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方案”应对市场变数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宝马方案”应对市场变数0( 宝马集团董事赫尔伯特·迪茨博士和宝马335i )

三联生活周刊:旁观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你如何评价?对未来走势是否保持乐观?

迪茨(Dr. Herbert Diess):对我们来说,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市场,但有可能法律条款在短期内发生的变化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多年前,我曾经负责摩托车业务,2003年突然宣布市内不得行驶摩托车,3个月内市内的交通就全改变了,整个小型电动摩托和摩托车市场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市场充满变数,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宝马,比如12缸的7系,我们一定要考虑后备方案。我们想得很清楚,像去年那样的超高增长不会持续,中国的市场增长会趋缓,这是我们制定计划的基础认识。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中国财富的增长、基础建设的提升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会错过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我们经常在董事会讨论的,其实就是要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

三联生活周刊:应对市场变数的后备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迪茨:其他市场也同样经历过变数,远的不说,美国汽车市场年销量最高时曾达到1800万辆,但因过去5年内的经济危机,前两年已经萎缩到1200万辆。

“宝马方案”应对市场变数1( BMW 运动旅行概念车 )

作为汽车生产商,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随时面对个别市场可能出现的萎缩,争取在全球创造一个平衡的布局。宝马在美国、中国、欧洲差不多同样强大,并尝试创造更多的强有力市场。比如我们正在巴西建造新工厂,希望能借此平衡全球市场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会灵活地管理工厂,比如一个工厂同时生产多种车型,或者灵活分配产能,同样的3系可以在4个工厂生产,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一个最符合实际情况的产能。在德国,我们还有灵活的管理模式,做到在不辞退工人的情况下,把产能降低20%至30%。这些都说明,我们很清楚市场变数,并主动着手应对。

三联生活周刊:你眼里的中国市场是怎样的?

迪茨:2005年在中国设立了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当时在北京有300名左右的员工。我本人也经常来,每年有三四次。在中国,我们有很强的研发力量,目前约有300名工程师,在上海有专注前期开发的团队,如宝马互联驾驶中国研究院、全球创意设计咨询上海工作室等。我们经常和政府代表直接对话,自认为对中国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也深知了解中国市场相当重要。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技术改进,有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计划,比如空气净化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大课题。中国对我们来说,不仅是销售重地,也同样是研发的关键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了解前不久中国市场有关德国汽车生产商的议论,其中包括汽车里使用的绝缘材料会造成空气污染和损害健康。你对此怎么看?

迪茨:总体说,我认为BMW品牌在中国还是很受欢迎的,无论是政府机构层面,还是投资促进方面,我们都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客户也很喜欢宝马的产品。当然总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比如一些法律上的框架条款我们需要继续解读,还有一些特殊条件和客户的特殊要求需要面对。

至于你说的车内材料问题,据我所知,这些材料已经做了检测,完全符合各种测试标准,包括符合全球、欧洲技术规定和宝马内部的技术规定。这些材料是从欧洲进口的,也是我们用于全球产品的材料。尽管最初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些吃惊,但我们也乐意做出解释。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宝马和合资伙伴华晨推出了一个新的电动车品牌“之诺”,宝马想通过这个品牌给市场带来什么?

迪茨:我们认为电动车在中国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现有的交通状态下,中国驾驶员的典型驾驶状态往往是平均行驶速度很低,起停频繁。如果真想降低城市废气排放,电动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也认为中国会带领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基于此,合资公司带来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品牌,“之诺”实际上只是整个战略中的一步。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普通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哪个是BMW研发的重心?

迪茨:谈到技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是未来非常好的选择。一方面它能满足大城市电动环境的需求,也能像普通车一样拥有较长的行驶里程。但因为要有电动和燃油两套驱动系统,所以成本比较高,未来仍然会比较高。但要达到减排的目的,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普通混合动力的效能实际上和柴油机形成竞争,在减排效能方面,目前成本也比较高,我们不确定以后它能够走多远。第三类就是纯电动车,可以满足大城市里的日常出行。如果是长途旅行,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受限制,不是最好的选择。BMW i3更多是瞄准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电动行驶的需求。

在欧洲有一个趋势,柴油车比汽油车卖得更多一些,这主要是减排的效应。但是从长期看,我们正在做一些燃料电池汽车的预研发,理论上讲也是电动车,但是使用的不是电池,而是用氢作为动力源。

三联生活周刊:宝马很早就开始了电动车研发,现在电动车项目进展如何?

迪茨:我们彻底变革了造车工艺,使用了超轻的碳纤维,并且探索了全新的车辆架构方案——live/drive模块,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铝,使车体变轻的努力都是为了适应新增的电池重量。同时,我们也不放弃电动车的驾驶乐趣,也就是说,我们的电动车依然是一辆有典型宝马特质的车。我们计划投放宝马电动车到中国市场,i3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在德国开始生产。

三联生活周刊:在未来技术方面,宝马设计了哪些路径?

迪茨:我们相信将来电能作为动力的运用会越来越普及,有运用在短途交通中的纯电动车,长途交通模式在今后会广泛运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我们还会加紧进一步改进燃油动力发动机,改进动力总成,继续研发高效动力,进一步减轻汽车质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我们计划将所有车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8年再降低至少25%。提高能效是关键,我们会制造更大的电动车,以期放置更大的电池和更大的蓄电池,以便进一步降低排放。这样的计划在世界各地执行起来有所不同,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需求,如美国强调零排放,欧洲则关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在法律上对两个标准都有高要求。

三联生活周刊:宝马对铁西工厂的投资近几年来少有,现在运转如何?

迪茨:铁西工厂目前运转正常,3系和X1在全力生产。我们很快在沈阳会再建设一个全新的发动机工厂,规划产能可以达到40万台。我们也继续投资合资公司,提高产能。铁西工厂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我们完全按照莱比锡工厂——宝马全球最先进的工厂标准建造,这个工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最具可持续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你认为宝马未来在中国主要靠哪些产品跑赢销量?

迪茨:目前我们在中国的产品组合很好,国产车型的表现也不错,比如3系和5系的产品,目前市场地位稳固,效益也非常可观。未来两年,我们会在全球推出22款产品,其中10款都是前无古人的产品,例如这次参展的BMW X4概念车,我们确信会先于竞争对手投放。宝马在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和推出新概念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例如,BMW 5系GT和3系GT、SUV领域的X5和X3,而且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敞篷车制造商,虽然在中国销量不是特别大,在轿跑车方面我们也有丰富的产品系列。竞争对手正在奋力追赶,我们欢迎竞争。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技术转让在拓展市场中的作用?

迪茨: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研发力量,这个队伍在不断壮大,会很快发展至300人。在上海我们有专注早期研发的团队,专门设计直接连接中国网络的应用程序,我们投资的是有持续性的研发。我们还和同济大学及其他高校开展汽车方面的合作项目。我们深信,中国在今后的10年会在技术革新方面奋起赶上,当然也包括汽车制造方面的科技成就。

我们已经为中国市场定制车型,3系长轴距和5系长轴距就是专门供应中国市场的,这些车型的研发有中国团队的贡献。现在约有200名中国员工在德国总部进行相关培训,希望他们学到相关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关键知识。我们也希望并支持合资公司伙伴掌握相关的关键技能,如目前正在进行的多个项目,质量改进和市场营销改进项目等。我们深信,一个稳定成功的合作伙伴才是一个正确的合作伙伴。 电动车电池应对suv豪华车宝马5系宝马市场宝马新5系电动汽车宝马公司三联生活周刊方案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