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在利比亚的软着陆
作者:宋晓军( 3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突访埃及,与坦塔维元帅就利比亚局势等问题展开磋商 )
“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不要犹豫给我打电话。”3月24日,当英、法战斗机向利比亚东部城市艾季达比耶的政府军坦克和火炮投下精确制导炸弹时,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埃及向埃及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坦塔维元帅(Husein Tantawi)说出了这句话。按照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事后的说法,双方在开罗的会面并没有谈及利比亚,而是强调了美国仍会每年给予埃及经济援助。那么,当美国决定将利比亚禁飞区军事指挥权交给“北约”之时,其国防部长为什么会突访埃及并承诺继续给这个由军人临时控制的政权每年15亿美元的援助呢?
3月20日凌晨,在法国张罗、美国指挥的对利比亚的空袭开始后,美国国内就开始了一轮对这场战争的“算账风潮”。对于前两轮空袭中美国的花费,美国一家金融网站在采访了几位前参院军事委员会议员并查阅了大量国防部审计数据后给出结果很精细:第一天,根据雷声和波音公司的最新报价,发射的巡航导弹费用为1.67亿美元;第二天,3架B-2轰炸机每架每小时飞行费用为8.8万美元,伴随飞行的KC-135加油机每小时飞行费用为1.1673万美元,投下的45枚重2000磅JDMA卫星制导炸弹每枚为6.1万美元,这样算下来,第二天仅B-2轰炸机轰炸利比亚位于的黎波里的军用机场就花费了大约1100万美元。之后,这家金融网站又推算了接下来可能开销的详细账单并不无忧虑地表示:在2011财年财政预算尚未被国会通过的情况下,还不知道奥巴马要向国会提出多少追加利比亚战争开销的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股“算账风潮”来势正猛时,奥巴马提前结束对南美的访问返回了白宫。随后白宫就像决定空袭利比亚一样,迅速做出了将禁飞区军事指挥权交给“北约”的决定。那么在这期间白宫到底算了一笔什么账呢?也许就像奥巴马回国当天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纽约时报》上写的专栏——《部族的标记》里的逻辑一样,白宫的智囊们很可能在军事干涉一个北非的典型部族国家和如何维持美国梦世代延续之间做了认真的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向“北约”交军事指挥权和派出国防部长携带支票前往埃及的决定。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在中东北非真正可以称之现代国家和拥有公民的只有埃及、突尼斯及伊朗,而其他的均属于在宗教教义下凝聚起的部族国家。如果把弗里德曼的观点延伸到白宫的决策上就可以发现,社会组织程度远高于利比亚的埃及对于美国的中东利益而言,远比利比亚重要得多。事实上,美国并非付不起利比亚的战争费用。从纯军事角度看,停泊在地中海的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和陆战队员(加上正在赶往地中海的两栖攻击舰)如果发力,对付目前正在激战的米苏拉塔和艾季达比耶利比亚政府军,不仅会远比英、法战斗机上的“硫磺石”反坦克导弹和AASM导弹效率高,而且费用也会比发射巡航导弹和派B-2轰炸机更低(两栖攻击舰上的AV-8B战斗机每小时飞行费用为1.1134万美元)。换句话说,在经历了试图用暴力方式为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塑政权的试错后,美国驻守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那十几万军队,以及足以摧毁一个中等国家的武器装备并不是为利比亚而准备的。事实上,中东北非以街头革命形式的“民主浪潮”,恰恰是始于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伊朗,如今这股浪潮终于从突尼斯传导到了埃及。而这一切,对于还难以评估大地震对其在东亚的战略基石——日本毁伤程度的美国而言,来得太突然了。也许恰恰是此时国内出现的“算账风潮”提醒了白宫的智囊们:钱要花对了地方才能挣更多的钱填补近15万亿美元国债的亏空,这个地方正是已经松动的中东战略基石——埃及。
有意思的是,美国国防部长在英、法飞机空袭艾季达比耶之际携带着援助承诺前往埃及的举动,不免让人想起1955年白宫“中东通”们的观点:支持埃及纳塞尔上校的政策最符合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因为它可以改变美国是英、法帝国主义继承人的形象。随后,在1956年白宫只是部分接受了“中东通”们的建议,在联合国反对英、法武装干涉埃及,但最终还是撤销了对埃及工业化至关重要的阿斯旺水坝的资金援助。撤销的理由之一就是,埃及在1956年5月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东国家。而今天的伊朗,很像那一年刚刚制订了包括“两弹一星”计划在内的《12年科技发展纲要》的中国。■(文 / 宋晓军) 武器美国利比亚两栖攻击舰软着陆利比亚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