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准已经来了,降息还有多远?
作者:谢九这是继年初降准之后,央行在年内实施的第二次降准。央行之所以再度选择降准,自然还是和经济下行压力有关。
9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最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这使得市场上对于降准甚至降息的预期都大大升温。在国常会结束仅仅两天之后,央行就正式宣布降准,在最短时间内将政策部署落地。
按照通常的理解,降准就是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实体经济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对经济扩张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降准通常被视为数量型货币工具。不过实际上,降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价格型货币工具的作用,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之后,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局面改善,资金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央行此次降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全面降准,于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二是定向降准,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可以说,央行此次降准的力度已经超过了市场的预期。按照央行的测算,“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在央行降准之后,下一步何时降息就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在9月4日的国常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在全球市场一片降息潮中,中国降息的力度还是相当谨慎。
8月中旬,央行对贷款市场利率实施了重大改革,主要举措是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试图通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来实现变相降息。按照新的改革办法,每个月20日,全国18家银行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8月20日,迎来改革之后的首次利率报价,新的一年期LPR为4.25%,虽然比以前4.31%的水平略低,部分实现了降息的效果,但距离真正的降息还差得很远,对于希望实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公司而言,这样的“降息”力度当然不足以解渴。
央行是否会进一步降息,9月20日左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首先,从国内因素来看,20日是下一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报价时间,如果届时利率下降不足,央行就有必要采取更大力度的直接降息。
另外,从外部因素来看,9月17日美联储将召开议息会议,按照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8月的非农就业人口仅增加13万,预期增加16万,前值16.4万,非农数据表现不佳,成为美国继续降息的重要理由。而对降息态度一向谨慎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也改变口风,表示“降息为经济提供了支持,也是经济前景依然良好的原因之一。美联储将会继续采取适当行动以维持经济扩张”。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在9月份降息的概率已经几乎是100%,在9月份降息之后,预计年内至少还有一次降息。
美国如果持续降息,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各种冲击,包括热钱进出、人民币汇率波动等等,加之实体经济已经有强烈的降息需求,因此,如果美国在9月份降息,中国这一次跟随降息的概率会相对较高。
如果央行在今年9月份实施降息,这将是4年来的首次降息。国内的上一轮降息周期是2014年底到2015年10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降息6次,存贷款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一年期存款利率下降至1.5%,一年期贷款利率下降至4.35%,这样的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现在。央行如果在今年9月份实施降息,还有一个悬念就是,央行会只降一次还是连续降息?从历史上来看,央行降息基本上没有只降一次就止步的,通常都是一轮连续的降息周期,这一次最终会降到怎样的程度,还要看中国经济的具体表现,以及外部市场的降息程度,可以说是且降且看。
对实体经济而言,降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现在很多企业的利润率非常单薄,利润甚至还不够支付财务费用,融资成本降低之后,企业利润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利润空间提升之后,企业也会更有信心扩大投资,最终会进一步促进就业。
不过,降息的另一面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我国的利率水平已经比较低,如果继续下降,会显著加剧通胀压力。目前我国的通胀形势并不乐观,水果、蔬菜、猪肉等各种关键食品轮番涨价,7月份的CPI更是达到了2.8%。尤其是目前猪肉价格涨势如虹,而猪价一向最能拉动物价上涨。以目前2.8%的通胀对应1.5%的存款利率,我国的实际利率已经为负,居民存款实际上处于缩水状态,如果将来继续降息,意味着实际通胀水平还会更高。而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消费引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和中国相比,国际上其他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较低,甚至还有通缩之忧,比如美国的通胀率长期保持在2%以下,所以这些国家实施降息会相对容易,对中国经济而言,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射出降息这支箭并不容易。 银行宏观经济降息降准市场分析利率政策实际利率央行国内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