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伦的确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941年,鲍勃·迪伦出生,1971年,我出生。我的人生似乎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没听迪伦的日子和听迪伦的日子。20岁,是分水岭,在那一年,我听到了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那是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午后,我还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一所“西太级别”的学院里混日子,90年代的初期,县城的音乐停留在不是粗粝的西北风就是酥软的东南风的初级阶段,直吹得我找不着北。在那样的一个静谧温柔、慵懒无聊的午后,校园的广播里却突然传出了一首似乎只应该在天堂里才能听到的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我的心其实已经等待了那么久;在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一个男人必须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鲍勃的答案在风中飘,我的答案是20年。在走过了20年的上学路后,我退学了,退得那样淡定,仿佛从来就没进过校门。在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小城,我的退学也算是一件挺轰动的事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盖茨退学,有了“微软”;扎克伯格退学,有了“肥死不可”;而我退学后只是开了一家唱片店。我在迪伦的优美旋律里、在我的小店里规划着我今后的音乐人生。在磁带一统天下、黑胶无人问津、CD曲高和寡、经常有人会问是“涤纶”好还是“的确良”好的县城音乐时代,我的唱片店里却总是与众不同地传出迪伦等英文歌的旋律,让我有一种鹤立鸡群、睥睨天下的良好感觉。就这样,一立就立了8年,虽然没有一天不是处于风雨飘摇的关门阴影之中,但也苟延残喘地一直大难不死。

后来,一位一看就浑身艺术“范儿”的“帅锅”来到我的小店,他皱着眉,在店里转了一小圈儿,毫不客气地指责起我来。他那挺拔的希腊式高鼻子一下子就摧毁了我的战斗意志。“你是在糟蹋这些好歌,就你这样的破音箱。”我连忙赠送了他两张原装进口CD,他才停止了对我的指责。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京城一家音响花园的音响工程师,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在那个年代,这家花园在发烧音响领域享有王者地位。

=====================$$$=========$$$=========$$$=====================

我痛改前非,把唱片店盘了出去,开了一家音响器材店。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烧友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我们这里搞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后,各地、各国的年轻背包客也越来越多,路过我的小店时,他们总会驻足倾听一会儿,于是我顺势又开了家音乐茶吧。当看到他们在夜深人静之时恋恋不舍而去的时候,我心一软,就又弄了家青年旅社。后来就有人撺掇我何不开家连锁性质的青年音乐旅馆。一冲动,我把一切盘了出去,一无所有地去了家连锁旅馆,当了3年的卧底员工。

现在,迪伦来了,我真的想问问他,如果我在中国开家名叫“Like A Rolling Stone”的国际青年音乐旅社,他会不会欣然同意?会不会让我省下一笔不菲的商标或版权费?我的这20年,因了他的一首歌曲而被完全改变。我在北京,虽然已经40岁了,却还在不停地问自己: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文 / 刘立民) 迪伦

下一篇: 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