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的镰刀在横扫,我们在写稿
作者:薛巍这两年我写思想栏目时有点偷懒,好在时不时会被领导和同事拉去增援封面故事,才能数一数产出。今年到现在参与了元宇宙、“互联网消灭的40件事”、相亲社会学、量子和相对论生活、茨威格、复杂性、人格测试的选题,近年还采访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王球和郁喆隽、美国科普作家兰道尔·门罗。我什么主题都可以插一脚,这要归功于我所学的专业——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无外乎宇宙、意识和人性。
2021年5月28日,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去世,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后来接到三联书店同事的电话说,清华大学要编一本纪念何先生的文集,想把我这篇收进去,要一个授权。我们学哲学的都是何先生译作的受益者。写的时候,我重读了一下何老翻译的罗素《西方哲学史》,在第57页读到一段话:“诗人们曾经悲叹,时间有力量消灭他们所爱的一切对象,时间枯萎了青春的娇妍,时间摧毁了美人的眉黛,它饱餐自然真理的珍馐,万物都在等待着它那镰刀来割刈。”这里的“诗人们”指莎士比亚,这是他的第60首十四行诗。屠岸译作:“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梁宗岱的译文:“时光戳破了青春额上的光艳,在美的前额挖下深陷的战壕,自然的至珍都被它肆意狂啖,一切挺立的都难逃它的镰刀。”对比之下,何先生的翻译颇为古雅、写意。
思想栏目单篇中,写过乔丹·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迈克尔·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大卫·格雷伯的人类学、病毒传播规律的稿子,分别涉及人生的意义、公平正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大问题。
去年本来要写一篇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稿子,但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一出版,写它就等于把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起也讨论了。19世纪晚期兴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被视为一种伪科学的意识形态。尽管有达尔文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更多是基于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思想。它被用来为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优生学和自由资本主义最原始的形式提供合理解释。在美国,其影响在“镀金时代”非常流行,而在“进步时代”已经逐渐消退。
桑德尔所批评的优绩至上的观念在骨子里很像社会达尔文主义。他对中文版读者说:“那些顶尖大学录取的人,还有那些找到好工作并赚了很多钱的人,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工作。我们很容易忘记一路上帮助我们的机遇和好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那些人开始相信,他们的成功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因此他们理应得到成功带来的回报。他们也倾向于相信那些成就不如自己的人应该承受他们目前的境遇。”
桑德尔这本书本来叫“成绩的专制”。他在书中批评的“优绩至上”也不是他的首创。哈佛校报一篇文章说,2015年,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拉尼·吉尼尔出版了《优绩至上的专制》;2019年,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马科维茨出版了《优绩至上的陷阱》。1999年,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写过一篇文章叫《功绩和正义》,优绩至上指的是奖励功绩的体系:为了激励而奖励善的或正确的行为,这种体系的要素在人类历史上以各种形式出现过(比如我们的科举制)。桑德尔会说,如今的奖励是进入名校。
meritocracy这个词的创造者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扬。merit指功绩,cracy的意思是统治、权力,比如民主就是democracy,人民、大众的统治;expertocracy是专家统治。1958年,迈克尔·扬出版了《优绩至上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他担心“二战”后出现的知识精英有能力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智商和才华考试,而他们跟以前的贵族(aristocrat)不同,是靠本领登上等级制的顶点的,那些没有获得权力和财富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足,如懒惰。
作为一位社群主义者,桑德尔担心的是,“优绩至上观念会削弱我们将所有人视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同伴的能力。当我们思考自己的天赋和财富的偶然性时,我们能感受到与同伴休戚与共,但优绩至上的原则几乎没有为休戚与共的意识留下任何空间。这就是优绩至上成了一种暴政或不公正统治的原因”。
中文版把桑德尔的书名译作“精英的傲慢”,弱化了他批判的锋芒。精英们傲慢点也没什么关系,要想说服他们不要那么心安理得。桑德尔指出了一点:优绩至上的观念对他们自身也有害,因为竞争太激烈。“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焦虑、抑郁情绪弥漫,自杀率不断上升。”2014年,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在《优秀的绵羊》中描述过这种精英内部内卷的现象:“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在进入大学之后,游戏愈演愈烈。这次游戏中的筹码是GPA、优等生联谊会、富布莱尔奖学金、医学院入学考试、哈佛法学院、高盛……这场游戏的最终信条就是资质至上。”而优绩至上观念是一个悖论:精英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是精英,这就变成了世袭贵族制。
写稿之余,我还写微信公众号“贝书单”、跟中读一起开了书评写作训练营,希望帮更多人写出流畅清晰、铿锵有力、吸引人的文章。学写作首先要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现在微信公众号上流行一句一段的写作,美国作家保拉·拉罗克说,这种写法导致“每句话都是孤儿,这样的文字反而会减缓读者的阅读速度,使文章失去应有的节奏,也不能被称为写作”。如果说写作像烹饪,那么就像烹饪大师不喜欢用很多新奇的调料,会写的人写的也是平实、朴素的文章。 薛巍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