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读了三所高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一读者)
年逾五旬的同事老胡,去年高就到某局当副局长,好事不断轮上身,不到一年时间,居然拿到了北京、上海、湖北三所著名高校的“结业证书”。老胡是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生,没考上大学,快到花甲之年,却接二连三接到梦中高校的读书邀请,是他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第一所高校是单位组织的执行力培训,老胡作为带队领导第一批参加。第二所是部门组织的党务培训,老胡分管这方面的工作,自然又排上。第三所是宣传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由于分管领导另有培训任务在身,好事又摊到老胡头上。老胡描绘这些高校社会办学的场景,是每日里“人来车往,宾馆爆满;掌声如潮,门庭若市”。三所高校讲学的教授,给老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人虽年轻,但授课水平较高,且精力充沛,惯于长途奔袭。可惜的是教学内容设计得大同小异,好些课听起来似曾相识。尤令老胡哭笑不得的是,有两次在不同城市,见到同一位老师“走穴”,讲的又是一模一样的教学内容,弄得双方都不好意思。
时下一些机关,像老胡这样参加各类名牌高校在职培训的机关干部很多。自从“八项规定”推行以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三公”经费管理,而对干部继续教育培训一块,多是网开一面,管理相对宽松许多。很多单位将组织干部培训,当作一种福利。同纯粹的公款吃喝玩乐相比,这类业务培训,既能提高大家的学养,又可陶冶性情,避开“公费旅游”的擦边球,被称为“一项有意义的创举”。由于组织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失控。在老胡单位,几乎每天都接到自称某某高校培训部的联系电话,除去已到手的三本“结业证书”,老胡至少还辞掉了两次培训邀请。但确有部分领导培训上瘾,占用了大量时间,影响了正常工作。通常,短短一个星期左右的培训,人均收费相当于正常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学习内容上,学员没有选择余地,重复听课对师资对学员均造成极大浪费。还有些单位,培训成了一种福利,机会大都安排给了一些闲职人员,真正想提高的年轻人得不到深造机会;一些没有实权的副职,学到了知识,却没有决策权,难以服务于实践;还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干部,学习期间私自开小差,也和大家一样顺利领到了“结业证书”,凡此种种,更是损害了基层干部的形象。 高校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