空网格,用来过滤酒渣的;另一个为半个,里面衬银里,这是饮用的酒杯。杯子下方还有题诗:“叶分君子绿,果夺状元红。”专家分析这是饮用黄酒的杯子,因为陈年黄酒里有酒渣需要过滤,整个作品工艺复杂,却又实用。清宫还藏有宜兴的绿地粉彩公道杯,荷叶状的杯子中央有一紫砂的老寿星,手里捧着黄色彩柱,下面是一通杯底的小孔,酒倒出过多,老寿星会上升,上升到一定阶段还倒酒,酒则会通过虹吸现象流出来,所以这个杯子被称为公道杯。

故宫旧藏有大量的玉制酒具,随着琢玉技术的提高,明清两朝的玉酒器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更加绚丽,加之乾隆年间开始,痕都斯坦玉器风格进入清宫,整个宫廷玉酒器进化到了高峰。故宫藏有痕都斯坦玉瓜棱执壶,壶腹为瓜棱形,莲座足,高颈圆盖,曲柄,壶肩雕刻一圈缠枝纹,风格非常独特。“清宫的玉壶玉杯一般是酒器而不是茶器,因为茶汤有色泽,会染在玉器上,所以玉杯一般当酒杯使用。”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3( 唐 邢窑把壶。口径7.5 厘米,足径7 厘米,高17.5 厘米 )

比较著名的明清故宫制酒器有许多,明由交易和进贡获取和阗玉,玉酒具是主要产品,包括尊、爵、壶等,玉质好,工艺也优良。青玉竹节杯作扁圆竹筒节状,一侧微弯,镂雕一竿曲竹为柄,非常细致。子刚款的白玉单凤双螭万寿合卺杯是一块整玉雕琢成的两个相连的直筒式杯,应该是明朝某皇帝结婚时的贡品,杯身上下各琢一周钮丝绳蚊,表示捆扎,寓意合卺,杯身两侧是凤和螭作为杯把手,上面还刻有祝允明的诗和书法,是明仿古玉器中最著名的一件佳作。明朝的青玉八仙执壶上面也雕满了八仙、花草、山石等图案,两侧还雕刻着诗句,也展示了明代玉雕的风格。清宫玉器中增添了著名的痕都斯坦玉雕风格,例如痕都斯坦玉白玉单耳叶杯,杯呈花瓣形状,单耳为叶蔓,杯身是写意手法的叶筋,手法很华丽。还有不少华丽的观赏玉杯,根据形状判断,不太会是日常使用品,可能只有极其重大的场合才会拿出来作为陈设。例如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对杯上装饰的花纹很多,做工非常繁杂,这么细腻的玩意儿,也只有宫廷才有可能制造。当时清宫将造办处的玉作、如意馆的玉作还有苏州、北京的知名玉作会聚起来,在玉酒器的制作上,融会贯通了历代酒器,器物形状雍容大方,变化也丰富。

丰富的不同类型:金银和竹木牙角酒具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4( 唐 鎏金铜杯。口径7 厘米,足径3.4 厘米,高7.5 厘米 )

从唐宋开始流行的金银酒具。同样到了明清迎来了大发展。与瓷器类似,金银酒具在康雍乾三世发展到高峰。因为清初社会稳定,酒类品种开始增加,产量也提高了不少,酒具也越来越丰富。金银酒具加工不仅是突出材质的华美性,还在雕刻上崇尚富丽唐皇的风格,可以说装饰性更强于实用性。尤其是故宫所藏的皇家用品,有些虽然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可是也强调其华贵气质,适合宫廷使用。

清宫宴会有严格规定,举办前,礼部会绘图安排座位,呈皇帝御览后再举行,一般先饮茶,之后是酒宴,掌仪司官三人,分别捧着爵、壶、卮进丹陛,有专门的进酒大臣,分为几次献酒,中间夹杂着各种乐作和歌舞。这么隆重的场面,正是金银酒器的曝光时间,故宫藏有的金酒器有金錾花云龙纹执壶,高盖垂腹,通体錾刻龙纹,有皇家气象。另有一个银錾花鎏金葫芦形执壶,虽为银底,但上面用金水装饰了凸起的花朵,通体的缠枝莲花非常华丽。金胎和珐琅的结合,也是皇家制造:乾隆皇帝用黄金为胎,上面用珐琅做花卉或者人物,画工或者秉承中国传统画法,画满了缠枝莲、蝙蝠等吉祥图案;或者参照西洋画法画了西式贵妇,都有一杯一盘,应该是乾隆自己的御用之物。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5( 宋 西村窑刻花凤首执壶。口径4.2 厘米,足径8.3 厘米,高16.8 厘米 )

除了这些宴会用物,还有不少属于游戏之作。比如清宫旧藏的银葫芦,造型为逼真的葫芦模样,通体刻满花鸟纹,并用绳子结成网络状,可以出行时候携带,不由人想到乾隆多次下江南的传说。银錾花梅花式杯,杯口为盛开梅花,杯身立体雕刻梅花枝,叶片和花苞,造型精巧。银制温酒器造型如现代的酒精炉,但是做工精巧多了,也说明当时饮用酒多为黄酒和花果酒,需要加热饮用方佳。

竹、木、牙、角的酒器肯定很早出现在人类历史上了,是主流酒具的补充,然而竹、木包括葫芦等材料制作的酒具往往随时可取用,所以一般不是重器,也难以留存。象牙、犀角虽然珍贵,本身也难以保存,所以留下来也不多。但是明清两朝开仿古风,认为犀角能解百毒,所以产生了大量以花卉为主的犀角杯,而竹木雕刻则更见功力,并夹杂大量文人气息。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6( 辽 白釉刻花皮囊壶。通高26.4 厘米,足径7.4 厘米 )

故宫收藏了大量竹木雕刻酒器:明代的竹雕蟠龙杯,用竹根制作,外壁用浮雕技术雕刻蟠根老松,疏密有度,由于竹根空心,上面有大量竹节,做酒杯难度很大。可是当时宫廷也喜欢使用,主要还因为当时竹杯用于饮用酒精度不高的黄酒、花果酒,颇为风雅。另一个明晚期宫廷收藏的竹雕荷叶式杯,用一竹节雕成,造型灵感应该来自碧筒杯的名字,杯口是上包荷叶,近底为荷花螃蟹雕刻,杯内刻有五言诗,提及“我酿醉新醅”,应该是饮用新酿造的黄酒的美器。除了杯,还有竹雕刻的松树形状壶,壶盖为松针形状,是活跃在金陵的雕刻家濮澄作品。除了使用一般的竹、木雕刻外,当时还使用贵重木材雕刻酒具,如张希黄款的沉香木的赤壁图酒斗,用浅浮雕手法在沉香上雕刻东坡夜游图。还有用紫檀制造的六角杯,落款为明代画家孙克弘的字雪居,杯身用银丝镶嵌了福禄寿字,同样是自斟自酌的好酒器。

犀角杯自明清开始有大量传世作品,明清出了不少高手,如尤侃,他在犀角上雕刻的松荫高士图,意境清幽;而明末工匠鲍天成用小犀角做酒壶盖,大犀角做壶身,雕刻若干芭蕉叶和螭,蟠夔,颇有复古风。还有犀角雕刻的海水云龙纹杯,明代开始,犀角雕刻比前代繁荣,器形上也多样化,除了杯盏还有大量的爵、壶等,主要是材料珍贵,人们会根据材料形状随形设计,也会就此展现各种雕刻技术。清代的犀雕,没有新技术提供,但是模仿了不少青铜器物的审美,反倒不如明质朴,所以慢慢走向了衰落。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7( 元 白地黑“内府”字梅瓶。口径5.8 厘米,足径12.7 厘米,高35.7 厘米 )

清宫重繁杂、重工艺的特色除了在犀角、象牙上有所展现,在一些普通材料上也多有体现,比如用模具套在葫芦上制作匏器,匏制的壶、碗均有不少,上面还镶嵌铜边或者银边。珐锒器、料器、锡制的酒器也有很多,均雕刻精细,外形设计别致,是这一时期富有特色的酒具。为什么有这么多繁复的花样?归根结底,还是清代处于中国酒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此时此刻,黄酒分成南酒和北酒,各省份都有自己出名的黄酒;烧酒已经成型,汾酒成为代表产物;露酒也开始流行开来,而花果泡制酒,则是日常饮品,此时中国已成为地道的酒国,而宫廷用酒则是最优质、最雅致的代表。

(本文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酒具《觞咏抒怀》)

北京故宫的珍藏酒具18( 元 朱碧山银槎。长19.8 厘米,高15.2 厘米 )(文 / 王恺) 考古文物博物馆酒具清代瓷器珍藏故宫博物院文化北京故宫朱碧山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