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也“抢人”
作者:邢海洋北京是全国所有城市中落户最难的城市,全国范围内的“抢人大战”中北京也最不积极。当然,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高考报名期间,《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加入了“定点抢人”的内容,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
十年寒窗,对于苦读的学子们来说,踏入职场才是回报的开始。而当今的时代,又是选择大于努力。在哪个城市落脚,只是长跑的开始,起跑线所在的高度决定了未来的成长空间。走出大学,毕业生们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专业对口,而是去什么地方工作、落脚。城市与人才也是一个相互成就的逻辑关系,聪明人聚集在一起,才能把创造力变成实实在在的GDP,城市的基础设施、房价都要附着在它的经济实力之上,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当武汉、成都、天津等城市抢高校毕业生的时候,北京旁观了;当郑州、沈阳、西安、呼和浩特等城市连中专生也“抢”时,北京更是不屑。以调控人口为目标的北京和上海,是两个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毕业生本地就业状况却大为不同。北京的文艺类院校,如中戏、语言大学和外交学院,毕业生留京较多,可理工科尤其是顶尖院校毕业生留京率却很低,如清华去年本科生留京率为21.9%,北大2019年的本科生留京率只有16.1%。相对而言,复旦和交大这两所上海顶尖院校的留沪率超七成,这还是在上海落户新政——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华东师大四所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实施前取得的成绩。
作为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上海一直按部就班地推进着吸引人才的措施,2018年推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直接落户的政策,2020年又扩围四所本地高校。而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仍旧是积分落户和指标落户。有指标的多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那些代表经济活力的互联网大厂和创业公司很少有指标。
如果说上海最初以北大、清华为试点,探索毕业生落户是京沪两座一线城市资源的互惠互利,就学指挥棒指向北京,就业指挥棒指向上海,那么后来的四所大学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给予外界的信号则是就学与就业都向上海倾斜。北大和清华是国内公认的超一流学校,上海本地的四所大学也的确都是国内名声响亮的学校,但放在全国范围内,以建设世界“一流”学校为目标的大学有42所,各大排行榜上,与上海四所本地学校排名不相上下的学校至少有十几所。上海的就业政策,不只是为本地吸引人才,同时还为本地的教育机构“加分”了。
清华、北大之后,华东五校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大学。华东五校中有复旦和交大,另外三所是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北京人社局这次“点招”,标准是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实际上就是“清北+华东五校”,它们在学术上是毫无争议的内地顶尖大学。
2016年的“两会”上,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纷纷提出人口“天花板”的控制规划:北京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为2189.3万,可谓超额完成人口调控目标,下一步,更紧迫的任务应该是留住人才。
“抢人+房价洼地”,这一轮城市崛起秘笈终于被北京这个“后进生”拾起来,是否暗示着人口和人才红利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无论如何,对于北京,加入到“抢人大战”中,至少能让自己不被“落下”更远。 北大投资物语大学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