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功能的丧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日本国内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居民总数的一半,村落社会共同体功能下降的“极限村落”去年4月时达到1万多个,在人口稀少地带,此类村落所占比例为15.5%。不知道我国有多少村落已经丧失或者正在丧失社会功能?所知的是,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8.87%,显著超过7.5%的世界平均水平。

去年秋季,笔者到一个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村子采访。当年这个村子在附近地区是如雷贯耳,被称为当地第一大姓,历史上曾出过多位名人,还诞生过共和国的女将军。村子里的民居古色古香,村前那座建造了200多年的祠堂,不仅高大气派典雅别致,其中的木雕、绘画更是一绝,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过去这里人声鼎沸,民间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相当红火。那次采访,当笔者满怀期待走进村子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荒凉。祠堂大门紧锁,只有几只鸟雀落寞地在树上啁鸣着。村子里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要么是空无一人,要么是破败不堪。偌大的村子,只是偶尔晃动着几个老妪、老翁和孩童的身影。一位老人告诉我,这些年一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有些还是举家外迁,有些人家的大门一锁上10年都无人打开过;二是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出生的人口大幅减少了,过去一年要生三四十个孩子的村子,如今一年只出生四五个孩子;三是因为村子里的人口太少了,生产、生活、读书、看病都不方便,治安也差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留在村中,村子里的人口自然就减少了。

笔者还接连走访了几个村子,情况也大同小异。在一个村子里的正中心甚至还长出比人高的蒿草,有几家的门檐下长出了手膀粗的树,让人感叹不已。像这样一些村落,不仅丧失了社会功能,甚至还丧失了基本的延续功能。这些年,总有专家学者在呼吁,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要保护好民间文化,要留住我们民族记忆的背影,要留住我们历史的根。但是,怎么传承,怎么留住,却颇费思量。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乡村、来源于农耕,许多习俗、许多传统都是依靠在农村流传才得以保存至今。记得笔者童年时期,正是“文革”轰轰烈烈的时期,就是在那种政治高压下,被视作“封资修”的玩龙灯、唱皮影戏、划采莲船活动也没绝迹;现在农村里连基本生活的人都很少了,这些传统娱乐活动在农村也完全绝迹了,无人组织也无人表演,哪里还能传承什么习俗、传统呢?(文 / 张剑虹) 功能村落丧失

上一篇: 病床在空转
下一篇: “三无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