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皮筋
作者:孙若茜
另一个故事叫《橡皮筋可以拉多长?》。有一天,小男孩想试试看,一根橡皮筋可以拉多长,于是,他把橡皮筋的一头儿套在了床架上,然后他走出门,骑上自行车,一直骑到累了。接着,他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在火车站下车,跳上火车。火车的终点是飞机场,他上了飞机,飞上天,然后在港口降落。他搭船漂洋过海,抵达另一片陆地。他骑上骆驼,横穿沙漠,最后登上宇宙飞船,向月球飞去。等小男孩爬出船舱,正要迈步时,突然一个巨大的弹力,把他弹回了自己的小床。
这两部绘本,总是让人百看不厌。关于橡皮筋,每个人一定都拥有自己的怀恋,男孩儿大多关于弹弓,女孩儿更多会想起跳皮筋。我的脑子里总有一幅画面:雨过天晴的胡同口,在几个躲不开的水坑之间,院儿里的三四个伙伴把一条长长的皮筋撑开,其中两人将自己套进皮筋两端分头走远,直到被它勒疼,或是皮筋已经快要从手中滑脱才停下脚。剩下的人就开始在皮筋间闯关,也可以说是飞舞,口中念念有词:“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 二八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一首歌谣唱完,中途如果没被绊住,下一关的难度就会升级。游戏通常是从抻皮筋者的脚腕高度开始的,每关过去,皮筋的高度就会向上升起一截,膝盖、腰、腋下、脖子,直到高举过头顶。还有一种玩法,是逐级改变皮筋中间的空间,皮筋一开始被套在一只脚腕上,慢慢地变宽,撑皮筋的人最后恨不得要用接近劈叉的姿势站着;再或者皮筋最初套在手腕上,最后一关却只挂在一个小指上。如果站在一旁观战,好看的恐怕不光是跳皮筋者的技艺,还有抻皮筋人逐渐龇牙咧嘴的表情。
学校里,一场跳皮筋的游戏曾经是孩子们最重要的社交场域之一。操场上几个女生走在一起,必定有个人在校服外的腰间绑着一根绕了几圈的皮筋。我是个左撇子,很难和别人站成一队翩翩起舞,所以几乎永远套着皮筋在一旁模仿一棵树。即便如此,也勉强算肩负重任,参与感满分,就不容易察觉无趣和孤独。我只是总在疑惑,到底是谁在一根皮筋间发明了那么多的花样和关卡,又是怎么把每个人都教会的呢?回到那两部绘本,它们似乎给出了答案: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发明者。(孙若茜)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