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独立音乐,回归与多种延续
作者:黑麦模糊乐队主唱达蒙·阿尔本
2月末,模糊(Blur)乐队在Facebook账号上发布消息证实了4月27日发布新专辑的传闻,这是在2003年发行《Think Tank》之后乐队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主唱达蒙·阿尔本(Damon Albarn)在接受《Q》杂志采访时说,这张专辑是在巡回演出的香港站录制的,由于没有携带太多乐器和设备,所以整个专辑的录制过程让他回想到刚刚开始录制唱片的岁月。香港站的演出对达蒙的专辑似乎有不少启发,因此唱片封面上的乐队及专辑名称都采用了霓虹灯字体的中文设计,而新歌的MV犹如“搞笑视频”,令歌迷大跌眼镜。新专辑的歌曲制作相对粗糙,似乎很难登上排行榜,但是它如同一个信号,昭告“英伦时期”摇滚乐队的某种回归。
模糊乐队是英伦独立音乐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支,乐队成员经历了80年代中后期的独立音乐运动和90年代的英伦摇滚音乐潮,在BBC的纪录片《摇滚七纪》中,主唱回忆道,整个80年代末,曼彻斯特都弥漫着一股独立音乐的氛围,石玫瑰乐队树立起一种典范,它是很多年轻音乐人最初的模仿对象,但是在1992年,当模糊乐队的第一支单曲《你别无选择》(There Is No Other Way)开始盛行时,几乎所有英国人都开始随着那种新潮的迪斯科鼓点雀跃起来,这股“英伦狂热”似乎将整个英国带回了60年代“英伦入侵”的岁月。英国电视台曾为此拍摄过大量的影像纪录片,其中随处可见“模糊”与绿洲乐队(Oasis)的歌迷,在伦敦新闻中,主持人曾经播报:几乎每三个人中至少有两个“模糊”和绿洲乐队的“粉丝”。
达蒙似乎是这个圈子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人,他在30年的英国独立音乐界中保持着较为顶尖的创作水准。他的音乐不仅开启了英伦摇滚的黄金年代,在后期,他与“收音机头”(Radiohead)的汤姆·约克(Thom Yorke)更是这种流派中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他们将古怪的创作念头运用在音乐中,如同与“未来对话的巫师”。世纪末英伦时代末期,达蒙成为跳跃音乐风格的先行者,他在专辑《13》中融入了大量的迷幻电子,并保持了乐队一贯的优美旋律。
1998年被认为是英伦摇滚潮的结束,英国独立音乐人普遍消失在电视的黄金时段,此时,互联网刚刚兴起,达蒙想到了一种新的玩法,由他主导的“街头霸王”(Gorillaz)以一种几乎概念的方式闯入乐坛。人们几乎看不到专辑的创作者,他将乐队的形象虚拟化,并由视觉创作人杰米·休伊特(Jamie Hewlett)为其制成不同性格的卡通形象。达蒙在演出时也尽量弱化乐手之前的身份,将人物隐藏在幕布后打出投影,或是将乐手装扮着某段音乐的主题,从而满足乐迷在视觉上的需求。视觉的强势并没有使“街头霸王”的音乐弱化成“OK GO”的水准,专辑、演出、音乐录影均由达蒙自己监制,他请来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茅斯·达夫(Mos Def)、格拉夫·里斯(Gruff Rhys)、马克·史密斯(Mark E.Smith)、娄·里德(Lou Reed)、米克·琼斯(Mick Jones)甚至布鲁斯·威利斯参与音乐,并将他们的想法适度地融入到自己的音乐构架中。在短短的几年中,“街头霸王”已经炮制出几乎超过“模糊”的流行单曲数量。
达蒙似乎是一个不满足于听觉现状的人。他在2006年与英国早期著名乐队Clash的贝司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on)、非洲音乐之神Fela Kuti的鼓手托尼·艾伦(Tony Allen)以及Verve的吉他手西蒙(Simon Tong)组建了新乐队“The Good,The Bad & The Queen”,并在当年的MySpace上面完全地公布了整张专辑的试听,很多人认为整张专辑的出现是达蒙的一次转型,而事实上,达蒙早已经在过去的20多年中转型过太多次。因为在2002年时达蒙在非洲录制发行了专辑《Mali Music》,英国音乐杂志将其称为“野心勃勃的世界音乐”。
街头霸王乐队的卡通形象
英国《卫报》一位乐评人这样评价达蒙:已渐渐成长为一位无所不能且博学的音乐天才。2007年,39岁的达蒙在未公开的情况下来到中国,此时,他接到一项歌剧任务——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成音乐剧。这部歌剧是为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特别创作的,艺术节组委会主席亚历克斯·鲁茨透露,最初邀请达蒙为艺术节创作音乐作品时,完全没有为其限定任何形式和主题,创作歌剧是他全权决定的结果。“我记得达蒙当时打电话给我说,我觉得最符合你的要求的作品就是一部歌剧。”《猴子:西游记》是这部音乐剧的最终命名,达蒙请来华裔导演陈士争担纲导演和改编工作,并为自己创作的音乐配上中文歌词,他在歌剧中还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达蒙声称自己甚至发明了一部分中西结合的新乐器。当《猴子:西游记》在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Lincoln Center Festival)公演时并没有欧洲卖座,《纽约时报》认为,他没有足够引起美国现代主义歌剧观众的兴趣,然而喜爱独立摇滚的人是该剧的目标观众。
不久前,达蒙发布了一张个人专辑《每日机器人》(Everyday Robots)他在日本科学未来馆(Miraikan)演出时还特意使用了两个仿真机器人。达蒙并不喜欢将音乐归类,他一度认为英伦独立摇滚风潮是英国音乐媒体以曼彻斯特为中心凭空塑造出来的一系列乐队。这些乐队风格相似,各有特点,在网络尚不成熟的岁月,《Q》、《NME》、《Spin》等杂志塑造了这些乐队的形象,也推动了英国乐团的发展,尽管“山羊皮”主唱布莱特·安德森(Brett Anderson)对自己的图像被粘贴到圣乔治旗前表示非常反感,但是这些音乐人在英国人心目中的确是那种形象。
模糊乐队主唱达蒙·阿尔本
在英伦独立时代宣告结束后,似乎没有唱片公司愿意把这种音乐带入21世纪,除了“收音机头”不定期推出的概念专辑,人们只会记得90年代的那些名曲。真正存活下来的似乎只有达蒙一人。几年前,当模糊乐队重组时,当年的英伦摇滚迷确实兴奋了一阵,因为在彼时的乐队中,似乎只有“模糊”还能带来一种新鲜的创作力量,而其余乐队的重组也均在重复着往日的歌。
“利益”被看作大多数乐队重组的理由,BBC纪录片《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认为,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的坚持不解散是乐坛唯一奇怪的现象。2007年,警察乐队(Police)重组,主唱斯汀(Sting)认为:“时隔多年,乐迷们刚刚准备好再见到你一次,因此我们开始了世界巡演。”而模糊乐队成员似乎并不是毫无生计而选择复出,吉他手格拉罕·考科森(Graham Coxon)一直忙碌于个人专辑并为友队担任吉他手;贝司手亚历克斯·詹姆斯(Alex James)在成为农场主之后成功地将自己的奶酪品牌打入英国市场,在他成为禁毒大使后,他还借机将这些奶酪送给南美洲的政治领袖;鼓手戴夫·朗特里(Dave Rowntree)作为一名前电子工程师如今拥有一家名为Nanomation的年轻公司,而他也在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顾问,在他43岁时,这名工党候选人参选了伦敦市议员。
诞生在90年代的英国乐队似乎有一种重生的迹象。Charlatans乐队在年初发行了新专辑,《Q》杂志仍旧给出较高的4星半以示鼓励。2000年之前,这些杂志更愿意用大版面报道这些英伦乐队的花边新闻,而2000年后,编辑们似乎更加关注音乐的细节。90年代的那种对音乐的热潮仍有余温,但并非人人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绿洲乐队被拆分成两支,仍旧出没在各大音乐节中;史密斯乐团(The Smiths)吉他手约翰尼·马尔(Johnny Marr)的新专辑仍沿用着过时的腔调和吉他失真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吉他摇滚所主导的英伦摇滚确实成为一种过时。
在英国,新乐队精简了吉他Riff(即兴演奏重复段),而在音色和编曲上下了更多工夫。“自赏派”(Shoegazing)的影响使英国乐坛诞生了如Foals、XX这样的乐队,这些乐队的制作还原了吉他音色,弱化了和声,清晰的结构主义成为英国独立摇滚乐的标签之一。
那么英国人到底喜欢听什么音乐呢?水星音乐奖无疑为最适当的答案。作为英国地区最著名的两大音乐奖项之一,它是音乐文化的崇拜者的风向标。去年1月,Portishead创始人杰奥夫·巴洛(Geoff Barrow)在Twitter上向詹姆斯·布雷克(James Blake)放冷枪:“这种音乐会因为Dubstep遇上酒吧歌手而被人们记住吗?”然而,22岁的音乐制作人詹姆斯·布雷克凭借文艺、激情、晒伤疤的姿态获得了当年的水星奖。今年的水星奖得主为嘻哈组合“年轻爸爸”(Young Fathers),评委会主席西蒙·弗里斯(Simon Frith)在谈到“年轻爸爸”组合时说,他们对于英国城市音乐有着独到的把握,作品中充满力量、创意与感动。英国音乐仍旧具有很强的辨识度。然而主流音乐和摇滚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如同皮特·多赫提(Pete Doherty)曾说过的:“你不经意写的口水歌却被无数人传唱。”在伦敦奥运会上登场的“北极猴”(Arctic Monkeys)似乎是一个新乐队的典型,主唱亚历克斯(Alex Tuner)善于吉他摇滚,并具有复古的外形,他也与时尚界接触,他的歌词网络化而不再诗意。同时他也懂得如何在互联网上营销自己的音乐,因此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北极猴”从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网络乐队,跃居各大音乐节的头榜。
上世纪90年代的模糊乐队成员
英国乐坛曾经是一股先锋的代表,在英伦入侵的时代,它几乎制造了当时最令人振奋的伟大乐队和音乐作品,而今,美国音乐所带来的全球化成为一种标准调调。英国老派音乐人似乎并不认同这种标准,每当美国大牌艺人如坎耶·维斯特(Kenye West)或Jay-Z来到不列颠演出时,前绿洲乐队的诺埃尔·加拉赫(Noel Gallagher)都会嘲讽一番,并抛出一些已经解散的英国乐队与之比较。在朱利安·邓波导演的《摇滚世代》(Glastonbury)中,音乐人总是在捍卫着自己的姿态,它最终被归结为一种“时代的态度”。
今天,新媒体一代最终成为音乐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创作者和聆听者,他们的兴趣都转移了,简单地说,现场演出不再是“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大合唱。杰克·怀特(Jack White)在《滚石》杂志采访时说道:今天的演出再也听不到掌声,因为所有人都举着手机发消息呢。另一方面,乐队的自我经营方式也从独立转向自力,新的音乐人不再需要庞大的团队来打理宣传,它们在成名以前已经成为营销的好手。
普遍认为,音乐正在经历着一场没有音乐大众的变革,弗里德兰德在《摇滚——一部社会史》中提到,庞大的音乐人群正处于转型期。或者说,音乐人仍以作品示人,在未来,每个艺人都会消失15年来重整自己。
回看当初,经过10年的发展,英伦吉他音乐走过了漫长的独立之路。低调文化外形、简化后摇滚风格、长青流行曲与曼城的混音、英伦音乐的成熟,也标志着一种音乐文化的结束,当某种音乐被认为丧失了个性与精神时,它也正在成为一种世界的音乐风潮,并且诞生出多种延续。
〔感谢萨利·洛克哈德(Sally Lockhart)在伦敦的采访及部分资料收集工作,文章参考了“阿富汗奸细”、“赵南坊”的音乐专栏〕 绿洲乐队乐队艺术音乐专辑发行英国文化独立音乐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