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高晋

作者:卜键

外戚高晋0乾隆的催缴谕旨,经军机大臣寄发各省督抚,迅速激起一场全国性的征书热潮。就连处于关外的奉天府尹博卿额也极为努力,下属呈报“并无名人宿望流传旧书”,严令“实力购求”,老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承德找到了几种,向皇上奏报。看得皇上有些搓火,提笔批了个“不晓事”,并以此人为典型,讲了一段话:“奉天风俗淳朴,本少著述流传,坊肆既无可采购,该府尹等只应据实声明奏复。且前降旨,原非责令各省不论有无书籍,概令设法搜罗,转乖核实之意。何必勉强摭拾,聊以塞责,实属拘泥无谓!”博府尹为蒙古族中少有的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四川学政等,能写诗,也想为征书出把子力,却惹得皇上心烦,官也做到了头。

在传谕征书时,乾隆压根就没有考虑东三省,当然也没有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是以觉得老博纯属添乱,而重中之重则是江浙地区。浙江属闽浙总督统辖,巡抚熊学鹏先已行动起来,总督钟音驻扎福州,率福建巡抚余文仪、学政汪新奏报征缴情况,亦属认真。两江总督高晋自也不敢延误,遂于当年十二月初二日复奏,对办事迟缓表示惭愧,介绍了遵旨办理的过程与难度,然后切入正题:

据各州县陆续呈缴,均属耳目习见及琐碎无当之书,其坊肆所鬻,又系经生毕(意即朗诵)之类为多,皆不足以裒集进呈,上登册府。乃与两司悉心筹议,于紫阳书院特设书局,分派官吏收掌校录,并请院长在籍侍郎彭启丰总理其事。乃复另发简明告示,剀切晓谕,俾知刷印缮录均属官为经理,不致费及己资。又恐珍藏秘本交官后转致遗失稽留,并给印票,将所缴之书令其亲填卷数,缮录已毕,即行照票给还,以杜观望。

藏书家担心的,多在于遗失与损坏,这里谈到的操作模式则能极大消解各种顾虑,加快征书进程。由此也可以看到,乾隆征书御旨中强调的几条:在书肆者付钱购买,家藏刻本由官府印刷装订,对钞本另行抄录副本,将原书归还,在各地征书时都得到贯彻。而江苏想得更细,实行印票制,借录珍稀钞本时填写卷数,以备核查,也避免引发争端。后来朝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对江苏的做法也有所借鉴,使这种登记制度更为严密,但仍不免出现丢失。

高晋属于外戚,身兼漕运总督、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深受倚信。谈论高晋,似应从他的叔叔高斌说起:高氏在清初为内务府包衣(家奴),所以高斌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些相像,也做过江宁织造和两淮盐运使,不一样的是其女儿嫁给了宝亲王,为侧福晋,弘历一登基就将高家抬入满洲镶黄旗。那时黄河常常决口,因高斌精晓河务,任江南河道总督时把侄子高晋带在身边,见识历练,逐渐也成为治河专家。高氏被册封为贵妃、皇贵妃,岂知有命无运,于十年十一月溘然病逝,而高斌在下个月升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一年后再升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很重情义,与潜邸时的福晋、侧福晋大多琴瑟和谐,对其娘家人多有重用,却也威柄自御。十八年九月黄河在铜山决口漫溢,南河亏空案发,高斌与协办河务的安徽巡抚张师载因失察被绑缚河工大堤,观看诛杀贪官张宝等人,不久后死于工地。弘历颇为后悔,赠予内大臣衔,发内库银1000两治丧,也在南巡时特地为之昭雪,赞扬高斌为本朝杰出河臣。时高晋以安徽巡抚协办徐州黄河两岸堤工,参与了那次南巡谈话,听后必也泪流满面。

安徽与江苏、江西,统属两江总督管辖,高晋位尊权众(毕竟是内阁大学士,管的摊子实在多),但有内务府打下的底子,加上叔叔高斌的前车之鉴,做事精勤谨慎,待人处事温厚周到。他的奏折是与江苏巡抚萨载、学政彭元瑞联署的,所说只是苏州一地的征缴情况,第一批已选出22种,“开具目录,恭呈御览”;还有现已收到尚在翻阅核查的15种,各府报上书名暂未送到的25种;最后郑重表态:

臣等仍恪遵谕旨,严饬所属广事搜罗,务使山陬海澨,咸知圣主念典勤求之至意,俾家藏秘笈尽皆出献,用以上副石渠,仰邀乙览,断不敢奉行具文,自蹈严谴。

表忠心,亦是表决心,皇上阅后必龙颜大悦,自也会想到虽是督抚联衔,其实是以高晋的态度为主。这样的联署并不容易,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彭元瑞的学署在江阴,汇集上缴应在南京的总督衙门,奏折应也由高晋的幕僚撰写。

上节已提到,安徽征集的图书也是先送到南京,而江西由于距离遥远,自行题奏上缴。江西巡抚海成出身满洲正黄旗,当年六月刚由山东布政使升任,姿态那叫一个积极,连上两折,进呈图书23部,并表示正亲自带领一班子下属,“将省志及各县志内所载历代名人著述,摘出书名,分发各府州县,指名购觅,并就本人后裔及各处藏书之家,悉心寻访”。呵呵,安徽巡抚也是这么做的,乍一看构思精细,实则瞎耽误工夫。访书更要懂书人,朱筠是内行,是以无须大动干戈,随手就举出一批有价值的学者专著。时任江西学政曹文埴(二十五年庚辰科二甲第一名,学行兼优,长期任职翰林)也是一个懂书人,学署就设于南昌,海成口称“会同学臣”云云,实则自行其是。曹文埴为谦谦君子,也很晓事,回京后入南书房,兼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出力甚多。

自三十七年岁末开始,各地征书全面开花,而真正有底蕴、有后劲的仍属江浙二省,隐隐而成竞争之势。此时熊学鹏改任广西,三宝调为浙江巡抚,未到任之前由布政使王亶望护理(也就是临时代理),浙江的征书本来就由亶望经管,熟悉进展实情,是以抓住机会,上了一道奏折:“臣叠奉督抚二臣指示,饬属实力搜罗。学臣王杰又于按试各郡之时,宣布皇上念典旁求至意,悉心搜访。今据各属陆续呈送到局,细加选取,又得五十一种。”由此也知王杰对征书很上心,巡考各地时随处宣讲,要求官学的师生提供信息,但他只是认真去做,并未在奏折中表功。这就是王杰。

高晋也有古大臣之风,不急功近利,不突出自己。他以内阁大学士兼任总督,恢廓宽厚,举措从容,江苏征书之事多交与巡抚萨载。萨载是办事之臣,先以江苏布政使署巡抚,十二月实授,做事很有章法,府县学官深入搜访,所获迅速呈缴州府衙门,各府再将访购抄录的图书源源送至紫阳书院,由彭启丰主持审核把关,选定书目和写出提要,汇总上报督署。江苏学政彭元瑞亦晓事之臣,文笔绝佳,也是逮着机会就猛拍皇上马屁,在征书上尽心尽力,却没有留下什么记录。乾隆对苏州的进展很满意,而注意力已较多在《永乐大典》上,谕令高晋与刚抵任的浙江巡抚三宝查访佚本。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