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咖啡琐记

作者:刘姝滢

姑苏咖啡琐记0十全街在苏州的东南部,是由一条旧时只能摇橹通过的小河道贯穿着,整条街有八座桥。几乎一座桥旁就会有一家咖啡馆,又或者小酒馆。在这儿附近探寻咖啡,可以住在南园宾馆,这里也曾是一些民国名人的故居旧址,1949年后成了苏州最早的国宾馆。从南园宾馆去五卅酒家吃饭的路上,会经过网师巷,墙内就是网师园。这座建于宋代的渔隐名园,以池水为中心,旧时园南为宴乐之所,园北则是蕉窗读册之地,在当时,这些是古人含道映物的载体和媒介,现在却成了历史遗迹和符号。在这样传统厚重的街区中栖居,与园林中缩小的三山五岳共处,空间和时间的特别关系是苏州特有的。

在网师园游玩片刻,沿南石皮弄朝前走几百米,沿街铺面的前方,用倒扣的塑料方桶涂鸦后当作小桌子使用的地方,就是“麻雀”。之所以起这样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店的主理人华子天性低调沉默,却喜欢毫无拘束的生活。像麻雀一样,可以成天见,却没法儿放在安稳的笼子中锦衣玉食,这似乎与园林原本的属性是冲突的。但他性格的柔和含蓄,却让临街的咖啡馆成了这里典型的社区店。虽然也有闻名前来打卡的时尚男女,但从节奏突然放慢的傍晚开始,这里就成了周围街坊邻里的公共空间。大家习惯带着自己今天乐于分享的美味,来这儿点一杯咖啡,几个人吃着东西聊着天。这样的景象,在其他城市的咖啡馆,也并不多见。比咖啡风味更多一层的,是市中山居的逸趣。

傍晚时分吃了软甜的苏州菜,必须要喝下一大杯手冲咖啡,才能平复刚才脂满肠肥的晚餐。正与冲咖啡的女生聊着天,就听她说道:爷爷奶奶来了。转头就看到两位上了岁数的老人悠闲地走进屋子,刚刚坐在一边的男生走上前去打招呼,顺便递给老妇人一盒已经切成丁的芒果。老爷子见我脸儿生,且情绪中透着诧异,便笑着解释说:他是我的咖友,知道我喜欢吃芒果,特意带给我吃的。奶奶则马上把盒子接过去,将芒果倒在白餐盘中,拿来给大家一起分享。喝咖啡这么多年,也去过不少的店铺,但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与爱喝咖啡不羁的少年能这样融洽地相处,也是非常少见。

姑苏咖啡琐记1老人虽然已经78岁,却是苏州精品咖啡店的常客。新开了什么好玩儿的店,他都会带着老伴儿一起去喝喝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踩雷”。因此,很多店铺的主人也都和他相熟。但是“麻雀”却是他每天都要来的地方,首先是因为这里离家比较近,饭后溜达过来就可以;其次是因为喜欢“麻雀”相对稳定的风味输出,也就是,不会“踩雷”。而店主华子则是他的忘年交,俩人常在一起吃宵夜聊天,探讨咖啡的风味,倾诉交流生活琐事。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老爷子看我好奇,就这样毫无避讳地平铺直叙着。也确实,从他的棕黄格子衬衫、甜橙色羊绒衫和外面的英式毛呢格子西装,不难看出,年轻时一定是位飒爽周正的少年。他的脸上也神气豁然,眉宇间丝毫没有愁绪。虽有岁月痕迹,但是皮肤下透着健康的粉白色,证明他也是个阳光开朗、并无淤堵的人。老人姓陈,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20多岁的时候,虽然当时的物资并不丰富,但是几个学医的同学因为年轻,喜欢追逐时髦,就养成了集体喝咖啡的习惯。医学院的学生,大多洋派,咖啡就成了大家日常社交出风头的道具。他觉得,很多时候,风味都是来自先入为主的习惯,因此,手冲的曼特宁是他日常出杯率最高的品种。

老爷子真正开始大量喝咖啡,是从“上岛”开始的,他还真是历经了从黑咖啡、速溶咖啡到精品咖啡的全程。因为已经对咖啡因耐受,晚上喝咖啡不会睡不着,无论多晚喝都不会失眠。论及茶,老爷子则觉得茶和咖啡不一样,缺乏活力,没有年轻人的眷顾,像是夕阳产业。而咖啡在他眼中却是朝阳产业。他的两个孩子都非常孝顺,但是每天到“麻雀”喝杯咖啡,与和自己孙子差不多一般大的孩子交流新鲜的事儿,也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非常好奇他的感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感官都会逐渐衰弱,还能感受到店内出品的精品咖啡变幻复杂的风味吗?他倒婉转坦白地说:“咖啡师的服务也非常重要,好的咖啡师善于沟通引导,也容易让不同程度的客人感受到咖啡的风味。它可以成为很好的媒介,让品尝成为一种乐趣。”虽然感官随着年龄开始衰退,但是保持一颗年老簪花的心态,也是美好的。看到老先生当下的状态,突然不那么害怕衰老了。

跟随精品咖啡发展的脚步前行了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在这个领域,除了每种处理法、技术,以及更新迭代的机器,什么是属于地理纬度、人文状态下所特有的咖啡文化?尤其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显,信息差异逐渐缩小的网络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差异导致的物质传播的差异性,还会那么大吗?

显然,这间开在苏州老街的精品咖啡馆,给人以别样的视角来审视咖啡。

华子曾是一位骑行爱好者,第一次来苏州是大学期间,一次从山东开始的骑行,终点就是苏州。到达苏州后游玩了几日,觉得很喜欢苏州的生活节奏,就决定来这里定居。在此之前,他也在上海做过咖啡师,但是那种买了咖啡就走,几乎毫无交流的氛围,并不能让他觉得放松温暖。

2017年初的十全街还没人开精品咖啡馆,倒是有几家连锁的咖啡馆,周围多是卖古董和山石书画的商家。就在这样老迈的环境中,华子倒觉得很适合让小店“麻雀”落脚。刚开业没多久的一个下午,人很多,华子正在店中忙碌,老先生第一次带着朋友来这里喝咖啡。当时客人多,他跟华子点了一杯手冲。这样的老人直接就点手冲的,也不多,因此让华子印象深刻。第二天店铺快打烊的时候,老先生又来了,并且又点了一杯手冲。因为接近打烊,华子当时在云南开酒吧的两个朋友正好也在,就一起喝咖啡聊天,三个年轻人和一位老人竟然攀谈到深夜仍兴致盎然。老人的心态如此年轻开放,也让华子意外。可以说,在“麻雀”开张最初,除了下雨天,老人几乎每天都来,这已经彻底变成了他的一种生活。

姑苏咖啡琐记2除了十全街,“麻雀”还有一处有趣的场所,是在苏州老城区之外,在斜塘河的支流旁。每逢周末或者特殊的假日,这里会有生活市集,但主要以茶为主。当时华子觉得有趣,就开始参加市集的活动,是市集中唯一的咖啡内容。于是,引来了美术馆馆长的关注,邀请他在美术馆的外场景中也做一个咖啡馆。就这样,苏州老城区中的“麻雀”,飞到了斜塘河边落脚。这儿的空间要比老城区的“麻雀”精致一些,客人群体也完全不一样。如果在苏州的市井气息中浸润久了,来到这儿,望着空旷,坐在搭着蓝染布缝制的椅褡的木质阅读椅上,看着蓝染布西装穿得一丝不苟、冲泡手法细腻的咖啡师做一杯手冲,对着河水有一搭没一搭地喝一杯咖啡,也是不错的选择。“麻雀”的咖啡出品,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般的存在,味道被柔和稳定的日常吸纳消化,变得不需要那么较真儿了。解药

苏州是没有夜生活的。

也不知是不是园林之城的原因,在自己家小院子中对影成三人,是否就是苏州人的夜生活?反正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苏州老城区几乎没什么夜生活。“解药”是十全街上的特例。一楼出品咖啡,二楼则是威士忌和鸡尾酒吧,直到午夜都可以在这儿一半清醒一半迷醉。

在滚绣坊上的小店吃完晚饭,小碎步慢慢走到街的尽头,从右手边的小桥踱过去,左手边白色的二层小楼,就是“解药”。这也应该是十全街上,单体面积比较大的精品咖啡馆了。无论是窗棂还是招牌,抑或店内的色彩与质感,都挺哥特的。如果没有见到主人何何,会误以为主人性格定是高冷的。但是何何却恰恰相反。店内陈设除了视觉风格特殊,主理人对于质感的酷爱,也被一览无余地铺陈出来。如器皿,除了功能性以外,质感也是选品的一大要素。整体制作咖啡的器皿都是重金属黑,纯铜的手冲器皿在黑色大环境的衬托下,发出淡淡的古典金光泽;而杯子,除了黑色,就是冷酷透明但是质感很好的玻璃。虽然整体感觉是冷酷的,但是站在手冲壶旁边的灵动活泼的阿拉蕾手办,却出卖了店主的未泯童心。

一楼的咖啡出品,大概是受到了二楼酒吧的影响,有些创意咖啡的意思,又或者说借鉴了许多鸡尾酒的原理。譬如其中的特调咖啡,就是提前萃取并装瓶在像威士忌酒瓶的透明瓶子里,瓶上都贴着两个字“解药”,似乎还没喝就有了能让烦乱的一天镇静下来的功能。将特调咖啡倒在杯中,风味分层非常清晰,先可以闻到调香烟丝的甜感,随后开始泛起焦糖和热带水果的香气,喝下去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一款含有酒精的特调咖啡,威士忌的味道让冷冷的咖啡突然有了热度,或者说,酒精附着体温加速了咖啡中风味的转化,余韵就是利口酒中的其他复杂香气。闻一下,像苏州菜,有点甜;喝下去,酒与咖啡的混合却又非常冷酷。

另一款让人好奇的是冷泡茶饮,以茉莉花香为主调。苏州自古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人很是重视生活中的情趣品质,从宋代开始,这里就有种植茉莉花的传统。窨上茉莉的茶,被诗人称为“人间第一香”。当然,与我们现在偏热产区种植的茉莉不同,这里的茉莉香气幽暗淡雅。苏州人骨子里是不排斥茉莉花茶的,但这里的茉莉花茶与北京人记忆中的茉莉花茶,却大不相同。眼前这款就是用茉莉冷泡茶,与西柚汁和意大利开胃酒制作的特调饮品,名字就叫做“茉莉”。“茉莉”这个名词,在这店的风格衬托下,似乎都变得冷冽起来。饮品依旧是调好装瓶的,倒在杯中,能闻到活泼的茉莉香。因为柚子是芸香科植物,其香气和含苞待放但仍有青翠气息的茉莉,在某个阶段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杯就恰好把握了其中的平衡点,萃取的茉莉冷泡茶没有苦味,但是西柚果汁却还原了老苏州人喝的茉莉花茶的苦味,而意大利开胃酒则增加了其中的甜感。这味道一下子将古老的苏州味道,变得透明且态度分明,风味也更现代了。

喝了两款咖啡,开始好奇二楼的酒吧。在上楼之前,就看到楼梯对着的墙上,挂着何何与店内咖啡师的各种专业资质证书。因为证书的摆挂按照色彩重新进行了搭配,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店内的装饰抽象画。

姑苏咖啡琐记3二楼的座位全部靠窗,窗外就是十全街上粗壮的老梧桐树。刚刚发芽的梧桐树,有些嫩的鹅黄绿,被夜晚的路灯照着,变得透明了。金属黑与原木及皮质感,是二楼的主调。吧台像柜子一样隐在墙体的一侧,对着窗户和客人。主视觉面看到的墙上,全是贴满“解药”两个字的瓶子,在一楼看这些瓶子像装咖啡的,到了二楼,就完全像是酒瓶了。左侧则从下到上,摆满了各产区各年份的威士忌和调酒用的金酒、利口酒。有了一楼的咖啡衬托,二楼的酒吧即使毫无成文的规定,但也不像是让人来买醉的场所。那天的客人,气质都一致地高冷精致,大概物以类聚,也是以物性作为聚类的基础吧。

坐下可以先发会儿呆,看调酒师去招呼其他客人。这时候的吧台,就像是对着客座的一个小舞台,主角儿是调酒师,而偶尔坐在吧台上的客人,逆光看,像是舞台上频繁变幻的路人甲乙丙丁。这时候即使没喝酒,也有一种戏剧感油然而生。看了一下酒单上的鸡尾酒,名字也都很有些太宰治的风格。就点了一款“氟西汀”,完全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这款治疗抑郁症的西药,被“解药”借来当成鸡尾酒名。被调酒师调和后,“氟西汀”呈现在透明的鸡尾酒杯中,凑上去闻,最表面的一层有种烟熏的甜感。大概是因为刚才用烟丝熏了酒杯,调酒师说这款是根据经典鸡尾酒“花花公子”改编而来,就好像调酒师改编的不是调酒的方子,而是什么传统剧目。改编后的酒加入了糯米普洱茶,让香气变得有些淡淡的茶与家常的气息。真的喝下去的时候,糯米普洱茶让人感觉淡然亲切,容易放松下来;而后面铺垫的波本威士忌,则用甜感和酒精,给品饮增加了那么一点点幸福感。紧张一天的血液,开始缓慢地流动起来。看着眼前晃动的完全不认识的甲乙丙丁,更加地自我放松。这时候的这家精品咖啡馆,更像是一家贩卖味道、疗愈紧张和幽暗心境的医院了。

现在回想起来,只是记得何何说自己曾是某个卫视的工作人员,虽然能适应媒体的紧张快速,但真正属于自我的归属感却让她回到家乡,在古河道边开了一家咖啡馆。体会过紧张的人,就知道该如何贩卖轻松,如何严肃地贩卖酒却让人不至迷醉,如何恰如其分地做老街上夜晚的“解药”。

姑苏咖啡琐记4姑苏咖啡琐记5如果你依赖点评网上的打分,找寻那个得分高的苏州精品咖啡馆,就一定很容易找到Kiss。在苏州城的中西部与东美巷平行的,就是西美巷,是条由宋代一家米行而得名的巷子,原本叫做西米巷。这条早就没有米香的巷子,可没有之前十全街的那种热闹,这时候的那里,在有些微凉的4月夜晚甚至可以说是人迹罕至。很难相信,那家得分很高的精品咖啡馆,就在这里面存在着。

约好了拜访的时间,却迟到了。完全是因为同行的人,为吃到味道正宗的松鼠鳜鱼,将时间耽误在了饭馆。只能在微信上先和老板蒋三日告假,他倒也没责怪,只是说,吃完了慢慢过来吧。饭后从松鹤楼走过去,大概40多分钟慢慢溜达,一路看着苏州夜晚归家的人群,似乎都不怎么匆忙。

走到西美巷,发现这巷弄也就500米左右长,任何一家店都显得不突出,但仔细看,却都别有洞天,倒是很像园林中的山石,Kiss就坐落在巷子的中间。那天人不多,虽然迟到了,也还是先点了一份柠檬气泡水,还好没那么甜,正好解了松鼠鳜鱼的腻。在没见到蒋三日之前,看着微信照片中留着络腮胡子的他,一丝笑意都没有地坐在咖啡机旁的样子,很像是穿着美式工装服的李逵,让人心生一分怯意。但刚才进门打招呼时发现,那络腮胡子是极为唬人的,他本人说起话来有种调和着孩子气的倔强和闷闷的温柔。这两种极为矛盾的感觉,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而在拜访之前,感觉“Kiss”这样的店名也很是唬人,几乎每个人解读都有歧义。你可以解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小野洋子那首曼妙的背景音乐《Kiss Kiss Kiss》。坐在那儿喝着气泡水的工夫,一眼看到了左边的墙上悬浮状的小太空人,上方写着“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就知道,又被蒋三日骗了,原来“Kiss”只是这句话的缩写。这是美国剧作家大卫·马迈特的电影理论,后来被扩展到其他领域,譬如咖啡。被称为“Kiss”原则,意思就是,把产品做得连智力障碍者都能顺利使用,也被称为“懒人原则”。用现在设计界比较流行的词儿,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简单就是美,都可以。但是按字面直接翻译就是,保持简单和愚蠢。当然,从自身角度感受,我觉得蒋三日大概很是信奉这套,要么就压根儿是这种人,我们之后的谈话,也一直是这种风格。

在做自己的精品咖啡馆之前,他在“猫的天空之城”做过店长,现在店内的合伙人也是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后来几个人都认为,咖啡馆应该更侧重于将咖啡作为重点,而不是以书店为经营背景,于是便辞职,开了这家“Kiss”。当时十全街的店面不大,租金都比较贵,空间局促,在拜访朋友的时候,看上了西美巷的位置。从十全街走过来,大概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却很是闹中取静。这个店从2018年开始,已经经营了三年。

拜访他之前,很多人都说“Kiss”的风格是美式复古风。在没见到蒋三日之前,觉得并不能算“工业风”,只能算淘宝搜索中,风格关键词为“工业风”的某种风格。物流的便利,让本来经长久积累才能形成的“风格”二字,发生了变异。也就是说,即使是“美式复古”这种风格,也未见得是主人如实诉求的体现。果然,没聊多久,蒋三日就说:“有人说我们是美式复古风,其实我们就是挑自己喜欢的物品放在店里用。”除了咖啡,还经营一些文具,所以店的营业范围除了咖啡,还有些日本和德国两个品牌的文具。

聊了一会儿,点了一杯特调咖啡,用的是他店内的Decent Espresso机器做的咖啡基底。在没来之前,好几位咖啡师都提到了“Kiss”店中使用的机器。这种机器压力和温度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萃取需要来调整的,试图表现的风味曲线,可以在操作过程中根据需求灵活表达。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升降压系统。以往的机器所说的变压,主要以降压为主,而升压会带来操作上的各种不便利。虽然尾端萃取一般都是通过降压来防止咖啡过度萃取,但同时也限制了现在使用多种处理法的个别咖啡风味的表现空间。而且,原本通过锅炉加热,只能保持稳定的水温,而这款机器,则可以随时将水即时烧开。如果前段萃取是92摄氏度水温,想降到85摄氏度也可以很快降下来。可以说,这是一台跟得上脑洞大开冲煮咖啡时想象力节奏的机器。关于这款机器的傻瓜便捷功能,随便搜索一下,满屏都是。就连著有《世界咖啡地图》的詹姆斯·霍夫曼(James Hoffmann),都免不了对它赞不绝口,不惜动用他推销员老本行的热情,向精品咖啡从业者和咖啡极客推荐这款机器。这个号称“即使是家用咖啡机,仍可以冲煮出专业咖啡师品质”的机器,蒋三日买了两台。来喝咖啡的客人如果想自己操作,就可以在吧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出品刚刚点的咖啡。以至于店内几位客人在体验后,纷纷成了这台机器的粉丝,购入家中使用。家中虽然有了,但还是会回到“Kiss”来,跟蒋三日聊使用中的心得体会,交流其中的攻略技巧。整个中国地区,大概有300多人购买了这款机器,为此他们还建有专门的群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其中不乏不从业的咖啡极客。蒋三日这时候不像是开咖啡馆的,倒像是卖机器的,但确实厂方没有给他什么回扣。这台机器同时也代表了“Kiss”出品的风格——保持简单。确实很多时候,一台沉默精准的机器,对于想象力丰富以及喜欢不出门就能喝一杯达到专业水准出品质量咖啡的人来说,真是一种安静的享受。

店内的特调咖啡,名称上与苏州其他咖啡馆的很相似,这也是苏州咖啡的特点。互相之间沟通很频繁,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同时出品的内容一致性也很高,但是每家都有每家的差异。就像都做松鼠鳜鱼,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厨师的诠释下,会带来不同的体验。“Kiss”的特调咖啡,其中的香橙酱、香草酱、柠檬酱、茉莉花茶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特殊的加味酱,都是店主自己寻找食材制作的。这种感觉更接近于料理,看起来不惊人的名词背后,总是暗含繁琐苛刻的制作过程。他也直言,这样做就是常规中的一点点小惊喜,这也是“Kiss”的特点,而这种做法,是与他只相隔一个店的鸡尾酒吧的主人教给他的。在闲聊的过程中,除了推荐各种好用的机器外,他还将短短几日之内很难了解的某些苏州咖啡馆的优点和盘托出。吧台中的咖啡师,边做着手里的活儿,边听我们聊天。闲聊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尬聊的状态,他就会暗自捧腹。被问到常在他们店中的咖啡师有几位的时候,他说:“我们店没有咖啡师,只有卖咖啡的。”话音刚落,坐在庭院一桌的客人因为其他原因的哄笑,赶巧儿就成了他这句话的背景音。

店内出品用的咖啡豆,都不是自家烘焙的,而是本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来尝试不同烘焙商对咖啡生豆烘焙的理解,然后将理解体现在熟豆最终的风味感中。客人当然也就可以随着“Kiss”的选择,轻易领略咖啡世界的丰富多元。几个大男孩儿还会带着咖啡,和聊得来的客人在天气好的时候去远足,在户外搭起帐篷煮咖啡,再慢慢地准备晚饭食材。

在我们聊天的间歇,墙上挂着的电视中无声地播放着罗恩·弗里克的《天地玄黄》,这部优秀的纪录片无声播放的时候,很像是挂着的可以循环播放的大电子相册。说起为什么他们店在点评网上的评分会比较高,他说是因为来这儿的人虽然不像很多网红店那么多,但是人均在这里体会到的幸福感都很高,因此会写上大段的好评,导致店的网上评分很高。随后,他又见缝插针地推荐了苏州一家有嘻哈风的咖啡馆,这种言语举动,传达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理解或者误解,关注或者无感,都无关紧要。他说话的节奏感,以及给人的印象,总是带有那么点儿倔强和躲闪,这种感受很难形容。这有点儿像小野洋子第一次见到列侬,递给他写有“呼吸”两个字的纸条,又很像店内的特调咖啡“小甜橙子”,更像他偶尔爽朗的笑。

“Kiss”咖啡有一套公式:熟悉+意外=惊喜,这也很像Kiss的缩写的另一版解读:“保持简单、傻瓜。”横竖横

“横竖横”开在苏州的吴中区苏雅路一家商场的底层,旁边就是赛百味。在打车去的路上,司机介绍说,这个位置已经出了老城区,属于苏州工业园区,与城西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统称为新区。新区的居住人群不同于老城,是来苏州的外资企业集中的区域。虽然是新区,但是房价却是老城区的倍数,去年房价上涨了17%,因为这里的学校和生活配套都会更现代些。司机也是喝咖啡的人,直言不讳地说咖啡可以解乏驱困,等到冬天的时候就不喝了,因为那时候不犯困;喝的也都是诸如星巴克或者瑞幸这样的品牌,主要看重的是有咖啡因的前提下的性价比。这是苏州咖啡探访过程中,唯一一个不能步行前往的店。

以上所有探访过的咖啡店,都是“横竖横”的主人苏小乐推荐的,他也有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在见他之前,只是看了微信头像和介绍文字,并不能确定苏小乐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与“Kiss”的老板蒋三日是曾经的同事,不同的是,他是苏州本地人。品牌名“横竖横”其实是一句中性的苏州话,有些“不顾一切一往无前”的意思;而品牌英文名则更狠一些:“All or Nothing.”翻译过来就是:“要么有,要么一无所有。”很容易让人想到崔健的歌,有些轻摇滚的意味。但是品牌的Logo,却像是传统的苏式建筑,可见也是颇费了番脑筋的。

之所以将注意力放在精品咖啡的连锁咖啡店模式上,是因为他想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前端客群,让他们了解一杯精品咖啡的基础需求。这个店已经开了两年,在中央公园附近,那儿的外企职员是主要的消费群体。说话的工夫,已经有好几拨金发碧眼的客人,在“横竖横”狭小的店门口点了各自的咖啡。店铺里的伙伴都崇尚环保,环保的概念即使没人说也能感受到,譬如自己带杯子来的客人可以直接减免部分费用。只有四个座位的店内,显然更支持咖啡外卖。价格应该是同品质精品咖啡中最实惠的,可是美感却一点儿都没有打折,这与店主的目标群体侧写很接近——日常咖啡需求者、追求品质和价格平衡的年轻人、周边的商务人士。

问苏小乐:“苏州人什么性格?”他用咖啡举了个例子:“如果苏州人今天喝了一杯自创品牌的澳白,他可能会说‘这个味道和我在澳洲喝的很像或者一样’;如果这一杯是澳洲来的品牌做的,那他可能会说‘这个和我在澳洲喝的好像不太一样’。”

苏小乐将“横竖横”的风格,总结为“追求简约的朴素”。好咖啡应该在满足高品质的前提下,做到日常亲民,这样才能更好地分享精品咖啡文化;将精品咖啡带入苏州人的寻常体验中,才能有存在的可能性。除了这个区域,“横竖横”在苏州还有三家连锁店,客人都是偏办公商务的人群。咖啡店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市集活动,与书店合作。2020年疫情期间,“横竖横”是苏州精品咖啡馆中少有的一天都没休息的咖啡店。因为周围的商务人群很多是外乡人,甚至是外国人,每天能够喝到咖啡就格外治愈。那段时间,即使商场都没开门,他们直接对外的底商窗口也都会一直营业。那期间甚至平时不喝咖啡的周边居民,看着这个还开着的咖啡馆,都会过来买一杯,好奇一下,竟有些人也慢慢了解了精品咖啡与其他商业咖啡的区别。一个小小的咖啡馆,所占用地不多,却承担起了社会中属于自己、并没人要求的那份责任。

关于“横竖横”,并没有太多文字铺陈了,因为它就是平静如昨的每一天。

这两天在苏州园林和咖啡馆中穿梭,却丝毫感受不到冲突和突兀,就好像这个城市有某种走向未来的奇妙能力,让人相信即使文徵明还在,他也会喝完咖啡后,留下一行短诗,转眼他喝的这杯咖啡就能变成苏州咖啡圈的特调咖啡。昆曲、评弹、园林,古城的再生,与年轻人的回流,都在伴随着烟火气的生活中,一杯咖啡中,缓慢地化合着。 咖啡中国云南咖啡咖啡风味咖啡制作姑苏十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