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并不存在?

作者:薛巍

1998年,美国哲学家埃里克·奥尔森写了篇文章,说“不存在自我问题”,因为self(自我)这个词的用法太多,结果哲学家经常讨论不到一起去,他们应该完全放弃它。他说,对“自我是什么”,哲学家可能会给出8种回答:整个人,经验主体,不变的、单一的实体,对自己的信念,意识的统一性,不可描述的内在的存在,或者一个人最珍视的东西(“钢琴是我的第二自我”)等。

一般来说,自我是一个形而上学领域的问题,指一个人的本质规定性,他之所以为他取决于什么?首先不会是他的身体。《大问题》一书中说,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你最好的朋友变成了一只青蛙,如果它仍拥有你朋友的心灵,你就能确认它真的是你的朋友。

柏拉图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灵魂,灵魂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灵魂附着身体之后,受到身体的干扰或“污染”,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

笛卡尔认为,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非物质的。1949年,吉尔伯特·赖尔在《心的概念》一书中说,身心二元论者犯了范畴错误,对范畴做了错误的使用。思想、感觉确实是非物质的,但他们进而错误地认为它们是非物质的事物。它们也可以根本不是事物。思考和感觉是大脑和身体的活动,不是实体。范畴错误源于我们的语言,当我们用一个名词描述一样东西,我们会以为它描写了一个物体:心灵是一个名词,所以心灵肯定是一件东西。但并非所有名词都是指一个物理的存在,比如爱情、一首歌,没有可以触摸到的有形存在。二元论者以为既然心灵、思想不是物理存在,那就是非物理存在。比如团队精神,队员贡献的团队精神并不是打球以外的活动,它就体现在打球的动作中。

人确实有自我意识,在感知世界的同时还能发觉有一个自己正在感知世界。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一书中说:“我们不仅能思考、对外界有意识,还能以思维活动本身为对象进行反思。由于反思,我这个主体就能够认识自己如何运用逻辑形式来统摄思想内容,如何凭借理性之光来照亮情、意、直觉等活动。同时也是由于这样的反思,意识主体能够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从语言交流活动中来自证其为主体。这样,就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到有个我贯穿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意识到有个我作为主体在与他人交换意见,从而确证自己是主体。人有了自我意识,就有了一种绵延的同一性,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一贯的。尽管思维活动经常变化多端,尽管人有时心不在焉,但一经反省,人就会意识到有个我贯穿在这些意识活动中间。”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说,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是我们的记忆:“人就是一种思想着的、有智慧的存在。这种存在有理性、会反思,能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确认自己,把自己看作同一个能思考的东西;只有通过与思想密不可分的意识,他才能做到这一点。人既然发生知觉,他便不能不知觉到自己是在知觉的。当我们看、听、嗅、尝、感觉、沉思或意欲某种东西时,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个人同一性,就仅在于意识。而且这个意识在回忆过去的行动或思想时,它追忆到多大程度,个人同一性就达到多大程度。现在的自我就是以前的自我,而且以前反省自我的那个自我,也就是现在反省自我的这个自我。”

是否有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在《自我的诡计》一书中说,我们有两种意义的自我,最小化自我、核心自我和延伸的自我、自传体的自我。最小化自我是自我意识中最原始的部分,任何能把自己跟环境和其他事物区分开的动物都有最小化自我。爬行动物早就有足够的资源做到这一点。但不能说连蜥蜴也有自我,因为这种意识只是瞬间性的。只有人类有自传体自我。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独特的存在,它一直延伸到过去和将来。“统一、永久的自我是我们建构出来的自传体叙事,它把各时期的经历联系在了一起。情节记忆能力的发展对此不可或缺。相比之下,大部分动物的记忆只是一种习得反应。你的狗记得你,它能认出你是它的头领,但它不太可能像你那样记得以前一起溜达。除了回忆,自传体自我还有预见性。我们可以制订复杂的计划。”

自我一直变化,但又没有变到成了另一个人。变化的是最小化自我,不变的是自传体自我。“自我是心灵的一种建构,它是灵活的,可以承受不断的翻新、部分受损和重建。”是谁在建构自我呢?并不是背后又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建构的。

我们的自我也是多元的。德国作家黑塞在《荒原狼》中说:“一个人的胸膛、躯体向来只有一个,而里面的灵魂却不止两个、五个,而是无数个;一个人是由千百层皮组成的葱头,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织物。”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人是一个桃,它的中心有一个坚固的核(灵魂)。如果你剥掉了葱头的外皮,还会发现更多的皮,剥到最后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存在的只是一层一层的皮,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

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都认为自己跟4岁时第一天入园的自己有联系。但如果你去看相同在哪里,你会发现相同之处很少。身体上不一样,心理上不一样,基因上一样但意义不大,我们的大脑组织方式也许跟很多人是一样的,所以在各个方面我们都不一样了。让我们同一的是我们相信我们是同一个。跨越时间的自我感是一个故事,它让我们保持同一。但这种信念之所以有效,应该是有一种潜在机制让它显得可信。如何解释自我的脆弱与韧性呢?也许脆弱给了它力量。自我是一个复合体,失去某些部分并不影响整体。

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否认自我的存在,按照他的立场,自我在感知世界,它本身不可感知。“产生每一个实在观念的,必然是某一个印象。但是自我或人格并不是任何一个印象,而是我们假设若干印象和观念所与之有联系的一种东西。当我亲切地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我总是碰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知觉,如冷或热、明或暗、爱或恨、痛苦或快乐等知觉。任何时候,我总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自我只是那些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

许多当代哲学家继承了休谟“自我是一束知觉”的说法,巴吉尼说,自我会耍一个诡计,它能从混乱、零碎的经验和记忆序列中,从没有控制中心的大脑中创造出一种统一感。不存在构成自我的单一事物,但自我确实存在,但它不是一种实体或事物,而是一些事物的功能。我们之所以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仍能保持同一,因为人本来就是在变化的,我们持续作为同一个人存在只需要变化比较稳定,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保持一样。自我并不是稳固的、确定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是这束自我中的某些元素最突出。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认为,我们的自我是变化的,真正的自我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自我。我们的存在具有超越性,我们总是能够超越那些对我们为真的事实,改变对事实的解释。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选择的东西,是我们对未来的谋划,是变成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人的意愿。由于我们总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产生新的抱负,所以自我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完满。自我只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东西的意象,我们一直要为它而奋斗。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