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噪
作者:杨璐降噪是赶走疲惫,让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积极正面情绪的一种好办法。如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干扰的环境里。智能手机里有无穷无尽的碎片化信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点击率,它们的标题和内容带着夸张或者刺激的成分。看得很“爽”,是刺激大脑通过快速短暂的多巴胺分泌获得的快感。看得“惊险刺激”,是人的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心率会加速,血压也跟着上升。即便我们生活里没有客观存在的烦恼,信息、资讯的过度刺激和繁忙的工作也会让人心累。
张遇升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他在得到APP上开设了《给忙碌者的大脑健康课》,课程里的大脑健康度自测清单,外行看来更像是“时代病”的集合:“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有条理”“我容易分心,很难聚精会神,老想看手机”“我觉得工作、生活压力大”“我倾向于注意到什么是坏的,而不是什么是好的”等等。表面上看,这些行为的程度表明是否有情绪问题、是否是生活习惯不好等等,其实这个跟健康直接相关。实际上,很多人意识到信息的过度刺激,繁忙纷扰的日常生活会让人情绪不好、身心疲惫,市面上流行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就连苹果手机系统都有关于专注力和手机使用时间上的设置。类比于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生活变得富裕发病率上升的疾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因为都市环境的变化造成大脑受到干扰,把人们从这种糟糕的环境里解救出来。
降噪不仅仅是屏蔽掉手机上随时跳出的信息或者皈依到某个门派的时间管理术。要获得精力充沛、情绪积极正面和专注力,可以总结成一个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体能,上面是情绪,再上面是注意力,金字塔塔尖是意义感。繁忙的现代生活里,实践起来不容易。单就身体好一项,需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有足够的运动。张遇升说:“从进化的角度讲人类在99.9%的时间里是吃不饱的,必须去打猎或者采集。所以,人的天性就是要尽可能多吃、吃高热量的,以防备物资匮乏。而且要多休息,减少热量消耗。祖先能够活下来,就因为具备了好吃懒动的基因。”降噪其实也是一种全新的看待生活、安排生活的方式,需要自律、意志力、跟我们的本性对抗,拒绝诱惑和干扰。
张遇升就是这套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但其实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在一种高强度的节奏里学习和工作。张遇升是医疗领域的知名学霸,在国内读完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本就已经需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去到美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取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专业是这个领域里世界顶尖的。2011年底,他回国创立了互联网医疗企业杏树林,这家公司最开始的业务是为医生的工作服务的,因为积累了大量优质医生资源,现在也推出了私人医生的业务,面向消费者提供医疗或者精力管理的服务。创业在中国是一件需要高度脑力、体力和心理承受力的活动。
体能是一切的基础,运动、睡眠和饮食是改善它的重要方法。张遇升说:“体能好,尤其是心肺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大脑的供血、供氧和供糖能力会更强,细胞代谢强度比一般人大,细胞内供能的线粒体数量比一般人多。这些人的心脏、大脑获得的能量更多,长时间工作不容易疲劳。”张遇升最忙的时候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自己动起来。他步行上下班,每天下午做15分钟肌肉训练和15分钟的冥想练习。出差的时候,他旅行箱里带上跑鞋、弹力绳、游泳衣。张遇升曾经跟学员们分享他的晨间七件事、工作安排、睡前七件事。比如,他会有意识地选择午餐吃什么,以保证午饭后不犯困。他会先吃大量蔬菜,然后吃蛋白质,如果还没饱再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睡前,他会花几分钟冥想,躺在床上读几分钟书,然后睡觉。
情绪对人的记忆力、认知力、决策力等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张遇升说:“如果把人的精力比喻成汽车,体能相当于发动机的气缸。情绪相当于发动机的活塞能不能被点燃,如果情绪太剧烈不太好,情绪如果一直低落点不燃,汽车也启动不了。”情绪在很多人看来是外界刺激导致的,自己无能为力。“就像体操运动员不断训练形成肌肉记忆,通过学习一些方法和训练,人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并不是一件玄虚的事,张遇升说,“每天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比例大于3∶1,才能维持积极情绪的正循环。”
注意力和意义感关乎精力的使用,张遇升说:“加满油的汽车,还需要回到两个问题,要去哪儿和怎么去。注意力是怎么去,意义感就是要去哪儿。”注意力分散还是集中,也有科学依据。张遇升说:“我们在进化中要保持对危险的敏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了生存下去,很多时候是不专注的。现在生存危险消失了,但信息发达,微信、邮箱、社交媒体等等,所有人都想抢占你的注意力。不重视这件事,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影响。”张遇升有自己保持专注力的方法,比如他会给大脑加个外挂,把碎片化的信息写到清单里再定期处理,保证大脑聚焦在眼前重要的事情上。每天的工作安排也有技巧,把最好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大脑对不熟悉的事有一种天然抗拒感,进行一项新工作时常常会刷朋友圈、看今日头条,做一些简单、重复的事情造成拖延。这样的习惯一定要改掉,每天锁定一段时间,进入到心流状态,专门处理复杂困难的事。”
意义感是人生的方向。张遇升说:“意义感首先一定是能激发你的,让你很兴奋的事情。还有一个原则,我觉得应该是利他的,一定能帮助别人。比如一个人努力工作买房子,如果完全是为了自己可能很难持久,如果是为了家人能够很高兴地在一起享用,就有持续的动力。第三个,最好这件事是你比较擅长的。如果一个人生命能量足够,可一直在做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总是受挫折,那也不行。所以,如果一件事能够具备这三个原则,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坚持去做都能活出有能量的生命状态。” 健康降噪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