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祁山,寻找诸葛亮北伐之路
作者:张星云魏明帝曾说过:“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可见祁山是与合肥、襄阳同等重要的曹魏三大边防重镇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宋杰告诉我,在三国时期,广义的祁山指的是广大的陇南山区,如果稍微狭义一点,指的则是今甘肃省礼县境内一条山脉,是西汉水北岸的秦岭支脉,而最狭义的祁山定义,则是一处堡垒,即祁山堡。
如今从甘肃省天水市区出发,开车如果走高速,一个小时便可到达这里,如果沿着河谷走国道,则需要两个小时。西汉水从现在天水市东南的齐寿山发源,一路向西南流入今天的礼县境内,形成了这条河谷地带。
为了赶上下午光线最好的时间,我们打算去时走高速,回程再走国道。就在开进礼县境内时,突然发现高速路右侧出现了一座土山包,它几乎横跨在河谷中间,紧贴着高速,由于土山本身直径很大,因此会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它并不高,但当我下了高速,越来越驶近它时,才发现它的庞大。
这就是祁山堡遗址。在平坦的西汉水河谷上,一片片庄稼地旁,它突兀地耸立着,低层由夯土建成,土山上,则是由后人建的城墙。在其他三国踏访地点,我们看的多是带有纪念性质的庙、祠、墓,这里却是最有功能性的古堡垒。《水经注》里说:“祁山在山番冢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祁山堡建成和投入战斗的时间要早于诸葛亮的初次北伐,清代地理学者顾祖禹认为该堡垒应该是东汉末年修筑的。而魏国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筑戍守堡垒,是因为它位于陇南地区通往陇中渭水河谷与重镇上邽之间的往来通道。如今只要登上祁山堡山顶,便对其防御功能一目了然了。西汉水河谷并不蜿蜒,甚至可以说相当笔直,比横跨秦岭的山谷古道要宽,但又比渭河平原要窄,并且依然保存着谷地的特征,即两侧被山脉包围着。可以说,北伐的蜀军,从祁山道向天水方向进军,就必须要经过这条河谷,而祁山堡就矗立在这条河谷的中间,紧挨着西汉水,其防御范围既可管控整个河谷,又能触及用于漕运的西汉水,加之堡垒极其易守难攻,因此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虽然如今的祁山堡山顶有一座破败的武侯祠,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从没攻破过祁山堡。诸葛亮北伐俗称“六出祁山”,但实际上对祁山所在的天水郡的作战只有两次,分别是228年初出祁山的街亭之役,231年的再出祁山之役。姜维统兵北伐时只有一次出祁山,即256年的段谷之役。
227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夷民的叛乱之后,向后主上《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随后率领大军进驻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兴兵伐魏,按照《汉晋春秋》的记载,当时诸葛亮带到陇右的蜀军数量多于曹魏守军,应该在7万左右,由于出敌不意,效果显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于是蜀军控制了南安全境和天水郡大部分属县。
蜀汉虽然在陇右大肆攻城略地,但是天水郡里还有两座曹魏城垒始终固守不下,其一便是祁山堡,由高刚镇守,尽管战局非常被动,却最终保住了城池。另外一座没有被攻下的,便是上邽,也就是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当时上邽是天水郡地区最繁荣的城市,如今在天水市区里已经几乎看不到这个古城的影子了,不过其交通要道的作用依然显著,因为从祁山堡沿着西汉水河谷北上,一出河谷就是天水市,从天水市再往北,就是街亭和陇山了。
一些历史学者就认为,祁山堡的直接作用非常明显,在陇右郡县纷纷倒戈投降蜀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祁山堡的坚守,蜀军就不会在祁山一带滞留两天后再实行各路出击;如果马谡部刚到祁山就奔赴街亭,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如今从天水市出发去街亭古战场,如果不走西北侧新建的平绵高速,而是顺着东北侧蜿蜒河谷里的国道向北开,经过清水县,到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就会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陇山山区。
冬天的甘肃山区里全是由石土和枯木组成的棕色,但到了这里,车窗外的颜色突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白色。一条南北向的巨大山脉,一望无际,终年积雪,这就是陇山。
陇山纵贯南北,南缘恰好和比它更巨大的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结合,竖为陇,横为秦岭,因此自古陇山以西被称为“陇西”,陇山以东就是“关中”。自秦以来唯一能够连通陇西和关中的道路就是横跨陇山的陇坂道,也叫关陇道,从陇关横穿陇山。出陇山之后,东边的第一个重要关口是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而西边的第一个出山关口便是街亭。
当时,得知诸葛亮大军已在祁山地区,魏明帝毫不慌乱,立刻派大将张郃率领战斗力最强的5万中军前往陇西驰援,自己则率几万人到达长安,稳固前线军队的士气。而诸葛亮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任命自己的参军马谡领兵去防守街亭,以抵御张郃的驰援部队。
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只要能成功在街亭堵住魏军,就可以实现“断陇道”的战略计划:诸葛亮深知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曹魏在关中决战,因此拒绝了魏延经子午谷直攻长安的建议,率领大军出祁山。曹魏陇西地区最高长官雍凉都督的治所和主力军队常年驻守在长安和关中地区,而陇西地形崎岖、物产贫乏、地广人稀,部署的兵力也是少之又少,因此蜀军如果能顺利进据陇山,封锁道路,就可以成功控制整个陇西地区。反之,如果不能及时赶赴陇山山口,利用有利地形阻止关中驰援的魏军越过陇山,兵出祁山的战役行动就会失去意义,以至前功尽弃。正如魏陇西太守游楚对诸葛亮所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如今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向西拐,很快就到了陇城镇。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雁翔告诉我,尽管这些年不断有新的假说出现,但学界大部分学者依照地方志和其他史料,依然认为街亭古战场就在现在陇城镇的位置。
陇城镇本名街亭,因为当街有一口井,后来井上加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在汉代,这里叫略阳县。如今在清水河南岸陇城镇背后的山上立了一个新亭子,作为街亭古战场的纪念地,登上这座亭子,便可眺望这个区域。
这里并非我想象的那样是个极其狭窄的隘口,清水河河谷很宽阔,足有2公里宽,马谡的军队要是在这里安营扎寨架设防御工事,是需要充足的时间的。但实际的情况是,街亭之战并非一场防御战,而是一场遭遇战。正因为此前魏军祁山堡的防守拖累了诸葛亮大军北上的进度,使得马谡的部队与张郃的部队几乎是同时间出发的。
马谡刚抵达街亭后,便得知张郃的5万精锐部队马上就要到达战场,马谡还没有时间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在2公里宽的河床上修筑防御工事,因此才做出了上山安营扎寨的办法,企图依据天险固守,对张郃的大军起到牵制作用。
尽管马谡是诸葛亮的学生,“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但陈寿在《三国志》里描述此时的马谡“举措烦扰”,仅四个字,确实能感受到毫无实战经验又被委以重任的马谡的焦躁心情了。
后来的结果,陈寿再用四个字来描述当时的场面:“士卒星散”。
马谡大败,街亭失守,“断陇”计划失败,张郃的大军进入陇西,此时的诸葛亮即便有实力再率军强攻张郃,也不再敢轻举妄动,因为魏明帝另率几万大军镇守在长安,随时可以通过陇关增援。“后十余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于是诸葛亮退兵,首出祁山无功而返。
后来的历史爱好者们始终对街亭之战做出其他结果的猜想:假如诸葛亮派魏延去镇守街亭,又或者假如马谡并未“舍水上山”,而是在河谷修筑防御工事,战局又会是何结果呢?如果诸葛亮“断陇”成功了,占据了陇西全境,北伐的历史走向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场看似偶然的失利,背后隐藏着很多必然的因果。早在227年,在诸葛亮首出祁山前一年,蜀军刚刚兵至汉中时,曹魏就曾举行过一次广泛的朝议,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肯定会通过秦岭古道主攻汉中地区,对陇西不必兴师动众做特别防守。但作战经验丰富的曹军雍州刺史郭淮警惕性很高,他随即临时决定离开关中驻地,率领军队前往陇西的天水、广魏进行一次巡视,等他行至洛门时,便听说诸葛亮军队已到祁山,郭淮便与天水太守马遵便率领麾下军队迅速退据上邽城组织防守,与祁山堡魏军一起成功拖延了诸葛亮北进的军队。
后来街亭之战,诸葛亮先派马谡至街亭御敌,又命高翔至列柳城,作双保险,以防马谡街亭失败。怎奈这样的安排,却将高翔组织的第二道防线完全暴露于背后的上邽魏军面前。因此当张郃的部队在街亭迎战马谡时,郭淮立即从上邽出兵击垮了守在列柳城的高翔,与张郃一起,促成了蜀军惨败。
“断陇”的作战方针后来一直深为魏国将帅所忌惮。234年五丈原之役是诸葛亮兵力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他率军最初只是占据渭河南岸的五丈原,此时郭淮对司马懿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河再占领渭河北岸的北原,就会断绝陇道,“此非国之利也”。郭淮的话得到了司马懿的重视,于是司马懿派郭淮去屯兵北原,当时郭淮军垒还没建起来,诸葛亮的军队就到了,但郭淮成功将他们击退。
那两天我在祁山一带开车,从占在道路中央的祁山堡出发,沿着西汉水河谷向北,经过粮草丰富又坚固的上邽城、高耸的陇山、关键的街亭,有一种很直观的感受:每个地点,既保持着相对距离,又各有特点,每一处都可以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非常好的用兵之地。也难怪,后来的军事迷们都向往来到这里,并反复研究琢磨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般的攻守。
231年,诸葛亮再次率领大军向祁山地区发动进攻,是为第四次北伐,从2月持续到6月,是魏蜀双方在该地区作战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交锋。
上一年秋季,魏国曾派司马懿、张郃、曹真各率一路大军翻越秦岭古道进军汉中,怎奈遭遇暴雨,秦岭栈道损坏严重,三路大军被迫撤军,消耗了魏军大量财力物力,大将军曹真也一病不起。诸葛亮抓住此有利时机出征。他先是在冬季派遣魏延、吴懿进军南岸,试探陇右魏军实力,并击败了前来迎战的郭淮、费曜。随后在2月出动8万大军进入祁山地区,在真正的大战前一个月就来到了战场。当地魏军由于势弱不敢交锋,仍然是固守祁山堡、上邽二城,坚守不出,等待曹魏援兵。
魏明帝紧急调遣荆豫都督司马懿来顶替曹真,前往祁山救援。此番出征,蜀军兵强马壮,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与魏军的攻守战斗中占据上风。因此诸葛亮留下少数部队继续围困祁山堡,亲自率主力去迎击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守在上邽的郭淮、费曜看到诸葛亮来攻,企图阻击,被诸葛亮击败。诸葛亮继续追击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两军在上邽东侧相遇。但司马懿守险闭战,诸葛亮则称因为粮运困难而向南退回祁山堡一带。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撤兵,便沿着西汉水河谷一路向南,追击到了上邽城以南80公里外的卤城。
如今的盐官镇就是当年的卤城所在地,现在还保留着一条老街,因为当地有盐井,汉唐时期在这里设立盐官,并建筑了城垒。这里尽管处于谷地,但地势很平坦,非常适合会战。
此外,卤城继续向南10公里,便是祁山堡,当时还在被蜀军包围着。一路追击的司马懿部队人困马乏,而这支包围祁山堡的蜀军既没有长途跋涉的劳累,又没有战损,迅速成为诸葛亮的援军,在这里,诸葛亮成功反客为主。
司马懿追到卤城,很可能解读出了这些信息,因此立即停止了追击,在卤城边修筑营寨,按照他一贯的战略:按兵不动。但此时司马懿手下众将求战心切,尤其是魏军老将张郃,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这样的话。最终司马懿迫于压力出兵,让张郃去打侧翼的王平,自己率主力与诸葛亮决战。这是整个三国历史中,诸葛亮与他宿命中的敌手司马懿唯一的一次大军正面对决。
《汉晋春秋》和《晋书》对这场决战胜负结果的记述却完全不同。史家通常认为《晋书》因为司马懿而讳言兵败,因此并不可靠,而多以《汉晋春秋》为准:“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 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场大败后,司马懿再次转为防守,蜀军无法取得速胜,双方相持一个月,都开始出现严重的缺粮情况。郭淮从羌胡那里为司马懿送来了粮草,而负责蜀军后勤的李严则耽误了运粮进度,诸葛亮只得退兵。北伐再一次无疾而终。
诸葛亮去世后,其继任者蒋琬、费祎主政时曾改变蜀汉北伐战略,放弃祁山地区,派姜维主攻曹魏祁山以西防守更加薄弱的偏远地区,后来史家常认为,这是因为蜀汉实力在诸葛亮去世后大大减弱后的一种避实就虚之选,这样既可以部分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又不至于大败招致灭国。
后来姜维掌握军权后数次北伐,也同样按照蒋琬、费祎时的北伐路线,主攻曹魏祁山以西的偏远地区,直到254年姜维出兵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史称“洮西之役”。姜维因为战功卓著而升迁为大将军,他在有利的情况下,于第二年决定向祁山地区发动进攻,这次军事行动距离诸葛亮上次兵出祁山,已经相隔25年之久。
姜维的作战计划,是经过祁山堡,攻占上邽。姜维深知这场战役的困难程度,因此与汉中都督胡济约定同时出兵,东西合击,会师上邽。
不过邓艾和司马昭在战前都料到了姜维会趁“洮西之役”而继续入侵,并认为姜维肯定会走诸葛亮北伐的老路,兵出祁山,以继承诸葛亮“断陇之志”,于是提前制定了针对性极强的防御部署,使姜维到达祁山地区后处处碰壁。此外胡济违约没有到达前线,致使姜维孤军奋战,最终在段谷遭到大败。姜维兵力损失在一两万人之间,这对蜀汉来说是相当沉重的打击。这也间接证明,诸葛亮当年兵出祁山、平取陇右的战略计划是多么的庞大复杂,早已超出蜀汉后期的国力和姜维的指挥才能,司马昭评价说:“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此战之后,蜀军元气大伤,姜维从此打消了进攻祁山地区的想法,直到蜀汉灭亡之前,他虽然还进行过两次北伐,但都没有再向祁山地区发动攻势。
(参考资料:《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宋杰著;《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马伯庸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