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新牌局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80后”的新牌局0( 3月29日,金正恩指示朝鲜导弹部队严阵以待做好随时攻击的准备 )

4月5日是清明节,这天继朝鲜放了一系列“狠话”和美国一系列“调兵遣将”的动作后,本来形势已有所缓和。当天晚上我刚好在CCTV做有关朝鲜危机的节目,其间传来了一则“朝鲜不能保证驻朝外国使馆人员安全”的消息,于是一些编导、主持人几乎问的都是一个问题:会打起来吗?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简单地说:可能性很小,美国政治家也许正在捉摸朝鲜新“80后”领导人的“新牌局”呢。

《金正恩的平壤洗牌》是4月5日白天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学院“北纬30度”网站贴出的一篇分析文章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是2013年以来很多西方及韩国媒体有关朝鲜核问题的新闻源头。文章通过2012年4月朝鲜中央政治局人员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新任朝鲜领导人未来的“治国方略”。这个作为实证“证据”的高层人员结构变化是:2012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19人,文官11人,军方8人;政治局候补委员12人,文官9人,军方3人。2013年4月,政治局委员17人,文官12人,军方5人;政治局候补委员15人,文官9人,军方6人。很显然,这个人员结构的变化与朝鲜新领导人提出来的“发展核武器与经济建设”并举的新治国方略是相配套的。但是文章最后的结论大致意思是,朝鲜又想发展核武器,又想发展经济,这本身就是一个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悖论。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发展核武器受到贸易、金融制裁的情况下,实现其设想的资金从哪里来?

说到资金,就不能不提在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前,在今年第七期《三联生活周刊》上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在那篇题为《朝鲜“80后”的“靴子”》的文章结尾,我引用了国内“80后”军事迷们的观点。他们同样关心的是:一旦朝鲜真正拥有了可实战的核武器后,朝鲜“80后”领导人再进行“改革开放”的资金从哪里来?其实朝鲜“80后”领导人的这种从内至外的快节奏操作首先可能触及的就是美国的“红线”。这条“红线”就是美国“冷战”开始后在西太平洋建立的联盟体系,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全球防扩散机制。如果考察朝鲜与美国打交道的历史脉络,就会发现朝鲜前两代领导人在对外政策上基本都采用的是一个路数:首先是公开场合绝不能说软话;第二是有“小便宜”一定要占(比如俘虏间谍船、延坪岛炮击等);第三是绝不惹超出政权承受能力的“大麻烦”。按照这个“三原则”的路数,一旦朝鲜“80后”领导人察觉到美国真要对此做出实质性的反应时,他无疑就会收敛他近期进行的快节奏操作。但这次确实有些不一样。或者说,由于美国因财政危机造成的战略收缩和在中东的麻烦不断,让朝鲜的新领导人有了些“冲动”,使他试图通过快节奏的操作,一蹴而就地迫使美国与他完成“等价交换”以获取改革资金。但是从目前美国的反应上看,显然美国不可能接受朝鲜这种一厢情愿的“等价交换”。因为这不仅触及了上面提到的美国的“红线”,而且朝鲜这种快节奏的操作也会干扰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战略。但问题是,在朝鲜“80后”领导人的评估中,也许还没有达到出现“大麻烦”的程度。

如果说美国近期在朝鲜半岛的调兵遣将,是为了强调对韩国和日本的“延伸性核保护”,那么对朝鲜而言,美国所要评估的,无非是三个要素:领导层的团结程度、财政的支撑能力和美国对朝政策调整的影响。从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看,朝鲜的“80后”领导人在这一年多来所做的准备,无疑是要利用美国自顾不暇无法大幅度调整对朝政策之际,将其祖辈、父辈的政治遗产进行增量化的快节奏操作。正如“北纬30度”网站之前的两篇文章分析的一样,朝鲜不仅正在研制可装载在中程导弹上的核弹头,而且还在宁边5兆瓦石墨反应堆的地下修建替代之前被炸毁的冷却塔的地下冷却回路。

那么接下来,美国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对付这个“80后”领导人的快节奏操作呢?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也许正像那篇《金正恩的平壤洗牌》最后所说的,在朝鲜“80后”领导人洗牌的过程中,是否能维系新领导层的团结有难度,但很重要。有意思的是,当我那天做完电视节目在回家的路上把这个说法讲给同样问我“会不会打”的出租车司机时,那位司机想了想说了一句:估计美国现在对中国也是这个路数。 牌局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