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娃娃
作者:黑麦
正是因为拿捏住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小女孩都会不自觉地憧憬着自己长大后的样子,芭比以美国中产阶级色彩的成功隐喻,创造出每秒便能售出2个的销售纪录。在芭比上市后的10年时间里,美国原有的200多家娃娃公司只幸存下来三分之一,婴儿玩偶的市场更是急剧缩减。家长们明显倾向于这个诞生于战后繁荣年代的新形象,迎合主流价值的芭比被投射了幸福、独立与光鲜等令人神往的特质,当然也少不了大众的欲求之物。
像现实中的人物一样,芭比有表亲弗朗辛,身边围绕着小伙伴蜜琪和崔姬,以及不同时期的男朋友。从1962年的公寓开始,芭比每隔几年就会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一次升级。千禧年后,从别墅到法拉利跑车,芭比越发比对着纽约名媛希尔顿的配置,像是进行着某种庸俗的竞争似的。如果梳理不同的故事版本,芭比拥有的宠物累计多达40多种。这种社交(家庭)网络式架构辅助以人格化的玩具形象塑造模式,也常被后来者借鉴。《商业周刊》在“2001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评价中,把芭比娃娃称为美国社会的象征。第二年,一篇《经济学人》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3岁到11岁的美国女孩,平均每人拥有10个芭比。
女孩们把自己代入芭比多彩的世界,学会很多概念,比如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这不仅能让她们预先排练社交技巧,也有助于在现实中对周围的人产生同理心;再比如为芭比置办物资时,能让她们形成对于空间和色彩的认知。说起来,芭比的母公司美泰也是依仗不断丰富各种产品周边而持续盈利的。
芭比曾被美泰以职场精英的形象营销。早在60年代,在仅有五分之一的美国女性有工作的时候,芭比已经是公司总裁了,各种颜色的裤子套装鼓励女孩找到各自独立的风格。随后,她持续扩充的身份遍及上百个工种,多数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然而,对芭比引发女性身材焦虑的诟病淹没了她的职业光环,难怪美泰总裁曾对《时代》周刊抱怨,“在女性只能围着灶台打转时,芭比为女孩们展示了很多可能性。颇为讽刺的是,批评我们的正是那些应该拥护我们的人”。
除了具有争议的身材比例,芭比最被人熟识的特质,是在追求时尚中“为所欲为”。她和她的朋友们拥有超过10亿件衣服,可他们的衣橱还在以每年数百件的速度扩张着。不少成名设计师都表示过,自己在童年时深受芭比影响,吴季刚(Jason Wu)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两次为美国前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裁剪礼服的人,5岁时和哥哥走进玩具店,哥哥冲向了变形金刚,吴季刚却被娃娃吸引了,父母立刻意识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吴季刚在10岁时就能用窗帘布的边角料给娃娃缝制服装,这让他在玩具公司做过一段时期的兼职。正是早期对结构和色彩的扎实基础,让吴季刚的设计跟其他独立设计师相比,更经得起推敲。
在芭比盛行的时期,很多孩子都像吴季刚一样,通过布料和剪裁形成了对服装审美的初步认知。芭比的影响不仅蔓延到了时装,在流行文化领域,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也曾启发过许多创作。安迪·沃霍尔在80年代以芭比为灵感的画作,最终以110万美元的价格在伦敦佳士得被拍走了。
事实上,古董芭比也是拍卖场中的常客。全球有超过10万名芭比的收藏者,其中九成为女性。2006年9月,1965生产的“午夜红”芭比在拍卖会上以9000英镑售出,创下世界纪录。
即便外形仍旧青春貌美,芭比在进入21世纪之后也不可逆转地“老去”了。一方面,杏眼圆睁的贝兹娃娃不断吸收年龄较大的顾客群,另一方面,迪士尼公主对年龄较小的顾客群虎视眈眈。在玩具界,芭比的地位被严重撼动。从2012年开始,芭比全年的销售额出现了明显的连续下滑趋势。2014年,电影《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玩偶成为“最受美国女孩欢迎的玩具”,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这一桂冠都毫无疑问地属于芭比。
艾莎和芭比一样金发碧眼、腰肢纤细,但她的背后是一个有关力量和姐妹情谊的故事。为了挽回颓势,芭比开始倡导孩子们在玩乐时认知多样性。她的形象改变了,新增了7种肤色,穿上了平底鞋,除了经典的标准身材,还设置了3种不同的身材种类:娇小型、丰腴型和高挑型。但效果依旧不如预期。毕竟,她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其他娃娃,还有虚拟游戏。
60多年前的社会需要一个完美形象及其投射的成长路径来告诉孩子,“你可以成为梦想中的任何人”,而现在社会更倾向提倡接受多元价值和做自己。时代变了,市场变了,但玩乐的意义并没有改变。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通过iPad和图像形成审美趣味,缺少具有立体感的构建。年轻人热衷于购买快销潮牌,而并非历史延续感强的大品牌或设计师产品。也正是因为没有承载过多的历史和文化感,这些简单、凸显logo的衣服穿在身上,折射出一种对往日生活的抵触。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