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反光板潮流下的镜头变局
作者:尚进在4月底的PE摄影器材展上,索尼个人影音事业部高级总监长田康行在接受采访中也强调镜头谋略的重要,他解释道:“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个人摄影提出了品质诉求,但是他们只是简单地放弃卡片相机,升级使用单反相机拍照,随着他们拍摄技巧的逐渐成熟,镜头要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反光板的单电相机。”
另一方面,微型三分之四相机和索尼E卡口单电相机,在过去一年时间内迅速普及,已经占据了可更换镜头相机市场23.2%的份额,去反光板潮流正在相机设计界蔓延。尽管依旧无法撼动佳能32%和尼康29.4%的市场占有率,但是面对袖珍化的可更换镜头需求,佳能和尼康对现有数码相机体系进行调整,似乎不可避免,甚至一度出现过尼康的可更换镜头单电相机设计模拟图。此外,包括卡尔·蔡司、施奈德、莱卡和尼科尔在内的德国镜头制造商,也意识到了微型三分之四和单电镜头的机会,纷纷宣布支持这两种镜头接口标准。这意味着以往封闭的相机全球工业格局,出现了实现真正全球化分工的曙光,至少开放接口标准的光学镜头,有可能成为去反光板潮流下,连接光学设计和镜头生产的新纽带。
微型三分之四相机的机身和镜头保有比例如何?如何平衡拍摄品质和相机便携性之间的关系?本刊记者采访了奥林巴斯(上海)映像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半田正道。
三联生活周刊:数码相机的半导体感应器和光学镜头,一直是日本本土制造的焦点,这次地震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考虑加速外迁生产线。尤其是地震后的电力短缺,已经直接造成了全球数码相机的供货紧张。在你看来,数码相机是否要再经历一次全球化生产分工?
半田正道:全球化分工生产确实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现代化协作潮流,奥林巴斯的生产地大多在中国和越南,可以说是日本众多相机制造商中最早全球布局的。数码相机和光学镜头一直是日本重要的产业领域,地震确实给这个产业带来了一些波动,主要是一些特定零件的生产周期被延迟了,有些相机生产商在仙台和福岛有生产工厂。相对来说奥林巴斯受到的影响就很小。而且相机设计和研发的部门主要都在东京,没有延缓新相机的开发进度,很快你会看到奥林巴斯的微型三分之四接口新镜头。
三联生活周刊:微型三分之四和索尼主导的E接口微电相机,在过去两年时间大幅增加了可换镜头相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多不满于卡片相机的拍摄质量,又纠结于单反相机巨大体积的使用者,开始偏爱微单或者单电相机。这无疑大幅度提升了可更换镜头的拥有率,你们统计的相机机身和镜头比例提升到了多少?
半田正道:微型可更换镜头相机确实获得了超乎想象的追捧,尤其是从数码时代才涉足摄影的年轻一代,他们不需要背负以前胶片时代的镜头包袱。微型三分之四相机销售包装都会附带一个镜头,也有双镜头搭配性的包装,我们统计的数据显示,新增相机机身和新增镜头的比例,已经接近1比1.4,奥林巴斯目前有6只微型三分之四的镜头,再加上松下的微型三分之四镜头,整个微型三分之四体系的光学遗产还不够丰厚,提升空间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施奈德、莱卡和蔡司在不久前的CP+摄影器材展上纷纷宣布加盟微型三分之四系统联盟,这无疑意味着德国光学巨头们开始重视可更换镜头的袖珍化技术趋势,在你们看,德国镜头群体的介入,会不会改变目前全球可更换镜头相机界,佳能和尼康主导的局面?
半田正道:开放镜头卡口标准是微型三分之四系统联盟,与以往日本相机制造界最大的商业策略区别,索尼的E卡口同样也采用这种开放标准的策略,所以才会在相机普及率尚且有限的前提下,就吸引来德国镜头制造商们的集体支持。过去的摄影器材生态是经历几十年的累积,并且单反相机即便数码化,也是建立于胶片135相机的光学结构之上,所以为数码而生的新光学结构,必须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很高兴的是数码一代年轻人,单位时间的按快门频率,几乎是10年前相机使用率的数倍。
三联生活周刊:莱卡X1和富士X100,让我们看到了不可更换镜头的定焦相机,在复古设计造型之外,越来越迷恋拍摄画质。无疑与微型三分之四和微单,有近似的摄影品质理念诉求,同时又有不同的商业诉求。我们注意到奥林巴斯新开发的XZ-1,也试图利用F1.8的大光圈镜头,寻求定焦镜头的卡片相机再造,你们如何定义这种技术上的小众需求?
半田正道:在我们设计微型三分之四相机之初,EP1就牢牢吸引了不少追求拍摄乐趣的小众需求,后来微型三分之四相机开始更流行,更迎合大众摄影需求。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偏爱微型三分之四相机,在香港地区,微型三分之四相机甚至达到了30%的占有率,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女性用户。像XZ-1这种定焦的卡片相机,在画质上可以跟微型三分之四相机媲美,但是体积尺寸上能更精巧,拍摄品质和便携性之间的天平关系,会一直持续下去。■ 摄像器材奥林巴斯相机反光板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