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之一的反对派
作者:袁越一场飓风悄然来临,如何劝说蒙在鼓里的民众赶快从海边撤离?一种传染病入侵一个原始村落,如何说服毫无科学知识的村民接种疫苗?种族平等的星星之火,为何在上世纪50年代突然变成熊熊火焰,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
上述这几个案例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果翻译成学术语言,那就是:一种全新的主张是如何在人群中扩散并最终成为共识的。
显然,这里所说的扩散不是强权逼迫下的违心皈依,而是正常状态下的信息传播,其基础就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社交网络。一提起“社交网络”,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脸书”或者“微博”这些网上社交工具。其实在真实世界里,社交网络早已存在,每个人都会有家人、朋友、邻居、同学和同事,他们构成了大小不一的社交网络,任何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不管这决定是政治态度,还是买哪种电视,看哪部电影,都会多多少少受到这个网络的影响。
社会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数学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网络对群体共识形成过程的影响。其中最有名的模型有两个,一个叫做门限模型(Threshold Model),大意是说,群体共识的形成存在一个“门限”,一旦超越这个阈值,改变就会迅速发生。另一个叫做巴斯模型(Bass Model),大意是说,群体共识的形成过程受到若干参数的影响,但不管参数怎么变,变化曲线的形状都会是一条巴斯曲线(S形曲线)。
但是,这两种模型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假设一个人被说服之后,其观点就不会再次发生动摇了。在新观念非常少见的古代社会,这个假设基本是成立的,但在今天的社会,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充分交流,相互碰撞,上述假设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社会认知网络学术研究中心(Social Cognitive Networks Academic Research Center,SCNARC)副研究员萨米特·斯林瓦桑(Sameet Sreenivasan)及其同事们决定使用二元一致性模型(Binary Agreement Model)来研究这个问题。该模型假定一个人的主张是会随着周围社交网络的变化而变化的,比起旧模型来,新的模型显然更加符合实际。
研究人员用计算机虚拟了一个社区,所有成员全都相信某个理论(假设为B)。这个社区内的成员遵循三种联系模式,第一种是每个人都和每个人有联系,第二种是只有少数意见领袖具备联系更多人的能力,第三种是每个人都有大小不一的社交网络。这三种行为模式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三种结构,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这个社区内安插少数“反对派”,他们全都相信另一种理论(假设为A),然后所有成员按照上述三种联系模式进行交流。简单说,当B遇到A时,B的状态会转变成AB,说明B心里开始存疑了。当AB再次遇到A时,则会转变成A,说明B被说服了,改变了看法。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被转变了的A再次遇到B时,又会变成AB(心里存疑),然后如果他又遇到了B,则会被扭转回来,重新相信B。
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只有最先安插进去的少数反对派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坚定地相信A,永远不会变成B。
研究人员随意变换反对派的人数,结果证明当反对派所占比例小于10%时,整个社区的共识发生改变(即全部变成A)的时间会变得非常漫长,甚至比宇宙的生成时间还要长。但当这个比例大于10%时,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共识的转变在很短时间里就完成了。“就好像着火一样,火势一下子就蔓延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派的比例不受联系模式的影响,上述三种联系模式的模拟结果都趋向于“10%”这个神奇的数字。
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今年7月22日出版的《物理学评论E版》(Physical Review E),一本物理学界的权威杂志上,E版的重点就是讨论与统计物理学和非线性物理学相关的问题。
文章作者认为,虽然这只是初步研究,有待社会学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检验,但这个结果十分有趣,它说明只有当反对派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10%左右时,一个全新的观念才有可能迅速传遍整个社区,改变群体的共识。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几个问题。统计数据表明,美国黑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正是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超过10%的。文章作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科学根据的。■(文 / 袁越) 反对派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