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好曲成绝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河南洛阳 张晓阳)

近日听闻,今年的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安排已经出炉,市里不再组织专业艺术院团演出,所有演出将由民间表演团体和业余文艺爱好者主导。市民们想就近多看几场大戏的愿望要落空了。市里也许是想把广场舞台交给一般市民和游客,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但恐怕是缘木求鱼了。因为舞台再大,又能上多少演员?此类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无疑是观众,而如今的观众还是比较挑剔的。

今年元宵节期间,区里在广场安排了几天类似的文化活动,4天的戏剧专场,专业人员的演出和业余人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天壤之别。专业剧团的演员们唱折子戏时,就一个字正腔圆,让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的。到后一天文化馆的老师们演全剧《哑女告状》,后面站着看演出的比前面坐满的人还要多。但我也感到隐忧,这么多的观众,年轻人已是很少了。这种忧虑,在去年牡丹广场上举办河南曲剧泰斗马琪先生从艺80周年全国曲剧名家洛阳见面会那晚,我就强烈感受到了。那天的演出,是我看到过的最高级别演出。临近演出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开始砸下,已准备好的摇臂录像设备都不得不收起,但热情的观众却少有人离去。戏迷在马老众弟子合唱的《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中沉醉;有“北马南牛”之称的牛长鑫老师,带弟子献唱的《我为杨家讨讨封》,赢得掌声雷动;已明显语迟步跚的马老,一唱起自己的名段《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就像返老还童了似的;聂青锋老师的曲胡独奏《大起板》,激昂、奔放,让人听得荡气回肠;郑庆恩和刘爱红老师演的《背靴访帅》片段,把整场演出推到了高潮。但就是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我发现观众也多是白发老人。戏曲观众明显出现断层,而一旦没了观众,戏曲还能到哪儿寻找未来?

正如一位戏曲理论研究者所说,凡是能流传千古的传统戏,都是有趣、有技、有艺。今年看《哑女告状》,我就注意到,当逼真道具呆哥背着掌上珠,一步三摇,趔趄出逃时,有不少小朋友也围到了舞台边上;而去年郑老师盛装演唱《背靴访帅》时,艺术家精湛的“帽翅功”、“髯口功”、“踢靴功”,不仅吸引路过的老外举起了相机,也让大人肩头的孩童瞪大了眼睛。我曾看到过一篇怀念戏曲表演艺术家马崇仁的文章:“武松头戴黑绒罗帽,足蹬黑薄底,身穿黑色海青,与孙二娘一交手,飞脚上桌,一个‘卧鱼’下来,呈罗汉像立住,往台下一亮……顿时彩声四起,简直是美不胜收。”9岁的他迷上戏了。要培养幼童、少年乃至青年成为戏迷,这样的机缘是必不可少的。抢救戏剧艺术,必须先抢回观众,应该让专业院团多到广场来送送戏,而政府也不妨以文化普及的资金投入给予支持。 曲成莫使绝唱艺术

上一篇: 好政策难出门
下一篇: 不想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