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银行理财产品

作者:邢海洋

2010年的银行理财产品0

2009年的低收益

2009年,国内银行理财市场又上台阶,内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全年总发行量达到7524款,同比增长13.5%。不过,在股市和商品价格高涨的年份里,银行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却显得颇为“保守”,据普益财富2009年12月中旬的统计,2009年共有6609款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为3.34%。与2008年4289款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4.52%相比,整体收益水平有所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则更低,2009年有3516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整体到期收益率只有2.12%。

银行理财产品的总体特征是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高收益。故而,整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颇有“靠天吃饭”的宿命。2007年与资本市场挂钩的打新理财产品平均收益超过15%,部分领先产品年化收益超过25%,但这一收益率水平可能和当年的股市行情一样千载难逢。2008年3月起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信贷理财产品在企业资金短缺和加息背景下,仍然实现了相对高的收益,部分领先产品达到了7%、8%。这在2008年A股市场从6000点剧烈调整到2000点的行情下,显得颇具含金量。可到了2009年,利率底部徘徊,让以保本收益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获利空间收窄。资本市场流动性充裕,股市和房地产收益惊人,即使超过储蓄利率的信贷理财产品所拥有的收益率也没有吸引力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便从稳健步入受挤压的境地中。

信贷类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中,新发债券与货币类理财产品数呈现出了很大幅度的增长,据普益财富统计,该类产品增加近一半,由2008年的1441款增至2407款。另外,信贷资产类产品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而新股申购、QDII和股票型产品发行规模都逐渐萎缩。信托理财因收益稳定,符合国家经济刺激的大政方针,同时吻合了刚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公众希望稳健投资的心理,2009年信托类理财产品可谓一路走俏,成为银行理财的一个亮点。

资本市场的波动决定了公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信贷资产理财产品相对于权益类资产,风险比较小,收益也比较低。权益类产品价格波动大,风险和收益并存,而信贷资产理财产品收益是相对固定的,只跟贷款利率有关。2007年资本市场持续火爆的时候,对信贷类理财产品,公众几乎没有需求,但在2008年,尤其是熊市后期,投资者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的风险性,求稳意识增强,便催生了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热潮。最热的时候,信贷类产品甫一推出便被一抢而空,只是到年底,产品销售周期才延展到一两天。

2009年的资金环境,存款年息2.25%,贷款年息5.31%,存在着3.06个百分点的利差。如果是银行直接吸收存款,再直接放贷给企业,则储户完全不需要承担企业偿债风险,但获得的收益也是固定的。而若储户愿意在这3.06个息差间和银行分担部分风险,则可以获得相对高的收益。对银行,在控制风险上,信贷理财产品的要求并不亚于一般性的贷款,虽然这个业务某种意义上是投资者直接融资给企业,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但投资者多是银行的核心客户,所以银行会控制这个信用风险,从申请条件到融资后的管理安排,都颇稳妥,相应也使得购买者的风险降低到了非常小的地步。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基本在存贷款利率之间,比储蓄利息多出近一半。不妨仍以光大银行举例,2009年12月份销售人民币信托投资理财产品1年期年收益率4.2%,131天年收益率3%,2年期年收益率4.8%,大幅度超越同期定期存款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多由储蓄客户转化而来,客观上增加了对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而2009年,伴随着理财产品总体的成长,恰恰是信贷类理财产品大幅度增长。在光大银行,2009年9月,信贷类理财产品达到了全部产品的60%,招商银行的数据显示,信贷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底即呈放大之势,2009前半年达到高潮,随后需求有所下降。

不过,火爆一时的信托类理财可能在新的一年数量大减。2009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给火爆的信贷理财产品市场泼了一盆冷水。《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业务,禁止银行为规避信贷规模调控或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而蓄意转让自身信贷资产。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新年第一周,仅有6家商业银行发行12款信贷类理财新品,数量与2009年最后一周相比骤减67款,降幅达85%。信贷理财产品之所以受到进一步监管,是因为其可作为银行向企业新发贷款的工具,且不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监管部门收紧信贷理财,主要是为了切断银行变相发放贷款的渠道。

加息预期

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佳,根本原因是货币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进入降息周期,无论是债券还是央行票据和银行间拆借市场,收益率全线下行。同样,央行下调再贴现利率,使得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下降的趋势也难以避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贷款利率的下调将影响到新发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新发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因此存在较大幅度的下降。

2010年则完全是一个不同的利率环境。新年伊始,央行的第一个大动作即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短期看,准备金率的上调是为了加强信贷方面的调控,为了控制房价上涨过快。而之后是否会继续加息等政策,要看投资市场以及信贷市场情况的变动,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较低。但既然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加息周期很可能不期而至。至少,这一决策表明了货币政策从宽松进入到适度调整。

在通胀、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2010年的银行理财市场也将充满变数。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新增贷款7万亿~8万亿元,增速17%,仍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M2增速随着信贷收缩而放缓,M1增速受益于民间经济活跃而保持高位。随着负基数效应的消失和经济复苏,明年将出现2%~3%左右的温和通胀。但是,一旦农产品、食物类需求出现不稳定因素,如水、电成本导致的价格上涨,供需矛盾短时间爆发,通货膨胀意外上涨,势必打乱经济复苏过程,并引起货币供应提前收紧,以及市场一连串连锁反应。但如果CPI保持温和,宽松的货币环境,将继续形成利多支撑。也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2010年商品市场运行将更加复杂。

加息周期的逼近和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利率上调,对于信贷类理财产品,已经发行的产品收益不会受影响,但将来发行的产品,预期收益将有所上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根据发行时的利率水平来预先设计的,如果产品期限内,利率不断上升,该产品的收益可能仍然只能保持加息前的水平。产品期限越长,加息次数越多,购买者的损失就越大。而且,中间提前赎回,会损失不菲的手续费和违约金。若购买的是短期理财产品,投资者就有机会将资金及时转换成加息后收益提高的新理财产品。

加息预期下,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在新年前后的数周中,银行新发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期限短期理财产品市场占比突然上升,多家银行形成了以日、周、双周、月、双月和季为周期的产品系列,为有不同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多样选择。并且,颇多的理财产品协议中加上了理财品收益随利率同步上调的条款。

实际上,多种不确定性左右下,多种2010年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短期化的趋势。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为避免2%~3%的未到期赎回手续费,投资者都避免购买2~3年,甚至更长期的外币理财品。而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品也有短期化趋势。■(文 / 邢海洋) 加息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利率2010银行信贷银行理财产品信贷规模信贷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