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禅两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赵跃辰)
茶道深广,一言难尽。如今品茶热兴起,与茶客聊茶,香气、汤色、叶形、口感、水温、泡法,乃至喝茶小环境、共桌同喝之人……言之不尽。其中随便一条,比如口感,展开来聊又是海阔天空,洋洋万言不足以述。可是这么聊,不仅言之不尽,更是意犹未尽。所未尽者,高远也。
喝茶是雅事,饮者心旷意远,顾盼自高。可如果深究多高多远,往往又言辞吞吐,或者直奔玄妙的路子去了。众多玄妙的说法中,常见一条叫作“茶禅一味”。禅之深妙,非常人可解,既然茶禅一味,则茶也属于不可解一类,即无他人可穷尽处。所以如遇穷究者,一声茶禅一味,再引几句赵州禅师“吃茶去”之类的禅宗公案,让问者自己“悟”去,是无上极佳遁词,总能给自己留下退身一路。反正问者不解,答者不知,玄虚难测,大家糊涂相对,今天天气哈哈哈。
然而,今人说茶禅一味,攀附唐宋古禅师公案为旁证,其实是攀不上的。禅师说茶者甚少,禅宗一千五百则公案中,仅寥寥几处提到茶,可见古时茶禅之间未必有什么特别密切的联系。再说唐宋禅师们喝的茶,碾成粉末或煮或点,甚至加入各种食料一同烹煮,有点像今天的炒面糊、芝麻糊,和今天的茶早已两味。再加上禅,最少两味以上,三味、四味亦未可知。
虽然茶禅两味,其间也并非全无联系。禅宗云,无一处不是用心处,所以品茶自然也可能成为用心处之一。品茶中若干心念细微处,与禅宗的某些入手方便之间,或多或少还是有点相似的。
品茶须静心,茶味细腻,非静心不易体察。比如茶汤入口,微苦回甘,这回甘过程或自舌尖始,或自舌侧始,不同的茶表现也有区别,若非内心相对安静不能体会清楚,心念杂乱则饮茶而不知其味。此静心,与禅修的最初步引导略有近似。修习禅定者,最初入手练习的是缘系一念,除其芜杂,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只专注在某一个给定的念头上,而将其他各种心念排除。其难易,不仅与具体个人有关,也与这个给定的念头大有关联。比如,若要专注在“尽天地是一片水色”这样的形象上,相信对多数人而言相当不易。此形象不但在内心难以建立,更难维持,于是杂想纷纭而来不一而是,谈何静心?但若将此念头换作“盯住眼前的一只茶杯”,你会发现立刻容易了很多,此事一试便知。若盯茶杯还嫌太难,杂念难断,则不妨换作读你最喜欢的小说试试,比如武侠小说迷读起金庸来,寝食可忘,人唤不闻,专注可谓易如反掌。可惜武侠小说里的念头本来就足够复杂了,专注虽然有了,离专一还太远,难以作为禅修入门的手段之用。相比之下,喝茶静心虽未达专一,与日常纷杂心念相比,已是改善多多,离专一略近。禅宗达人偶以喝茶为方便手段,引导他人学习静心进而禅修,或许有之。
喝茶静心,宁静而致远,所以喝茶时,心胸易有自然宽广之效,此亦通禅。禅者,超越任何二元对立。对立既超,则自他不二、心物不二自然现前,心胸当然宽阔无量。此为宗下达人明心见性方可达到,宗下学人也正是在这一着力点刻苦修学。修学一半靠天性,一半靠后天方便引导。但说起这后天引导方便之门,多为不传之密,不入六耳,又非一般人有机会接触到的。品茶之中,如果因势利导,在宽广心胸、法乎自然中留意,虽然不至于就此茶禅一味,多少也会略略近于禅宗。
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典故知者甚多,而雪峰禅师吃茶公案则异曲同工:
问:“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不审将甚么对?”
雪峰答:“吃茶去。”
看到这样的问话,人一般会依照习惯的思维框架随语言而去寻思——非语即默,难道还有别的回应方式?这是典型的案例,普通人遇到禅师落入两难处境,无法应对。实际上,应对,除了语与默之外,还有非语言的行为可用。特别是说话,有语言意义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动作。雪峰很技巧也很简单地把多种意义一下子囊括在三个字的一句话里:吃茶去。表面看这是语言,但让人吃茶是行为,而这个行为,不是语,也不是默,符合对方看似无法满足的条件。同时,雪峰这话后面还藏着点拨对方的含义,让人吃茶这个行为,会在对方内心上触发吃茶的行动,在这个启动点会触及内心的灵动,这是宗下学人超越二元对立的常见突破点之一。
曾有古人云:“心如清水中的小鱼。”是相当传神的描述。清水喻内心的明澈无界,而小鱼喻内心的灵动无碍。此灵动在动作将起时最明显,上述公案中,雪峰的点拨就是遥遥瞄准此处。而所有这些,跟“吃茶去”的“茶”其实无关。 茶禅文化雪峰茶禅一味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