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孤独》剧集,以小说作为引擎
作者:孙若茜
“小说有5000万读者,他们会想象5000万个形象、5000万种场面。”作为《百年孤独》剧集的执行制片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子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在接受本刊采访,谈论剧中的选角是否符合他脑中想象时这样说道,“重要的是讲好故事,把握住剧集的‘引擎’。如果我们把故事比作流动的河流,那么小说是一种面貌的河流,剧集则是另一种面貌的河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里,展现出这些角色的激情、故事、梦想、挫折、成功和失败。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意外的感觉,因为屏幕上的那张脸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但我们无法满足每一位观众和读者,这也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想呈现的是一个由小说作为引擎和核心的故事,而不是某张看起来符合所有人的设想的脸。”
5000万,他并非在使用一个夸张的虚数,实际上,还有所保留。据统计,《百年孤独》在全球的发行量早已经超过5500万册,其中简体中文版的发行量就已经突破了1200万册。有了这个数字打底,他口中所说“任何演员都不可能做到把角色诠释得符合所有人的想象”这句原本放在哪里都适用的说辞,也就变成了一种具象的表达,说出了《百年孤独》影视剧改编所要面临的实打实的考验。
一直以来,《百年孤独》都被公认为最难以进行影视化改编的小说——七代人、一百年,令人迷惑的时间线索、魔幻的现实……马尔克斯也曾经对改编表示抵制,生前始终未将影视改编版权售出。巴尔恰说,他的父亲之所以不想出售自己作品的电影版权,是因为那样可能会导致一种结果:制片人不得不用英语,制作一部好莱坞标准的美式电影,并邀请美国电影明星出演。就《百年孤独》而言,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的电影也无法完整地呈现这个故事。“因此,他有时会想,如果能不惜资源制作,以西班牙语为基准,在哥伦比亚实景拍摄,也许这样的改编是可以考虑的,哪怕这样耗时较长。”
《百年孤独》剧照
2019年,马尔克斯去世5年后,其家人们一同做出了将《百年孤独》进行影视化改编的决定,Netflix拿到了改编权。拍摄在哥伦比亚的15个城镇进行,动用了超过两万名演员,全剧使用西班牙语,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担任了执行制片人,历时4年多的拍摄时间,最终出品16集,每集时长1小时左右。2024年12月11日,剧集开播。
就在我和朋友们沉迷于讨论书中的选角是否符合想象时——丽贝卡似乎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美,梅尔基亚德斯是不是太壮、太年轻了?等等——我看到了马尔克斯曾为这部小说留下的一幅手绘插图。在开始写作之前,绘画是他最着迷的事。这幅画近来被用在了《百年孤独》简体中文版的腰封上,画的是“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在作家的画笔下,蕾梅黛丝被抽象地勾勒,放射状的头发,脸部的五官只有一只眼睛,一只海盗钩手,另一只手拿着朵小花,胸前挂着一把巨大的锁。这大概不是一般人心中的“美人儿”形象,也不可能被任何一个演员去具体地演绎,她更像一个符号,或许恰恰显现了作家本人在小说图像化想象上自由的态度。带着这样的态度观剧,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比起如此肆意的想象,大部分评论者认为,《百年孤独》剧集的改编总体上是对原著的一次相对忠实的复现。用《百年孤独》中文版译者范晔的话说:“像是做了一个图解的版本,把故事讲了一遍。”剧集的好评大都来源于此,同时却也因此被诟病。就像巴尔恰所说:“无论最终呈现出的《百年孤独》电视剧质量如何,它都会带来分歧,会有人喜欢它,也会有人认为电视剧完全不是那本书。也会有人说,是的,它很好,但《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在我脑海中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他认为,很多改编作品的失败都是因为太尊重作者、太尊重原著了。“要想取得电影和系列剧的成功,你必须做大量的改动。如果你害怕改编《百年孤独》,害怕背叛其中的一些内容,那是行不通的。”至于剧中哪些“自由发挥”在他看来是必要的、成功的,哪些则令他感到意外,他在以下的专访中给出了答案。
马尔克斯长子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
三联生活周刊:请你讲讲自己在《百年孤独》的剧组中具体参与的工作。
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我的参与其实很有限。我是执行制片人,但我的选择是不过多干涉。拍摄《百年孤独》本身就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面临许多困难、障碍和风险。我认为如果让作者的儿子当导演,来亲自告诉大家该怎么做,那就太糟糕了。所以我退了一步。当人们问我的意见时,我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我鼓励大家不要太敬畏书和作者,去放手改编,把它变成另一种媒介,展现出变化。总而言之,他们提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什么问题,但我并不太参与日常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在我们的上次采访中,你提到要把一本书影视化,总得背叛书中的某些内容,并且,你认为《百年孤独》剧组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你看来,就这部剧对原著做出的“背叛”,哪些是比较成功的?你认为,这部剧对原著“背叛”的比重大,还是“遵照”的比重更大?
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与其说是“背叛”,不如说是《百年孤独》小说中的故事必须被改编。我认为摄制团队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没有把故事局限在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并不仅仅由讲述展开。我不做过多剧透,但电视剧版《百年孤独》并没有把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行刑队的名场面作为整个故事的开头,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从另一个起点开始构架了这个系列的故事。这是一个重要的抉择,我认为最终的呈现非常好。
三联生活周刊:原著中跳跃、循环的时间为读者带来了无比奇妙的阅读体验之一,但剧集中时间基本回到了线性叙述,同时还改变了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我想知道你对此的看法。
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我认为调整成线性叙述很不错。小说中的故事其实也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只不过时间上的跳跃性比剧集要大。电视剧则往往需要优先考虑时间上的关系——线性的家庭关系、情感纠葛、人物命运。所以我认为,按事实上的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可以向系列剧注入更好的能量更好地把握叙述的“引擎”。
三联生活周刊:原著中少有口语对话,剧集中不可避免地对此进行了补充,你认为这部分呈现得怎么样?
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对话的改编也很棒。《百年孤独》这本书有近400页,但可能连30行对话都没有。不过在整个故事里,登场人物必须走到这儿,又走到那儿,他们需要穿过某扇门,坐在桌子前,互相交谈。我认为对白补充得很好,非常真实可信。小说里的对话描写非常文学化,充满诗意,有时候演员很难将其表演得真实可信。所以我鼓励主创团队改变人们说话的方式,把对话构建得更真实。他们做得很好。
三联生活周刊:剧中有大量的激情戏和裸露镜头,这些原本在书中没有具体描写的内容,在剧中似乎被强调了?
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我认为小说中的性描写也并非轻描淡写。或许不会具体描写性爱场面与赤裸的身体,但书中的爱欲和激情都是非常非常浓烈的,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描述和暗示,所以电视剧在有限的剧集中加入了这些场面,完成这部分的视觉呈现。
三联生活周刊:能不能谈谈你对“魔幻”和“现实”的理解?在你看来,《百年孤独》原著中提供给读者的“魔幻”的感受,更容易在剧中通过画面传递,还是恰恰相反?
罗德里戈·加西亚·巴尔恰:所谓魔幻,其实都是讲故事的某种方式。人们说某个故事是“魔法”,将某些小说归为“魔幻现实主义”,在某些书里描写鬼魂——比如《哈姆莱特》——来表现活人与死人共存,或者说是过去与未来共存。其实这种情况始终存在,未来也将永远存在。在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出现之前和之后都将存在。
电影屏幕上的画面其实比较难实现这一点,但我觉得这部剧已经做到了。有一些描写鬼魂的场景非常不错。当然,在文字世界中,你会更多依靠描述和想象,电视屏幕和电影屏幕则是非常具体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形象,它们必须得到视觉上的呈现,所以相对来说总是比较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当然,最终完成的呈现也将是一种享受。 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