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回归
作者:邢海洋中国电信之后,中国移动也要回归A股了。无疑,为了资产不流失,这两个巨无霸在A股发行的价格肯定会比它们在港股的交易价格高。在股市普遍打折的情况下,央企造血功能也有所下降,即便靠着在A股的发行红利造血,但这个窗口期也可能因发行量过多而关闭。
今年初,三大电信运营商被美国政府排挤,退出了纽交所的交易。按理说,从纽交所退市之后三巨头还是有退路的,港交所这两年承担起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通路,两巨头在港股都有交易,若需要补充资金,在港股配股就可以了。可惜它们在港股的交易价格都是低于净资产的,配股就意味着国资流失,比如中国电信每股净资产合5.33港元,交易价格却不到3港元,这样的价格配股就意味着原有资产被稀释。
香港股市的估值低全球少见,这两年尤其如此。过去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经常降到10倍以下,今年改变了指数编制方法,纳入了更多的科技股,市盈率比过去高了不少。可因为科技股连遇“黑天鹅”,恒生指数更是一蹶不振,从指数的绝对数上看,几年内几乎没有上涨,港股与A股成了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即便如此,港股中的股票价格也比A股便宜得多,AH比价指数,也就是同一只股票的A股价格和港股价格的比值,平均而言达到了1.4。具体到个股,港股投资者就更谨慎了,比如同样是中芯国际,在香港上市价格一直在二三十港元波动,在科创板就大起大落,一度高达70余元人民币。
如果说中芯国际在A股上市的时候,还考虑到A股投资者的利益,做到内外一致,发行价并没有超出当时的港股价格,随后的中金公司上市就打破了这一惯例,A股发行价大幅高于港股交易价格。这次,中国电信的发行价为4.53元,远高于港股交易价格,无疑又是割了A股投资者的“韭菜”。即便如此,上市首日股价先是在发行价不远处交易,尾盘大幅推高至6.25元的涨停价,意味着更多的“韭菜”将在未来被“割”。当然,如此不合理的价格和如此怪异的涨势背后,很可能是为了中国移动的回归,但唯其如此,市场短期的投机操作都会对一个长期的估值体系产生影响。
央企的确面对的是一个艰难的估值体系。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前20名里有15家央企、5家民企。15家央企总营收达到14.44万亿元,净利润为1.41万亿元,总市值为9.47万亿元;而5家民企总营收为3.6万亿元,净利润为0.52万亿元,总市值却高达9.94万亿元。15家央企无论营收还是盈利,都比5家民企高出数倍,但是总市值却低于5家民企。今年上半年,央企收入增长了133.3%,比2019年增长了45.4%。央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创下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可央企在A股总市值的占比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股价低于净资产的央企比比皆是,银行类央企更是十有八九破净。在香港股市,央企的估值还要下一个台阶,中国银行的市净率为0.35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为0.50倍、中国中铁为0.35倍、中国铁建为0.29倍、中国交通建设为0.25倍、中国中车为0.60倍,以基建和银行为主体的央企以极其低廉的折扣价格交易着。
笼罩在央企头上的阴云并没有散去,赖小民虽然被执行了死刑,可他曾领导的华融仅去年一年就赔了上千亿元。一个人毁了一家行业巨舰,投资者对央企的负面看法或因此加深。要恢复央企的声誉,仅靠杀一儆百、在A股融资,都是不够的,这牵涉到更深层次的治理和执行层面的问题。 投资物语股票运营商港股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