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代亲的甜蜜关系中,我成了“反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晓萧在隔代亲的甜蜜关系中,我成了“反派”0前几天,在整理孩子书包时,我又发现了藏在里面的零食和饮料。我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嫌疑人”——孩子的姥爷,也就是我爸。

正当我给我爸第N次讲述,无限制地购买零食对孩子的消费习惯和身体都会有不良影响时,我妈也循声加入了这场声讨。不过,别看她此时说得有板有眼,一旦我将批评的矛头转向孩子,她便会瞬间倒戈,将我划入敌对阵营中。

我和先生都要上班,自然无法和帮助我们接送孩子上学的父母过不去。

其实关于隔代养育这件事,我读过不少文章,也自以为做好了心理准备。如《心理营养》一书里所写:“只能让老人来帮忙养孩子时,必须准备好的态度是:全部听老人的,一切以老人为主;要不然你就自己养,可以不必理会别人的意见。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建立好跟老人的关系。”无奈道理一听就懂,但在育儿实践中,我既无法自己养,又难以做到听任父母安排。

一旦观念发生碰撞,我总是试图指出父母的某些养育方式已经过时了,而科普书上是如此这般写的。父母此时则忘记了他们对自己在微信群里转发的“鸡汤文”和“养生骗局”深信不疑时的样子,开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间久了,我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原则一堆、少点人性的“虎妈”。

作为一个在爷爷庇护下长大的孩子,这样的场面我其实再熟悉不过了。没想到我竟然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童年记忆中不受待见的父母角色,而我的父母则无师自通地升级为曾经我爷爷所扮演的角色。当然了,这些记忆中还有一些我不愿意回顾的部分,比如说父母在小事上能忍则忍,也从未试图改造我爷爷,但一旦爷爷出门遛弯,就是他们新账老账一起算的时候。

这样一看,我父母倒是深谙“一切以老人为主”的隔代养育第一原则。为何我不学习父母,在秉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忽视那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呢?

养育孩子的大原则,无非就是平安、健康、品性好。在这一点上,我和老一辈并没有分歧。对于那些我父母不以为然但实则触及到这三个原则的习惯,当我不再以傲慢的教导姿态,而是放低身段,以面对甲方时的态度来和父母沟通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排斥。至于一些小事,我也在努力学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孩子在我眼皮底下没有心理负担地享受片刻“溺爱”,毕竟我也曾得到过这种毫无保留的爱。

当我放弃改造父母,转而将这段关系中的重点转移到自己身上时,我和父母的关系倒比从前和谐了不少。孩子的表现也颇为有趣,他并没有如我向来担心的那般被娇惯成“小霸王”,倒是可以从容地在两种身份之间切换,一种是在老人面前撒娇耍赖、无法自理的小王子,一种是在父母面前能及时收敛起来的学龄前儿童。

前两天我和先生下班回家时,在车里远远就看到孩子正在大门口发脾气,而我爸手足无措地跟在一旁不停地说着什么。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孩子又要买饮料,被我爸以“先等你妈妈”为理由给拒绝了。我给我爸递过去一个赞赏的眼色,蹲下身来和孩子解释:“今天是你监督妈妈不喝饮料的第三天。你陪妈妈一起努力,挺过第五天,姥爷就会奖励我们。对了,你想要什么口味的饼干呀?”

看来,我依然时不时要扮演“反派”。只不过与自己的父母关系融洽一些时,这样的角色扮演对我来说也会变得容易一些。 隔代亲

上一篇: 声音(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