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简史
作者:陈璐世界各地都留下许多人们捕鱼的记录。人类的早期文明围绕着河流、溪流或湖泊开始,鱼是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位于尼罗河河畔的古埃及,人们使用编织网、鱼叉和鱼钩来捕获河里鲈鱼、鳗鱼和鲶鱼的方式,被记录在墓穴雕刻和纸莎草卷轴上的图画中。
不起眼的鲶鱼曾是主导尼罗河畔文明的图腾,却并不如猫、眼镜蛇和秃鹰等古埃及艺术中最受欢迎的动物那般引人注目。但
古埃及人注意到了这种尼罗河里最常见的生命之一,并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为了使嘴更靠近水面,倒立着游泳的鲶鱼,看起来像死了一样漂浮在水面上,但实际上却是活的,因此被赋予了“再生”的意义。爱丁堡的苏格兰皇家博物馆藏有一条精致的倒立鲶鱼的金色吊坠,是当时古埃及流行的护身符,在许多古埃及的遗址中都有发现。
栩栩如生的描绘源自近距离的观察。古埃及人很早就开始从河里获取食物,最早的鱼钩用骨头、木头、贝壳或象牙片雕刻而成。逐渐地,埃及人开始用金属铜制作鱼钩。大多数资料显示,金属鱼钩直到较晚的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前1778年)才出现,是埃及人将带刺的金属鱼钩带向了世界。
由于渔夫在古希腊地位很低,所以很少会在艺术创作中得以表现。不过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一个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酒杯上,绘制着一个男孩手持鱼竿蹲在岩石上的图像,他前方的水里还放着一个捕鱼器。奇怪的是,古希腊人似乎将鱼视为穷人的食物,只有某些特定的鱼种被认为是神圣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禁忌逐渐消失了。根据考古发现,古希腊人特别喜欢生活在岩石间的爱琴海鱼类,但也喜欢来自公海的金枪鱼、鲭鱼、鲣鱼和凤尾鱼,这些鱼在合适的季节会大量繁殖,数量很多,极易捕获。
中国现存最早关于钓鱼的文字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起码有三首。比如《竹竿》中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采绿》中也写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这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竹竿垂钓了。而中国关于钓鱼最早的考古证据,则是在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骨制鱼钓。
基本上所有生活在水边的文明都发展出了某种形式的钓鱼活动,亚述、希伯来和古罗马的著作中也有关于钓鱼的记载。最开始的钓竿或许都很短,可能只有几英尺长,较长多片式鱼竿的记载直到公元4世纪的古罗马著作中才出现。今天,人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古罗马人的马赛克作品,展示了当时人们使用大约六英尺长的鱼竿,配合差不多长度的渔线钓鱼的场景。
公元初的古罗马文学家马提亚尔(Martialis)曾写道:“谁没见过鹦哥鱼上升/被欺诈性的苍蝇诱骗和杀死。”可见当时便有人在用人造苍蝇饵钓鱼。但最早详细记录如何制造、使用人造拟饵钓鱼的是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人埃里亚努斯(Claudius Aelianus)。他在一封信中描述了马其顿人如何在阿斯翠斯河(Astraeus River)上通过精湛的手艺给鱼设计陷阱,“羊毛系在钩子上,而且羊毛上套着两根从公鸡身上拔下的羽毛,颜色似红烛”,“他们的竿子有六英尺长,线也是一样长……鱼儿被颜色吸引并发狂,直奔而来,想从这漂亮的景象中获得一口美味。然而,当它张开下巴时就被钩住了,在痛苦的大餐中变成了俘虏”。
钓鱼由获取食材为主的生存技能转变为一种现代的休闲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英国。1496年修女朱莉安娜·伯纳斯(JulianaBerners)出版的《圣奥尔本斯之书》,是本关于狩猎和纹章学的文集,多次重印,在16世纪被广泛阅读。其中一篇《钓鱼的守则》(“The treatyse of fysshyngewyth an angle”),不仅谈到了钓鱼时水域的选择、鱼竿和渔线的构造、天然和人工鱼饵的区别,还涉及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垂钓者的基本礼仪等知识。
这篇文章被视为最早专注讨论以娱乐为目的的钓鱼的英文文献。实际在当时,这种在河流或湖泊里进行休闲娱乐的钓鱼方式作为贵族们的主要兴趣开始流行,而出版商也希望别让“那些不是绅士的人看到这本书,因为他们在垂钓方面的不节制可能会彻底毁掉这项活动”。
17世纪开始出现许多颂扬钓鱼精神的作品,比如英国诗人约翰·丹尼斯的诗歌专辑《钓鱼的秘密》(The Secrets of Angling),细致地解释了这项运动的细微差别,而英国作家艾萨克·沃尔顿(Izaak Walton)也在他的《钓客清话》(The Compleat Angler)中赞美了垂钓的哲学精神,并寄予了一种简单、知足的生活理想。这些书籍令钓鱼进一步被普及,并助推了飞蝇钓等技术的普及。渔具的发展
钓鱼这项活动的流行也促进了16世纪渔具的逐渐改进。部分人在鱼竿的末端加了个铁丝圈,让渔线可以跑起来,有助于投掷和牵引上钩的鱼,在此之前钓手们大多使用固定在竿尖上的马鬃线。但直到17世纪,一个名叫巴克(Barker)的职业渔民才阐述了卷线器(winder)对钓鱼的实际帮助。专用的卷线器被开发出来:木制的线轴上装有金属环,可以套在拇指上,钓竿也被设计成分段式,方便人们拆卸以及随身携带。16世纪50年代,查尔斯·科比(Charles Kirby)改进了鱼钩的设计和制作方法,肠线也随之被开发出来。不久后,科比又发明了柯比·本(Kirby Bend)弯钩,这是种具有偏移点的独特钩,在今天也仍被广泛使用。
到了18世纪,休闲钓鱼从最初只限于富裕阶层的活动逐渐大众化,工业革命为这项活动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影响最初体现在飞线的生产上,新的纺织加捻机令曾经加工起来艰难而耗时的渔线能够轻松地大量生产出来。人们不再使用手工编织的麻绳材料,取而代之的是种强韧的纱线,再涂上类似乙烯基的材料,以保证其耐用性。正是在这一时期,现代的锥形线很快出现了。精确加工的鱼竿和渔轮也得以批量生产。18世纪末,垂钓者开始使用由各地珠宝商、钟表制造商和工匠制造的黄铜“绞盘”,这些形似现代渔轮的新渔具,因为能够更快地收线,受到了钓友们的追捧。
19世纪末,通过把几根竹条粘在一起,鱼竿变得更结实、更薄。覆盖着氧化亚麻油的渔线取代了马鬃,使得抛投的时间可以维持更久。到20世纪初,鱼竿用玻璃纤维制作,渔轮也得到了改进,旋转式绕线轮开始流行。被追逐的鱼种
不过更重要的是鱼。非本地物种甚至被进口到特定地点以取悦这些热衷钓鱼的爱好者们,比如澳大利亚的鳟鱼就是这样被引入的。
到了19世纪80年代,当休闲钓鱼在美国兴起,有钱的客户有时会从北部各州来到南部的夏洛特港,他们会花钱雇一个熟练的当地导钓,带着他们去追寻独特的本地鱼种,虹鱼、鳟鱼和石斑鱼都是他们的目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地方加入到这场活动中,休闲钓鱼早已变成价值千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这些爱好者追求的鱼类不断增加,足迹也随之遍布世界,从迪拜的盐碱地到亚马孙的雨林,他们钓起的不仅是梦寐以求的想象物种,更是远离都市喧嚣的内心平静。所以即便钓鱼装备和技术每天都在更进一步,但吸引人们前往的内心悸动或许与千年前人们狩猎时的激动并无二致。 钓鱼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