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角大楼为何要放弃“战略竞争”?
作者:宋晓军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参加了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举办的线上论坛。他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到美国要与中国“在技术、经济等多个方面展开竞争”,又说“没有理由认为这种竞争必然会变为冲突或对抗”。看了他这段剥离了国防内容的描述,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则信息和一篇文章,于是就确定了这期专栏文章的标题。
先说第一则信息。在美国防部网站4月30日公布的新闻通稿中,可以看到美第一副防长希克斯在“阿斯彭论坛”上的发言摘录。她不仅说了“与中国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而且还说了“美国军队将经常会充当外交、经济和其他政策工具的配角”。那么作为两位在决定美国防和安全政策上最具话语权的高官,希克斯和沙利文为何要相继“淡化”国防呢?答案也许就在10月19日美“外交政策”网站上一篇题为《为什么五角大楼应该放弃“战略竞争”?》的文章中。
文章的作者是来自美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的两位兵棋推演专家。作为受民主党青睐的智库,CNAS在7月曾就拜登政府明年初将发布的新版《国防战略》做了一份政策建议推演报告,而文章就是对这份报告结论的表述。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认为,自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1月发布的《国防战略》中提出美军要从“反恐战争”转向与中俄两国进行“战略竞争”后,美军方领导人就“捷足先登”地对此进行了“曲解”性的利用。
简单说,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认为,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军方领导人就将“战略竞争”作为了让美军成为“万能政策工具”的令牌,试图“开始处理远远超出军方传统职权范围的问题”,如“从打击选举虚假信息,到保护盟友和合作伙伴免受经济胁迫,再到限制中俄企业在全球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等等。这不仅使“五角大楼将注意力从战略威慑和常规威慑这两项独特的军事任务上转移开”,而且还挤压了其他政府机构的职权空间,进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国防预算资源。为此,文章建议在拜登政府将推出的《国防战略》中,不应该再专注于“战略竞争”,而应该“缩小口径”,并明确界定美防长奥斯汀在4月30日提出的“一体化威慑”中哪些部分是军队的责任、哪些不是。文章最后写道:一句“战略竞争”的口号不应该成为获取过多或不必要资源的方式,这最终会破坏《国防战略》的主要目标。由此可以推断,这很可能就是沙利文11月11日在“剥离”了国防内容后还要强调与中国在多个方面进行竞争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明年初拜登政府推出的《国防战略》中用“一体化威慑”取代了“战略竞争”,就可能意味着未来美军将更专注于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高端军事威胁”。在4月30日美国防部网站的新闻通稿中,防长奥斯汀对“一体化威慑”的解读是:确保美国的对手知道,“侵略”的风险超过了任何可以得到的好处。但问题是,按沙利文所说的,在接下来美国与中国进行的所谓“竞争”中,美国是否会强行迫使一些国家把对“侵略”的认知向美防长的认知“看齐”呢?这就是“竞争”不会必然变为“冲突或对抗”的操作吗?值得注意的是,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11月13日应约与美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时说:任何对“台独”势力的纵容和支持,都是对台海和平的破坏,最终都将自食其果。 国防军事中美关系五角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