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格子间

作者:何潇

​走出格子间0( AMUSE工作室创始人何文宾 )

AMUSE的办公室像一个剧场。空间高达9米,是由一个老仓库改造的,四通八达,从一张门走进去,从另一张门出来,登上一个台阶,再穿过一个“隧道”,又回到起始的地方,让人想起里外难分的莫比乌斯环。

“空间打造的是一种流畅性。进来办公室的人,不论是工作人员、客户还是客人,去到的不同空间使用的是不同的路径,通过这种方式与空间有一种接触。你看到这个空间四通八达的,其原理就是分区,按照功能分:活动空间、工作空间、休息空间。整个空间有一种气在流淌,有一种流动性。这种空间也会然让你想去发掘,会有新的体验。”何文宾说。

何文宾是AMUSE的创始人,新加坡人,2004年来到北京。来到北京之前的2001到2003年,他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不工作,跑到巴黎学烹饪,做甜点。他来到北京,是随WPP来北京开设分公司。在WPP做了半年之后,他觉得自己还是不太适应这种合作方式,就独立出来,在2005年开了AMUSE。2008年,AMUSE推出了“再生:再来”计划,旨在将新的创意注入老的国产品牌。项目的第一个品牌是诞生于1927年的回力,在这个计划的包装下,这个“奶奶级”的国产运动品牌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新潮牌,并引发了一波“经典国货”的回潮。

“前几年,大家都在办公楼办公。但我们想脱离那种感觉,会有一个新视野。”为了追求新灵感,何文宾决定搬家。去年9月,AMUSE工作室搬到如今的所在,装修了4个月,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为什么要从写字楼走出来,来到这里,花这么多钱来建造这个环境,就是为了自己在未来看到这个方向。明白自己要走的一条路。一开始,要走的路是创业。创业完了以后有一个阶段是平稳的,然后你会问自己,我能做的就到这里了吗,能不能做一些新的东西,挑战自己。这种挑战会把你从低落里带出来。”

绕着AMUSE的办公室走一圈,是一件颇为愉快的事情,穿行经验会让你回想起某个艺术空间或者美术馆。空间分为两层,一层是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共同工作空间(CO-WORK SPACE),大家共享空间,但各自独立。在AMUSE的空间里,共有三四个合作伙伴一起工作,行业各不相同:有与艺术相关的,有做市场咨询的,有做咖啡馆的,还有帮助朝鲜妇女创业者的NGO。“CO-WORK在美国西海岸很流行,在国内还算比较新的一种工作方式,但这是一个趋势。这就像是在一个夹子里,大家可以互相激发。”何文宾说。

​走出格子间1( 位于AMUSE空间内的自行车店,倡导现代生活的概念 )

穿过“中心隧道”,登上一排楼梯,可以来到二楼,这里也是AMUSE的办公区域。你也可以选择更为迂回的侧面楼梯,以便看到更多的“风景”:楼梯背面的墙上贴着现代艺术作品,茶水间被布置得像个自助咖啡馆,还有一个宛若T形剧场的巨大楼梯,用来召开会议与项目展示——楼梯顶上有一个居高临下的休息区,放置了许多懒人沙发。员工可以在这个“制高点”寻找灵感,也可以小憩一会儿。“我们倡导生活跟工作结合起来,带动你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何文宾说。

何为“快乐公司”?创意人有自己的见解。“我对快乐公司的定位是,来到这里能做到你要做、你所擅长做的事。把你的喜好转成一种满足感,这是巨大的快乐。快乐与创意之间的关系,基于本身能找到怎样的平衡。做一个创意人,客户也买单,得到认可,这是最大的快乐。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得到快乐的方式是能感到团队的结合,人跟人是有沟通的。如果沟通不畅,会带来反面力量。”

虽然是创意公司,却并不意味着信马由缰,制度依然存在。AMUSE鼓励员工早到,这样可以有个好开始,但不鼓励员工加班。“我们的概念是,如果你加班,那就等于没有效率,浪费了一天;如果你熬夜,那状态也不会好,并且会累积起来。我一直在跟员工沟通,他们也理解,到时间他们就会下班。”

在团队建设方面,除了常见的派对和集体外出,他们有一些新奇的项目,比如鼓励员工用滑板车代步,置备了几辆滑板车在办公室。但在使用滑板车的时候,员工需要做出反馈,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要让大家能跟着公司的方向变化走。作为一个创意公司,要保持与其他人的区别。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变,在保持变化,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变的时候也有更新换代,企业不更新换代,能量会越来越减弱。”何文宾说,“公司的成长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种文化。作为管理人要让大家有目标、有愿景。让大家知道,这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在这里,能不能去参与,这个很重要。人需要适应,如果待了两三年依然觉得自己没有激情,可能是你不够主动,激情也需要自己去寻找,不能靠他人推动。”(文 / 何潇) 格子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