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本与康版
作者:卜键
武英殿修书处的人员配置,经过康雍乾三朝,逐渐形成总裁、提调、纂修这种相对固定的编制。总裁一职在康熙时已出现,雍正朝确定满、汉各一员,由部院大臣中选用。以下“有提调二员、纂修十二员,均以翰詹官奏充”,负责缮写誊录和校阅等事。所有各员都属于原衔兼差,会有一份津贴,或以“饭食银”等名目发放。王际华在日记中多有记录,数字汇拢起来也不算小,但此公兼差甚多,哪一笔来自四库馆、每月是怎样的标准,很难搞清楚。
康熙朝出版的殿本,世称“康版”,如《御选唐诗》等皆以朱墨套印,《古文渊鉴》为五色套印,选用上等纸张,开卷满目灿然,故藏书家有“康版不下宋版”之说。而凡冠以“御纂”“御制”等字眼者,皆经玄烨不同程度地亲自参与,出选题,定框架,找合适的人主持,审读或抽检编纂中的文稿,直至刻印与装潢,全程关注。乾隆元年四月,弘历下旨推广康熙御纂的儒家经典,曰:“皇祖圣祖仁皇帝道隆羲琐,学贯天人,凡义圃书仓靡不博览,而尤以经学为首重,御纂《周易折中》《尚书会纂》《诗经会纂》《春秋会纂》等编,又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正学昌明,著作大备。”对皇祖的崇敬无以复加,要求各省学政在巡考时鼓励生童背诵,并列为考试的重点。
若以文化建设和学术价值论,康版更引人注目的应是几部大型类书。项旋曾将康熙朝出版的29种殿本分类列表,使阅者一目了然。限于篇幅,兹举数例——
一 《御定渊鉴类函》,张英、王士禛、王掞等主纂,450卷,系在《唐类函》的基础上采集众书而成。御定,乃皇上亲自审定之义,以玄烨之性情习惯,可推知必有一个严谨审慎的过程。当是时,皇上会将有意编纂的书发交得力之员,如《全唐诗》,即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在扬州开局兴办,即著名的扬州诗局;也有一些文臣主动承揽刊刻事务,如《历代赋汇》为詹事陈元龙所刻,《历代题画诗类》为编修陈邦彦所刻,《配文广群芳谱》为御史刘灏所刻。玄烨重视写刻字体的美观,多用宋体或仿宋体,风气所及,朝野都涌现出一批优秀写手。高士其之子高舆参与(也可能是组织)了《渊鉴类函》的写刻,以故既有殿本,也有高氏清吟堂本,卷首皆有四十九年御制序言。《四库提要》评价很高:“盖自有类书以来,如百川之归巨海、九金之萃鸿钧矣。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数宋之四大书也。”
二 《佩文韵府》,四十三年六月下旨兴修,以张玉书、陈廷敬等九名阁部大臣担任汇阅,蔡升元、张廷玉、查慎行等九人主纂,另有孙致弥等12名翰林为纂修(应以校对为主),可谓阵容强大。该书以元明时韵书《韵府群玉》《五车韵瑞》为底本,增辑添补,越七年告竣。康熙在序中写道:
朕与内直翰林诸臣亲加考订,正其讹舛,增其脱漏,或有某经某史所载,某字某事未备者,朕复时时面谕,一一增录,渐次成帙。
此书的编纂,也意味着武英殿修书处走向常规化:玄烨曾命“于武英殿内收拾房舍几间”,让孙致弥等“在内详细校对”;批准查慎行等人的建议,将编好的书稿交付誊录,使用标准宋体字,“各限页数,每日交收”;也要求加快工作节奏,“集翰林诸臣合并详勘,逐日进览,旋付梓人”。佩文,乃康熙帝书斋之号,以此冠名的还有《佩文斋咏物诗选》《佩文斋书画谱》等。
三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担任总阅,调集近30名翰林任纂修,始于四十九年三月,五十五年夏刊刻成书。玄烨从实用出发,分析了以往字书的缺点,要求“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编成一部“垂示永久”的字学典籍。该书以部首分类,按笔画排列,共收汉字4.7万有余,是古代收字最多的汉语字典,虽有人挑剔错讹,但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大学者陈世倌时为翰林院侍读,任纂修兼校勘官,有记载说《康熙字典》为他出资刻印,真是家资富厚啊!世倌出身浙江海宁,父亲陈诜做过礼部尚书,自己后来做到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而最为离奇的传说是其乃弘历的生父,金庸《鹿鼎记》据此大加演绎,写来煞是好看。
四 《古今图书集成》,情况有些复杂,但仍应归于康版。原编者陈梦雷为翰林院编修,回乡省亲时遭遇三藩之乱,被指附逆而流遣尚阳堡17年,于困境中读写不辍,也为当地编撰了《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志书。康熙东巡时将其赦免,令回京任皇三子胤祉的师傅。陈梦雷深感已有类书之不足,发愿编辑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书。胤祉提供了府中藏书和编纂场地,并出资为之雇人缮写。自康熙四十年十月,至四十四年五月,陈梦雷分类纂辑,“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终于将一万卷规模的《文献汇编》初步编完。这部书的兴办起于个人,初稿完成于成亲王府,而由于胤祉掌领诸馆修书事务,说动父皇允准,得以开馆兴办,改名《古今图书集成》。据说玄烨曾亲临陈梦雷的书斋,赐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自此梦雷就将“松鹤山房”作为斋号。而他实在是运气太差,受皇子争位的牵连,胤禛即位后被流放黑龙江,91岁时死于戍所。
对于已经定稿的《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命户部尚书蒋廷锡担任总纂,接续刷印,做了一些调整,并删去原编者陈梦雷的名字。该书于雍正六年(1728)最后印制完成,卷首有胤禛御制序文,蒋廷锡进书表,正文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编下有典,典下列部,共一万卷,约1.6亿字。由于部头太大,仅刷印64套,另有样书一套,选用开化纸和太史连纸,装帧简洁大方,为世所珍。乾隆帝兴修四库时,曾命大典辑佚时以《古今图书集成》校勘和补充,也用以奖励捐献古本最多的几位藏书家,使之喜出望外。
有些康版也不一定属于殿本,比如内府译制的满文本《金瓶梅》《西厢记》之类小说戏曲。清廷定鼎北京后,于太和门西庑设翻书房,主要负责翻译谕旨、起居注、册文、祝文、祭文等。康熙十年(1671)前后,玄烨命内翻书房将一些文史名著译为满文,如《资治通鉴纲目》《性理精义》《古文渊鉴》等。四十七年五月,翻书房将《金瓶梅》译成满文本刊行,主持此事者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和素。《啸亭续录》卷一:“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栉字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和素为满洲正白旗人,完颜氏,御试清文第一,担任皇子师傅和翻书房总裁。至于对《西厢记》《金瓶梅》的翻译刊刻,倒也只能出于玄烨的旨意,足令一些卫道者尴尬嗫嚅。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