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迪的希望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和全新奥迪S3三厢版运动型轿车 )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一季度高档车增幅放缓,这一微妙变化是否是市场转折的信号?
施泰德:我并不认为高档车品牌减缓了发展脚步。如果单从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看,可能主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丢失了相当一部分销量,对我们来说,奥迪整体销量的增长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一直以百分之三四十的增幅来预估是不可行的,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市场正趋于回归常态,我觉得10%或15%应该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增幅,对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市场来说,这都是相当不错的增幅。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以前在中国发展迅速曾经得益于公务用车,你是否注意到公务用车市场出现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推广自主品牌车型,这是否会对奥迪造成影响?奥迪在中国的品牌定位是否会调整?
施泰德:对德国人来说,如果默克尔总理开我们的车,我们会感到骄傲。实际上在过去25年里,我们和中国市场、和中国结下了深厚的合作和友谊,我们也同样感到非常骄傲。
在过去5到10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高档车市场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与25年前的情况相比,现在政府购车在我们整个销售中的比例已经大大下降了,如今,我们绝大部分的客户是个人、公司或者其他非政府客户。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需求越来越多的细分化和多样化,因此,奥迪品牌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会以某一款车型赢得市场,而是以更多的车型来满足消费者日渐多样的需求。
( 新奥迪Q5在2013年上海车展正式上市 )
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已经非常国际化了,特别是在高档车方面。当然,我要坦诚地说,如果省部级领导选择乘坐奥迪,我们和合作伙伴同样会感到非常骄傲,因为这再次说明了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注意到华晨宝马刚刚推出了合资自主品牌——之诺,奔驰也把其E级车技术转让给了合作伙伴,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施泰德:大众集团与一汽-大众已经决定推出新能源车型,作为集团内的一员,没有特殊的必要必须以奥迪的名义推出合作的新能源车型。
在过去25年中,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和一汽-大众有着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从奥迪100开始,我们就把这个技术从德国转让到了中国。自那之后,奥迪A6/A6L、奥迪A4L、奥迪Q5、奥迪Q3等车型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的。另外,我们在中国还有变速器、2.0升发动机的生产,同时引进了轻量化技术。在研发方面,我们已经在北京建立了奥迪的亚洲研发中心,该中心正在进行包括导航在内的多方面研究,我相信中方合作伙伴肯定会从中受益。在本土化方面,大批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也得到了奥迪的大力支持,例如如何生产一个好仪表盘、如何做好内饰、车内电子系统乃至座位的结构怎么设计等。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是十分容易解决。在本土化过程中,大批奥迪的同事到中国传授了很多经验、技术,共享了很多知识。
三联生活周刊:面对竞争日渐激烈和快速发展的豪华车市场,你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奥迪引进中国市场的车型是否要加速?
施泰德: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毫无疑问是需要加快步伐的。中国市场确实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从汽车保有量来说,目前中国每1000人大约拥有80辆至100辆,而欧洲可能在500辆左右,这说明中国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会积极地把握,去抓住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我们还要避免一下子走得太快、太猛,警惕产能过剩。奥迪追求的是有质量的增长,一再对产品打折不是我们的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注意到前一段时间大众汽车面对中国消费者投诉,一度陷入“DSG问题门”,奥迪从这个事情中学到什么东西?
施泰德:中国客户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挑剔,应该说他们现在越来越像国际市场中成熟的客户,这种变化是由于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所带来的。身为汽车厂商,无论做什么,都必须要考虑质量,并且要始终关注客户有什么问题。如果客户有了问题,必须快速地帮他们解决,所以必须有相应的体系到位,并随时做好准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无论是哪里生产的车,只要出了问题,必须要快速响应,这一点哪里都是共通、适用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奥迪各项指标中,“客户满意度”位居怎样的位置?
施泰德:客户满意度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无论是在哪里,我们都是这样做的。我们的董事会每年在中国开4次会,总是把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
客户出现问题时,怎样对待客户至关重要,必须让处理消费者问题的人员持有好的态度。我们要求,必须首先态度诚恳地接受问题。在如何对待客户的问题上,需要有一系列培训,让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人员能够有好的态度和专业的素质。奥迪管理层也会定期专门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客户提出的问题,我相信,遇到投诉,不遮掩、不抵赖,开放、透明的沟通态度是非常有利于问题解决的。 奥迪a4奥迪奥迪公司希望德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