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我与周刊“新媒体”

作者:钦峥

29年,我与周刊“新媒体”0我与三联的缘分起自一份招聘启事。1993年春末,面临毕业的我在晚自习时偶然看到一份《中国青年报》,上面刊登了一则《三联生活周刊》招聘启事。现在虽已记不清具体内容,但尤记得启事写得极富感染力,“薪尽火传”的描述让人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宿命感驱使我毫不犹豫地投出了自荐信。

不久后接到面试通知,面试地点位于永定门外一条胡同里的大磨坊面粉厂,周刊临时筹办地就设在厂房二楼。面试中安排了一次采访,在一间会议室里围坐着一圈人,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背景设定,我们要挑选其中两人现场采访并写出一篇短文,然后回答他们据此提出的问题。

后来我才知道,这群面试官中那个目光炯炯、提问时给人一种压迫感的人就是钱钢,他是周刊第一任主编,曾写出过《唐山大地震》的军旅作家。在座的还有杨浪、陈西林、贺延光、何志云等人,这些基本都是当时国内传媒圈的成名人物,也是先期进入周刊筹划运作的第一拨编辑部班底,可见当时筹备创刊一事引发的盛况。

据说自荐书收到800多份,最终录取记者15人。虽然我大学学的是理科,于采访写作一途本就陌生,但最后居然通过了选拔,被正式录用为见习记者。进入三联编制,事后回想也许和信息技术学科背景多少有点关系,这也体现出周刊成立时对于团队成员不问出处、兼容并蓄、推崇三界共生的态度,这个特点也成为周刊后续用人的一项传统。

1994年3月我们搬到了净土胡同15号,三联租下了北京电冰箱修配厂院内东侧的一栋三层小楼,这里成为周刊第一个正式办公地点。后续的一年半是一段比较难熬的日子,这期间发生了太多故事,大体而言由于各种问题导致投资方不断更换,创刊时点不断拖延,在重重压力下编辑部不断有人选择离去,甚至最后连钱钢也离开了三联。到1995年夏天,周刊已替换了4任主编,主笔几乎走光,当初招聘的十几个记者也离去大半,只剩王锋、苗炜、刘君梅、张晓莉等几人还扛着没走。

1995年8月三联书店终于找到新的投资方,同时聘请时任《爱乐》主编的朱伟接手周刊。朱伟到位后开始逐一捋顺遗留问题,重新组织编辑队伍,确立了新闻性文化周刊定位。从1996年开始周刊终于能够按照两周一本的速度正常出版,朱伟自此也在这个岗位上一干20年,率领着一批批编辑记者将周刊带向第一个高峰。

回想净土胡同那段日子,我头脑中总是浮现出1996年那张13个人拍的合影,大家并排坐在防火梯上,对着镜头微笑,每个人都显得年轻,笑容里是对未来的憧憬。从“486”到中读

我在周刊最开始时是做资讯工作,楼里有一间资料室,里面摆放着各种国内外报刊,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剪报,把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资讯收集起来供大家查阅。那个年代电脑是稀缺品,整个办公室里只有几台康柏486电脑和一部56K的modem用来上因特网,记者们大多用笔写稿,我的另一部分工作就是用电脑敲稿子。记得1996年左右,王小波在周刊开设专栏,有一天我跑到他家里取照片,留着半长头发的王小波一副不修边幅的懒散模样,我们一边挑照片一边闲聊,当我得知他居然会编程,甚至连打字用的中文输入法都是自己编写的,不禁惊为天人。

2001年编辑部搬到安贞大厦,这一年我开始负责周刊信息化建设,着手搭建周刊官网。官网开设了论坛作为编读交流园地,我负责网站管理,编辑部主任阎琦则以“一剪梅”的昵称担任论坛版主。论坛里聚集了周刊最早一批粉丝,这些读者在这里谈天说地,气氛融洽又生机勃勃,阎琦曾在回忆文章里写道:“论坛的存在极大地放大了读者的声音,周刊读者的优良特质也在这里充分显现:学有所长,善于表达,针砭时弊,妙语迭出。”

2007年是周刊最后一次搬家,搬到现在的办公地点霞光里9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周刊新媒体部也壮大起来,到2014年有十来个人,占据了B座一楼一整间办公室。2009年周刊开通官方微博,2010年推出手机客户端,2012年开通官方微信号,同年三联生活节气刊上线。由王晶主编的节气刊从节气出发,探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因其内容精良、设计优美被苹果公司选入当年的iPad电视广告之中;在创立初期并不显山露水的微信公号也经过10年孕育,发展到现在拥有数百万粉丝,2021年10万+文章过千,成为有影响力的微信大号。

2017年5月中读上线标志着三联新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定位于知识服务平台的中读作为周刊投入最大的融媒体产品,立项于2015年,是中国出版集团拟定的募投项目之一。2017年出版集团面临上市,募投项目必须落地,周刊主编李鸿谷遂找来原同事朱文轶负责重启中读,公司内部则找到我和新媒体几位同事配合组成项目组。2017年到2018年期间,我跟随鸿谷在集团参加了多轮论证,按鸿谷的说法就像是打游戏,一轮一轮地努力通关。我们一遍遍地修订可行性报告,测算投入产出,撰写PPT,在不断的讨论中,中读的面貌也愈发清晰。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中读最终成为集团最早获批的3个项目之一,成功拿到募投款。如今中读已经度过5岁生日,产品逐步成熟,也组建起一支精干的队伍,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标志性产品之一。从网站到双微再到中读,周刊新媒体不断迭代进步,未来也自可期。

回望来路,不觉间已在周刊度过了29年,占据了我大半的人生。很荣幸也很庆幸能和那么多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同行,三联人为何会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理想主义”大概就是其中最明亮的底色。感念周刊给予我一个相对单纯、包容的环境,怀念和那些曾经的师友们一起走过的路,也感恩能够和现在的伙伴们继续并肩前行。希望三联前路更加宽广,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归宿。 钦峥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