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念股

作者:谢九

从宏观层面看,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关联度极高。2010年,中日两国的贸易额约为3000亿美元,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1768亿美元,向日本出口1212亿美元,中国对日本实现贸易逆差556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226亿美元。如果从相互依存度看,日本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依赖性更强,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在双边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逆差地位,日本则赚取了不菲的贸易顺差。从贸易结构看,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电气设备、汽车、钢铁和机械等,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主要是轻工业品和原材料,比如纺织品、煤炭和原油。

日本此次发生大地震后,对于中国经济最直接的负面冲击应该在于对相关产业供应链的影响,中国的汽车、电子等很多下游企业的关键零部件由日本企业供应,地震之后在短期内可能面临零部件短缺的风险。其次是日本经济如果持续低迷,作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最终也会减少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拖累中国经济。从积极的角度看,日本大地震导致很多日本企业对国内生产经营的不安全感,从而将更多产能转移至海外,只在本土保留最核心的资产,中国市场显然是最佳选择之一。另外,大地震带来的破坏使得日本国内一些行业的产能萎缩,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缺。而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有可能给中国的部分企业带来订单。

从最新进展看,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是农产品行业。随着日本各地陆续检测出蔬菜和水等食物中的核辐射量超标,在日本国内乃至全球都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一方面很多国家都开始停止进口部分日本农产品。同时,日本国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也开始加大部分农产品进口。从日本震前的农产品结构来看,除了大米,其他主要食物的自给率都比较低,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在大地震和核泄漏之后,日本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还将大幅增加,这将给其他一些相应的出口国带来较大的需求。目前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最主要的几大产品分别是蔬菜、鸡肉、鱼贝类等,在日本的农产品进口结构中,50%左右的鸡肉、40%左右的蔬菜来自中国,中国的鱼贝类水产品对日本的进口比例也都较高。

如果对应到中国的A股市场,上述几大产品中并没有关联度太强的上市公司。从蔬菜业务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中有农产品(000061)从事蔬菜批发业务,但是业务主要集中于国内,并没有直接对日本出口。从鸡肉业务来看,A股市场相关的公司有民和股份(002234),主要从事鸡肉加工和种鸡养殖,是国内最大的肉鸡苗企业。虽然公司业务并没有直接出口到日本,但如果日本对我国的鸡肉进口需求量增加,还是有可能间接传导至公司,增加公司的产品需求。从水产品业务来看,我国从事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的公司主要有獐子岛(002069)、好当家(600467)、东方海洋(002086)、壹桥苗业(002447)、中水渔业(000798)、国联水产(300094)和开创国际(600097)7家公司,这些公司大都有较高的外销出口比例,其中也有一些公司直接出口到日本,在核泄漏事件之后,这些公司获益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不过,由于担忧日本核泄漏污染附近海域,如果核泄漏事件进一步扩散升级,这些中国公司的水产品也有可能成为受害对象。

随着日本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展开,对于工程机械和建材类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一些中国公司或能从中受益。从工程机械来看,我国对日本的工程机械出口量历来不大,日本国内就有小松公司这样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不过,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公司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还是有可能为日本的灾后重建贡献力量。比如三一重工(600031)此次捐赠日本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用于给福岛发电站的核反应堆注水冷却,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对于三一重工而言,此次价值百万美元的泵车虽然只是捐赠,并没有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不排除将来迎来更大的订单。

钢铁和水泥将成为灾后重建工作中需求量最大的建材,日本此次地震的重灾区正好是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新日铁等五大钢铁公司位于灾区的工厂都已经开始停产检修,这使得日本的钢铁产能受到较大影响,从而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缺。同时,日本的灾后重建对于钢铁的巨大需求,也从需求层面为中国钢铁企业带来了利好。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对日本的钢铁出口量不大,但从日本的进口量却很可观。2010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为4255万吨,其中出口日本仅为81万吨,中国进口钢材1643万吨,其中从日本进口高达778万吨。日本五大钢厂停产之后,如果从国际市场的替代效应来看,宝钢股份(600019)和鞍钢股份(000898)等生产高端产品的公司有一定的获益机会,如果从日本灾后重建对钢材的需求来看,一些建筑用的低端钢材会有更多的机会。

与钢铁市场相比,地震对于我国水泥行业应该没有太大影响。日本灾后重建会带来水泥的需求,但日本的木质和轻钢建筑对于水泥的需求量并不会太大。日本的水泥产能约为6000多万吨,每年出口约为1000万吨。由于日本的水泥产能并没有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所以应该能够应付灾后重建的需要,即使需要从国外进口,数量也不会太大。受到水泥销售半径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水泥对于日本的出口量并不大,2010年约为11万吨,从上市公司来看,打开日本水泥市场的主要是海螺水泥(600585)。除了钢铁和水泥之外,A股市场还有一家公司从事安装活动板房的雅致股份(002314),在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公司承建安装了大量的活动板房,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高点出现在汶川大地震之年,2009年上市后业绩再也没有达到2008年的高度,如果公司此次能够有机会接到来自日本的订单,对这家中小板公司将是极大的惊喜。

随着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逐步升级,关于核能何去何从的争议也与日俱增。无论核能的长期发展前景如何,至少在短期内,这个行业已经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对于中国而言,在福岛核泄漏后,我国已经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随着核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其他两大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的地位将得以凸显,这三大新能源的此起彼伏,在近期的A股市场已经显露无遗。东方电气(600875)、中核科技(000777)、东方锆业(002167)等核能概念的股票均出现大幅下跌,而在过去两年内,核能概念股一直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新能源股票。随着核能概念股被打压,太阳能和风能概念股也就顺势而起,这两大新能源板块在过去两年内受到产能过剩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股市上的走势一直疲软,远不如核能概念股风光。借助此次核泄漏事件,太阳能和风能概念股也算是压抑已久之后一次小小的爆发。

对于三大新能源板块的此起彼伏,也并非完全是市场投机炒作。尽管我国将来不会就此终止发展核能的脚步,但是出于安全性考虑,将来审批核电站的进度和数量都会有所放缓。但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减排目标并不会因此而有所下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势必会加大对于风能和太阳能的投入。从相关核能上市公司来看,大多数核能概念股的估值极高,部分公司的市盈率超过100倍,所以股价近期的大幅下跌也在情理之中。而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在经过了一轮治理整顿之后,行业的无序开发现象已经大有改善,加之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较低,比如风能概念股金风科技(002202),在渡过了前几年的爆发增长期之后,2010年的业绩依然实现了31%的增长,静态市盈率只有20倍,比如多晶硅行业,由于需求回暖和供给紧张,近期的价格已经反弹至两年来的新高,所以近期相关公司的股价走强也是顺理成章。

除了新能源,其他一些传统能源也可能因为大地震受益,比如日本因为电力短缺以及对核能发电的争议,短时间之内可能会增加更多的传统火电,这将带来对于煤炭的巨大需求,中国一直就是日本煤炭的重要进口国,在大地震之后,日本对于中国煤炭的需求可能将大幅上升,在A股市场上,煤炭股一直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速,而估值水平相对较低。■(文 / 谢九) 地震核能发电概念股日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