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老龄化困局

作者:邢海洋

极度老龄化困局0经过半年的酝酿,4月7日国常会确定了通过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措施,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可另一面,单位缴纳的医保资金将不再进入个人账户。在北京这样可提取个人账户的地方,职工收入将明显减少。无疑,这是应对老龄化的一个步骤,等于是用企业职工的缴费,共济医疗需求更强烈的退休职工。老龄化来袭,个人在人口大潮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我们的东亚邻国,同为高人口密度、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日本和韩国接连爆出人口新闻。韩国去年首次人口负增长,今年开学有些学校因为招不到新生关闭了;日本《改正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实施,企业员工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了70岁。一个老龄化、少子化的东亚呼啸而至。

日本平均寿命为84岁,男81岁、女87岁。据测算,如果选择从70岁开始领取退休金,大约要到81岁时领取的退休金总额才能与65岁开始领取的人一样多,过了81岁,晚领取的人的优势才显露出来。可70岁退休似乎还不是延退的尽头。去年日本百岁老人突破了8万人,优良的医疗保健福利下,日本的预期寿命全球第一,百岁老人数量连续50年刷新纪录,仅最近10年百岁老人的人数就翻番。据预测,2014年出生的孩子一半有望活过百岁。日本的福利政策在全球发达国家都算上乘,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2005年曾有一本奇书《奇点临近》出版,作者的观点颇为耸人听闻。对于当时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作者给出了让人兴奋的建议,保持健康,争取活到2045年,奇点来临那一年。按作者库兹韦尔的说法,奇点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到了那个时候,人工智能的能力超过了大脑,人类的很多规律都没用了,要被全新的计算机规则代替,而计算机的规则就是摩尔定律,一年半运算能力翻一番。届时我们人类的思想、思维和记忆,完全可以存储在网络里,在虚拟的空间里运行。无独有偶,最近又有另一本未来学书籍造成了轰动,那就是《未来呼啸而来》。书中也有预测,坚持再活12年,一个人类健康史上的关键性节点就将到来,那之后每多活一岁,你就能在此基础上多添一岁的寿数。听起来有点绕口,不妨这样理解,比如人类的预期寿命是80岁,关键点之后,第一年人类的预期寿命会多出两年,第二年会多出4年,依此类推。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作者却言之凿凿,医药科技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既如此,未来世界岂非处处银发飘飘?于是,另一本书映入眼帘,这是历史学怪才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作者预测,不久的将来,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问题:永生不老和人群极度分化。机器替代了绝大部分人的劳作,世界上因此出现了大批“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不巧的是,以上三本书都没有预测到全球新冠大流行,技术进步的乐观前景突然被打断了。可正是在大流行中,mRNA疫苗的快速制备和大规模生产潜力初为人识,这甚至激起了对治疗癌症的又一波幻想。

听起来都是好消息,似乎没什么可忧心的。可一个极度老龄化的社会,其运行仍和一个壮年结构的社会无异。延迟退休,在职职工以各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就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毕竟在“奇点”还未到来前,供养老龄人口的还是在职职工,而非人工智能和全自动的机器。 投资物语老龄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