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造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芦苇)

现在距离2016年底还有不到两个月,我们编辑部2016年的码洋(即定价总金额)任务是5500万元,可到现在还差1000万元没有完成。怎么办?赶紧造货。怎么造?赶出一些没有多少市场价值的丛书,或者干脆把几年前压在库存里的图书重新申请书号,换个封面改造一下,然后重新推上市场。私底下我们也抱怨连连,本来年底任务就很重,还要制造这种文化垃圾。

可我们没有办法,因为出版社对编辑部除了利润考核,还有硬性的数量考核,也就是码洋量,要求每年必须增长10%以上。编辑部要对出版社交代,出版社要向主管部门做出交代,主管部门还有上级部门。不管市场的需求如何,也不管是否出现人员变动,比如编辑离职,总之就是务必完成任务,否则我们编辑的年终奖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发行对编辑部也有怨言,要求少印刷,表示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即便印刷8000册也只能发6000册,可我们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因为我们有码洋的考核,不能少印。那些不能发行的图书就一直压在库存里,要么变成废纸,要么过几年以比废纸高一点儿的价钱被当大白菜一样贱卖。

这几年版权交易市场火热,经常出现一本(套)书好几家出版社抢的盛况,购买版权费自然也在这种内部竞争中水涨船高。要说外版书质量有这么好、市场有这么受欢迎吗?那倒不尽然,很多出版社都有我们社这样的码洋考核任务,而且市场也需要新书进行资金维序。

纸书的市场在不断萎缩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图书的利润微薄,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新书出版的图书种类及码洋总量在逐年稳步增长,近几年每年出版图书都在40万种以上,可想而知,这种增长又有多少是由市场导向的呢?出版社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副业(比如房地产),加上没有退出机制,制造文化垃圾虽然在赔钱,但是也不至于饿死,勉强度日。

现在图书市场同质书现象十分严重,原创图书内容欠佳,编校质量饱受诟病,我们社的老编辑说,他们以前一年编辑两三本书,真是在认真打磨,字斟句酌。去年我责编了20多种书,今年也有十几种,一年有几百万字的审稿量,何况编辑除了责编图书,还兼顾策划、发行等众多任务,“萝卜快了不洗泥”,图书的质量又如何保证?

最近我们在学习“供给侧改革”内容,都是说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转变。可是在发展中,各级对GDP的迷恋和依赖还在。在文化产业这种最不该量化的产业中,仍然将量化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让我们感到疲惫的是,就算今年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明年会继续指派增长任务,甚至参照前一年的超额增长定一个更高的增长额,可是这种揠苗助长严重忽视了个体正常的发展速度,对正常的生态发展是个很大的损伤。如此,我们又怎么优化质量呢? 年底造货

上一篇: 扶贫谁扶谁
下一篇: 无奈的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