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份“早来”的报告

作者:宋晓军

又是一份“早来”的报告0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在氹仔军营进行军事训练

5月2日,美国国防部按常规向国会提交了《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中国军力报告》)。随后一位看过我在2019年第6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题为“‘早来’与‘迟来’的报告”专栏文章的媒体朋友就问我:这次的《中国军力报告》与以往的报告相比有什么新意呢?对此我回答说:这又是一份“早来”的报告。

为了解释这个回答,先解释一下“早来”的意义。在上文提到的专栏文章中我强调了今年1月19日美国防部情报局(DIA)发布的首份《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为何“早来”的含义。原因是美国把中国看成了1981年的苏联,因为1981年9月里根政府的DIA发表了首份《苏联军事力量》报告。而这次美国防部看似例行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与以往的报告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答案就在这版报告概述中题为“2018年报告的新内容”的小标题下的这段描述里——报告总体结构已经过精简,重点放在中国的战略、军队现代化、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作战能力、国防预算和资源以及美、中两军之间的接触上。每章的主要内容并非年度定期更新,而是总结趋势并总览2018年的大事记。从这段描述上看,其实也可以说这是一份“早来”的报告。

其“早来”的含义在于,作为DIA发布的首份《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的“补充参考资料”,这次国防部例行向国会提交的这份《中国军力报告》的内容不仅更加广泛和更具有时效性,而且更加接近1981年时美国军方看待苏联的视角。只是这种“视角”更具有“中国特色”了。比如1981年时美军方更关注苏联“追求军事技术优势”和“向全球扩展军事力量”的内容(1981年版《苏联军事力量》报告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而在这次美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除了单纯对中国军力发展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外,还突出提到了10次“中国制造2025”、17次“一带一路”和7次“军民融合”。而这些属于“中国特色”的内容,恰恰是军方提醒国会需要重点关注并要制定相关经贸政策加以抑制的。

话说到这儿,再提一下我在上文提到的专栏文章中写过的一组数字:1970~1980年苏联把GDP的12%~14%用于发展军力,而中国2007~2018年的12年里的国防开支平均GDP占比只有1.3%。如果从大国外交的视角去看这一组相差了30多年的数字对比就会发现,1981年DIA提交首版《苏联军事力量》报告时,中、苏关系还尚未缓和,而在作为DIA首版《中国军事力量》报告“补充参考资料”的新版《中国军力报告》中,则明确写道:中国和俄罗斯追求多极世界秩序,并经常共同反对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发起的措施。在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中国增加了对俄罗斯经济的投资。2018年4月,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访问了莫斯科,让美国人了解中国与俄罗斯军队的密切关系(第六页“外交政策”一节)。可见,大国外交也是美军方提醒国会应该注意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美国防部5月2日向国会提交的新版《中国军力报告》的总体结构经过了精简,但其内容的涵盖却是十分广泛的。“报告”不仅重点关注了2018年涉及中国的军事与安全发展问题,而且还突出强调了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背后的经济和外交等元素。从这个意义上看,2019年上半年美国防部急于推出两份“早来”的报告,应该是不久后其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即将在“第18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布的新版“印-太战略”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国防部军事中国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