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蓄势待发
作者:邢海洋各国经济走势,甚至无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两年前还深受“洋葱危机”困扰、外资撤离、卢布狂贬的印度,2月底其财长却宣布了该国经济今年可能增长逾8%,超过中国,并预言印度还面临未来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历史性机遇。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龙象之争”进入到第二季。
2月初,印度中央统计局调整了GDP的计算方法,以市场价格而不是工厂成本价来计算GDP,这构成了短期印度经济扭转颓势的基础。新计算方法考虑到商品及服务增加值和间接税,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的年份,着重反映了在服务业上颇占优势的印度经济潜能。这些变化将2013~2014财年GDP增速从4.7%推高至6.9%,而2012~2013年的增速从4.5%上升至5.1%。基于新的算法,截至今年3月底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速有望达到7.4%,与中国持平,经济总量也有望达到2.1万亿美元。印度的这一调整使很多经济学家感到疑惑,从低速成长到起飞,印度的惊喜来得太突然。3年前,印度也曾信誓旦旦要实现两位数增速,却遭逢一场蔓延于新兴市场的资本回流危机。
印度的复苏似乎并非数字游戏。自古吉拉特邦前首席部长莫迪担任总理以来,印度股市已经上涨了30%,印度人期盼这个使古吉拉特邦成为印度“广东”的人把奇迹带到全国。莫迪承诺改变限制性工商业法规,并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市场,一些措施似乎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修订后的去年第三季度获得了令人震惊的8.2%的增速,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达到7.5%。莫迪改革计划的第二部分是改善印度的国家基础设施,以使其不堪重负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升级,并为更多地区提供生活用水和电力,让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全国。这些举措给这个饱受基础设施困扰的国家提供了腾飞的潜力。
在印度,仍有30%的人口未能用上电。其最新测试的最快火车时速只有160公里,很多火车慢到可以随意跳上跳下,全国也只有200公里严格意义上的高速公路。这些看起来与20年前的中国何其相似。并且,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是中国的1/3,人口密度也因此是中国的3倍,平均年龄29岁,远低于中国的37岁。印度的资源禀赋使其在基建方面比中国更容易事半功倍:土地平坦,城市集中。印度目前的思路是,建设以高速铁路连接德里、孟买、金奈和加尔各答四大主要城市的“钻石四边形”高铁网。比较了印度和中国的发展状况,《华尔街日报》认为此刻的印度与2001年的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言下之意,一个类似中国重化工化的投资高潮就要到来。
此前,相对于中国,印度的失败主要源于经济政策的失败。印度有一个国有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因为没有及时完成土地制度的有效改造,制造业无法在印度生根。莫迪面临更直接的阻力则来自民主制度和腐败的官僚体系。印度政府一直通过大规模出售国有资产筹集资金,用于维持公共工程建设和经济增长所需,这就引来反对党和工会组织的反对。西方民主制、工会及非政府组织,给莫迪的改革造成的阻力,远比中国当年朱镕基总理推进的国企改革困难得多。但印度的机遇也正在此。莫迪出身于低种姓,治理古吉拉特邦的时候,GDP增长率长期保持10%以上。他对中国制造业的成功进行了有效的模仿与移植,给印度人以信心。
印度的机遇还在于,增长的窗口开启了。中国崛起后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对大宗商品的渴求停滞。全球原材料价格“风调雨顺”,资本虎视眈眈,也只有在印度这样大体量的经济体中能找到立足之处。 经济金融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