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错过了10年

作者:宋晓军

五角大楼错过了10年0( 7月19日,伊拉克Iskandariya,尚未撤离的驻伊美军在当地巡逻 )

随着“9·11”10周年纪念日的来临,美国媒体有关“10年反思”的文章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反思文章中都会提到中国。比如《国会山报》记者贝内特(John T.Bennett)在9月7日发表的《五角大楼错过了10年》一篇报道中,就引用了鹰派众议员福布斯(Randy Forbes)一份报告称,五角大楼浪费了机会,使一些像中国一样的潜在敌国在作战平台技术上缩短了与美国的距离。面对美国针对中国开始认真反思“五角大楼错过了10年”的现实,中国该怎么办呢?

如果认真回顾被美国广泛使用的“10年反思”,不得不提到1998年后共和党夺取参众两院多数席位后的国家安全战略转型。当时美国在安全战略上所设想的,就是建立一个西从科索沃、东从台湾海峡,穿越中东、中亚、南亚、中国大陆的一个战略覆盖地带。具体的战略实施,简单地说就是“营造、反应、准备”(美国学术用语)。所谓“营造”,就是针对这个战略覆盖地带上可能给战略实施制造障碍的大国广泛结盟;所谓“反应”,就是在这个战略覆盖地带上对一些可能挑战该战略实施的中、小国家进行军事打击;所谓“准备”,就是与这个战略覆盖地带上潜在的敌对大国在军事技术上拉开差距。如果没有“9·11”的发生,在民主党的制衡下这个安全战略的设计,至少可以保证在美国主导全球化的封闭系统中,“营造、反应、准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配套平衡的。但“9·11”的发生,终于让小布什这个随口就能说出自己最崇拜的人是耶稣的政治家,产生了某种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战略冲动,最终的结果,就是打乱了这三者之间的配套平衡关系。

现在来看,“9·11”发生后,除了阿富汗战争罕见地获得了众多国家的支持外,伊拉克战争的发动,至少得罪了法、德两个北约的传统盟友,在“营造”这个环节上失了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发动及10年来不断的扩大,在“反应”上的用力过猛,最终导致在“准备”上失去了后劲儿。因此,无论是有关“9·11”的反思文章,还是推迟了5个月刚刚出台的2011版《中国军力报告》,提到的无非就是美国占有传统优势的作战平台(战机、航母、卫星、反导)正在被中国追赶,同时中国在“杀手锏”武器上(如反航母弹道导弹),似乎也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从军事装备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美国议员和学者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美国目前也认识到,不仅整个国家欠新债还旧债的发展模式是走不下去了,而且把军力全部投到中东去继续填补“反应”用力过猛的窟窿,就意味着将失去更多与大国在军事技术拉开差距“准备”的投入。换句话说,如果10年前不在“反应”上用力过猛,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人员开支和没有太多技术创新拉动的传统武器弹药上,这10年在“准备”上的正常投入,不仅会产生与中国在军事技术上拉开差距的效果,而且就军事装备是资本密集和技术革新的典型场所这一点而言,很多创新技术还会转化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原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借助纪念“9·11”10周年提出了“五角大楼错过了10年”后该怎么办。应该说,现在并没有定论。但从美国排名前5大军火公司对2012年总统大选政治捐款的比例上看,他们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显然是要在“准备”上弥补这“错过的10年”。比如截至8月份的数据统计显示,排捐款第一名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目前是将64%捐给了共和党,排名第二的波音公司将61%捐给了共和党,排名第三的雷神公司将60%捐给了共和党,排名第四的通用动力公司将52%捐给了共和党,排名第五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将64%捐给了共和党。这个捐款比例说明,奥巴马在试图用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削减军费的政策来改变美国现有利益结构上遇到了阻力。也就是说,虽然从舆论层面上看,美国军火公司通过媒体释放出来的很多“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言论,是说给发展中国家听的,但本质上是在维护经过几十年的打造,并在刚刚过去的10年里变得更加坚固的利益结构。那么,如果奥巴马无法在2012年后连任,进而进行一场暴烈改革甚至是有序的革命来打破这种坚固的利益结构的话,中国是不是应该在正常发展军力的同时,设计出一套方案将巨大的外向型产能向内释放呢?■(文 / 宋晓军) 10年错过五角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