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藏黄金

作者:邢海洋

窖藏黄金0( 瑞士南部的一家黄金加工企业 )

最高会触及1650美元

金融危机中,黄金表现出它避险的一面,以致于曾经和美元双双走强。恐慌过后,黄金又表现出它贵金属的一面,与美元背道而驰,成为抗通胀的利器。2010年的特点在于,这是金融危机后的第二个年头,刚刚经历过几十年不遇的大动荡,投资者将见多不怪,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一段记忆。投资者不在惊慌失措中抓紧黄金,而是有计划地窖藏之,以对抗各国为应对危机匆忙印发的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刺激钞票。

综合汇丰等15家银行分析师的预测,黄金的价值提升已经成为共识。没有一位分析师认为2010年的金价会跌回每盎司900美元以下,分析师预测黄金的平均价格都在1000美元以上。其中,法国兴业银行最为乐观,认为最高会触及1650美元,均价也在1388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预测最为保守,对均价的预期为1000美元,最高价也仅在1250美元。

摩根士丹利对金价2010年的基本预估为每盎司1200美元,2011年为1125美元。较前次预估分别上调20%和7%。尽管处于牛市,金价仍可能在1250~1300美元触顶,最高可能达到1325~1350美元。不过,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黄金只有到2013年才开始回落,届时利率上升将导致美元走强,终结投资者对黄金的旺盛需求。摩根大通也认为涨势不会很快终结,不过价格有时会大幅波动。预计2010年第二季和第四季价格分别为每盎司1400和1200美元。瑞银的预测主要基于亚洲国家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率低的事实,在亚太区,日本和中国两个中央银行里的黄金持股不到3%,欧洲平均60%,英国也有30%左右。新兴市场开始增持黄金,这对黄金是一个利好的因素。在出现金融危机之后,黄金是防守性比较强的货币,所以可以长期看好。未来6到12个月,瑞银预测黄金的目标位是1250美元。

储备的这个拐点可能已经到了

2009年黄金年度涨幅25%,乃是30年来最大的涨幅,其间“三度冲千,终成正果”。2009年初,受到全球黄金ETF急速增持黄金和东欧金融危机扩大的影响,金价与美元同时走强,年内第一次冲击千元大关。5月,伴随美元走软,金价二次冲千。到了9月,随着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加息,美元迎来了新一轮的下跌,刺激国际金价屡创新高。正在金价涨势凶猛之时,2009年11月27日和12月4日,迪拜世界债务危机和美国就业数据好于预期两个利多美元的事件,直接导致国际金价垂直下落,国际金价最终以1100美元附近的价位结束了全年走势。

不难看出,随着信贷危机的恐慌因素在投资者心中消退,黄金仍回归到它保值的功用上,金价波动上涨的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全球投资者的窖藏。美国铸币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就显示,截至去年11月23日,美国1盎司的鹰扬金币销售量达到117.6万枚,比2008年全年所有品种鹰扬金币加在一起的重量还要多出36.7%。此外,美国铸币局发行的由24K黄金铸造的1盎司水牛金币在2008年销售了17.2万枚后宣告售罄,直到去年10月才恢复发售,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又销售了15.1万枚。由于公众近乎疯狂的窖藏行为,经营美国最大金库的恒生银行到了难以应对的地步,不得不对散户关闭了他们位于纽约第五大道银行大楼下面的保险库,为利润更丰厚的机构客户腾出存放空间。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从这个星球上共挖出来总量约15万多吨黄金,目前这15万多吨黄金其中的40%左右是作为可流通的金融性储备资产,存在于世界金融流通领域,总量大约为6万多吨。其中3万多吨的黄金是各个国家拥有的官方金融战略储备,2万多吨黄金是国际上私人和民间企业所拥有的民间金融黄金储备。而另外60%左右的黄金是以一般性商品状态存在,如存在于首饰、文物和工业品中。需要注意的是,这60%左右的黄金,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随时转换为私人和民间力量所拥有的金融性资产,参与到金融流通领域中。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在日益担心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各国央行2009年合计净买入黄金约280亿美元,折合约890吨。其中,黄金买家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三大新兴经济体——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成为买入黄金最多的国家。中国今年买入黄金454吨,为全球第一,印度购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抛售的200吨,成为单笔最大的成交。而菲律宾、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和墨西哥等国也将其储备从美元转向黄金。

中央银行和国际官方机构作为最大的黄金持有者已经有至少100年的历史了,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浮动汇率的兴起使得一些央行开始重新估量是否需要持有如此巨大的黄金储备。自从1999年9月起,作为全球最大的卖方,西欧的央行建立了中央银行黄金协议(CBGA),通过这项协议来指导他们出售黄金。在1999年9月和2007年9月之间,协约国每年出售420吨黄金。但在去年,欧洲央行只在上半年零星出售了部分储备以弥补经济刺激计划的不足,若除去IMF的售金,截至2009年9月,本售金年度仅出售了157吨黄金,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抛售远远少于往年,标志着西方社会已经结束了去黄金储备的过程。加之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美国一直未抛出黄金,全球央行去黄金储备化似告一段落。

全球主要央行黄金储量美国第一,达到8139吨,其次是德国3469吨,IMF和法国也都超过了3000吨。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储备相比,中国虽增加至1054吨,印度增加至558吨,俄罗斯增加至568吨,但仍与新兴国家的经济地位不相称。2009年中国曾发布消息表示,未来10年内,黄金储备至少增至1万吨。随着西方国家抛售的减少与新兴经济体加大窖藏力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个黄金储备的拐点即将到来。实际上,这个拐点可能已经到来了。

10%增长与135亿美元

黄金的金融属性之外是它的金属属性,黄金的价格上涨也受到供给的制约。当黄金价格超过每盎司1000美元后,在我国南方,大量淘金船铤而走险,出现在一度绝迹的河道上。这样生产出来的黄金,若没有了淘金船被罚没的成本风险,价格只有金价的一个零头。而即使是最正规的金矿的成本也仅为市场价格的一半。

金价上涨自然会刺激开采,实际上,正是19世纪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刺激了黄金的需求,淘金潮也从美洲到大洋洲到南非,一幕幕上演。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百年仅生产200吨黄金。而19世纪产金则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到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黄金最近的一段产能释放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1979~1980年黄金价格高涨,促使全世界黄金产量不断增加,年产量从1200吨左右升到1999年的最高额2600多吨。在此期间,除了南非,所有的黄金产出国都大量地增加产量。不过,随后产量增加变得艰难。

如果说黄金与大宗商品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黄金的开采的确越来越艰难。21世纪的7年间,尽管金价翻了两番,但全球黄金开采量却下降了6.7%。大品种中,黄金是第一个从供给上式微的,这点与钻石的属性类似。枯竭的资源与持续上升的开采成本和日渐富裕的经济环境,足以使得价格稳定上升。按美国地质学会(USGS)的数字,地球上确定的黄金蕴藏量约8.97万吨,不过有一大部分难以开采,可开采量只有蕴藏量的一半。按照近年来全球年产2500吨的产量,地球上可开采黄金的年限只有16年。

消费方面,作为长久以来全世界黄金消费的头号大国,印度在2009年的黄金进口量大幅下滑。但另一方面,中国却迅速崛起,并在2009年超越了印度的黄金消费量。根据国际权威机构黄金矿业服务公司(GFMS)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家庭的实物黄金消费量比印度高出19%。2009年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比2008年增长10%,消费总额则跳增26%,至135亿美元以上,已相当于中国家庭储蓄总额的2%以上,而10年前中国人用在黄金上的储蓄只有1%。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中国成功地将对金价更为敏感的印度“挤出”,在200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后,又在2009年成了世界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不过,随着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以及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印度消费者对黄金的偏爱仍可能使之夺回全球黄金第一消费国的地位。而黄金也会在经济起飞国家的追逐下稳步上升。■(文 / 邢海洋) 美元黄金黄金储备窖藏金价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