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床在空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国家为了降低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在全国农村广泛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各地在制度具体设计和实施中尚有考虑不周的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前几天在老家,恰逢年迈的奶奶不幸摔裂腿,我赶紧送她去医院,做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办完住院手续后,我用轮椅将奶奶推到3年前建成的住院大楼,发现里面早已满员并超负荷了。核定4人的病室普遍塞进5个病床,过道一侧也摆满了病床,幸好当天早上有人出院,奶奶才能有个走道病床,开始输液和治疗。可一到晚上,走道里就寒风呼啸,白天则人流穿梭,病人要解决大小便更是不方便。新住院大楼刚落成时,我来看过住院的亲戚,当时可非如此,里面稀稀落落没什么人。
我陪护了两天,渐渐看出点蹊跷。奶奶旁边病房里有5位病友,其中一位基本没见过,还有两位只早上来输瓶液,然后就回家了,翌日再来,另外两位才是因车祸伤了筋骨,并有家属陪护的真正住院病人。隔壁几个病房情况基本也差不多,都有些空占病床的病人。整个住院大楼里天天人声鼎沸,我不得不感叹,县里经济这几年真是发展了,看病不差钱,大家的健康理念也变化了,愿意小病大治。
直到偶遇做医生的同学,才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实际并非经济发展那回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远不如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对参保人员门诊费用不予报销,只对住院费用报销,但前提是费用超过报销的起付线,再对超过部分有一定比例和额度的报销。前几年,起付线也就是俗称的“门槛费”是800元/年,这两年上面财政给了大力支持,县医院“门槛费”逐步降低到500元和200元。现今随便做个检查或输两瓶液的费用就超过200元,加上超过部分能按大头报销,所以病人普遍愿意选择住院治疗。医生们于公于私都不愿拒绝病人的请求,空占床位和床满为患这种情形就见怪不怪了。仔细一想,表面上病人和医院都从中获益,但实际上是对有限医疗资源和经费的空耗,造成了医疗质量的下降和失真,对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来说,更成了大不幸和太不公。(文 / 聂武钢) 病床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