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客家菜的寻常味
作者:周翔薯酒
摄影 / 王旭华
薯酒与薯包鱼
薯酒并不只是酒,而是一道点心。我在赣州吃到薯酒,是在兴国县的神奕茶馆。在我的概念里,茶馆重点不在喝茶,而在打牌。不过当地茶馆却不然,实际是提供各种小吃的店。神奕茶馆位置很隐蔽,在当地却很有名气。平川北大道上一条破破烂烂的小道通进去,四周还有人们自建的未完工的小楼房,它就藏在那一排平房里。做薯酒最重要的原料是当地的毛薯,外形类似红薯,可两端有藕一样的根须,去皮之后,有白色的黏浆在表层,又类似山药。口感更好的毛薯,里面的芯是紫色的,更香甜软糯。毛薯去皮之后,将它在一种弧形的铁具上反复搓揉,“打浆”。铁具上有许多小孔,每个孔的边缘有细小的铁尖翘起,稍不注意很易伤手。当地人就叫它“刷子”,拿一只毛薯在“刷子”上来回摩擦,毛薯很快变成了浓浆,往里面加入大米磨成的粉。之后便是油炸:将锅里的油烧热,用调羹舀起一勺勺薯泥,放入油锅中,待它炸成了一团团后用锅铲压扁,变成小圆饼。倒掉多余的油,倒进米酒,再加枸杞、红枣和白糖,简直让我产生了做醪糟汤圆的错觉。这就成了一锅薯酒,那薯饼外层有油香,里面更软糯,米酒消去了油腻——既喝酒,又吃酒里的饼。
薯包鱼的做法与之类似,不过要在薯泥中加些盐。用是大头鱼,没有那么多骨头,只需要很小的鱼肉,裹上薯泥,加入姜、蒜,炸成黄澄澄的楔子形状,端上来最好要配烧得热热的米酒。
青菜芋仔羹
客家菜喜欢炸,炸鱼、炸泥鳅、炸芋头,几天下来我胃里已经开始难受,这时候来一碗青菜芋仔羹,再舒服不过。青菜用的是赣州地区的“大菜”,能长到半米高,菜心部分比较涩,所以一般用菜叶,切得很细很碎。那一小盆切得细细的菜末,让我想起了农村喂猪的猪草。觉得不雅吗?油腻腻的时候看到它,觉得所谓清新,就是如此。大菜一般在冬天有,其他时候做这道羹,就只能用小白菜代替了。芋头要选形状圆润好看的,才又粉又黏,长乎乎的吃起来会有点“水”,没有绵软的口感。把芋头洗净后连皮放进锅中蒸半个小时,用菜刀拍成泥状。
青菜芋仔羹
下锅时先用大豆油炒大菜末,放进切得极细的姜末,几乎看不出来。芋头是凉性的,加一点姜,正好可以平衡。然后加水,倒入芋泥,用锅铲让它散开,搅拌,让芋泥和菜末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放少许盐。等到锅里变得原来越黏稠,芋泥中开始冒出小小的水泡,这羹就差不多成了。黏黏糊糊一大碗,不怎么好看,可是吃到嘴里觉得异常舒适而安全,还有菜末的清香和细碎的脆感。单独喝羹固然不错,如果拌上一碗米饭,也很熨帖。这青菜芋仔羹做起来简单,赣州不少县、乡的餐馆都能吃到。我在市区和于都吃了两次,每次都及时拯救了我的胃。
棕梖炒腊肉
棕梖炒腊肉
这是于都最大的特色菜,因为除了于都人,很少有外县人吃得惯这棕梖。它是棕树上结的果子,味道清苦。每年七八月到年前可以摘来吃,年后棕梖的花从果子中开出来时果子就已经太老,苦得没法吃了。棕梖呈扁长形,有像莴苣一样的“菜头”,只是没有那么粗。淡黄色的外壳,剥掉后里面的果肉也是淡黄色,一粒粒极细小,像鱼卵。把果子掰碎,菜头部分则切成薄片,稍稍过下开水以减少苦味。油锅烧热,先倒入切成小片的腊肉,再倒棕梖进去炒香。丁建平做了这道菜让我尝,我吃得直皱眉头,如果说那根部切片的地方吃起来还有一丝脆爽,果肉部分一进嘴里,鱼卵一样的粒子就全部散开,苦味弥漫在口腔中,油、盐又不能附着,真是一味地苦。可于都的人大都吃惯,且不觉得苦。这菜有很好的清热功效,同桌的兴国师傅说,在兴国他们几乎不吃这个东西,不过到了夏天酷暑的时候,会用这棕梖加了牛奶熬汤,苦味消去不少,倒可以“连汤带料一起吃掉”。
酿豆腐
酿豆腐
豆腐简直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各地通吃。贩夫走卒可以拿它算作半个荤菜,文人墨客把变着花样吃豆腐当一桩雅事。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小城里人们为了吃一块小葱拌豆腐,大有毁家纾难的劲头;林海音客居到了台湾,还要依依不舍地编一本《中国豆腐》。豆腐吃法不同,讲究处也就不同。在西南地区吃豆花,一勺豆花一勺料,把那鲜辣得千回百转的调料做好了才是本事;冬天里吃朱自清念兹在兹的小洋锅白水煮豆腐,则要靠手磨豆腐的滋味;至于在赣州吃客家的酿豆腐,就要看那豆腐里藏着什么心思了。
其实要吃赣州最好的豆腐,应该去最南边的寻乌、龙南、全南等县,无奈这次时间太短,没能去欣赏那街上家家户户做豆腐的情景,再随随便便拣一家进去吃。市区内的虔庄酒楼评价还算不错,沿着南河路直走到滨江大道,在酒楼上找了正对章江水的位置坐下来,点一份酿豆腐,无须再单独要汤了。豆腐盛在煲中,汤色雪白,是用黄豆芽小火熬成的。略微炸过的豆腐块中间掏空,把猪肉、香菇、冬笋和葱花剁碎了拌成馅塞进去,放入汤中慢慢地熬出来,味道极鲜。豆腐实在,吃两块就半饱,可还是忍不住要再夹一块,咬开了浸在汤里,再就着汤中冒出的热气,吸溜那汤汁。俗话说人生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真该给卖豆腐的人浮一大白,鞠一大躬才是。
宁都肉丸
宁都肉丸
客家人喜欢做丸子,鱼丸、肉丸,统统选动物身上最好的那部分料,捣成肉糜,再捏丸。宁都县的肉丸又叫肉撮,名气最大。赣州市烹饪餐饮协会的副秘书长连建是宁都人,虽说他各种菜都能做,但最拿手的还是肉丸。没去成宁都县,我们在他开在市区的连心土菜馆里吃了这道肉丸。丸子大约半个鸡蛋大小,鲜嫩爽滑,汤要用猪棒骨熬几个小时,再撒点葱花。不过连建说,没有到宁都看现杀猪,做出的肉丸算不得最正宗。最好要半小时内刚杀的猪,趁肉还有热气和新鲜血液,取下猪后臀的精肉,马上就地加工。将瘦肉放在一具大石舀中,若干人拿着木槌,轮番地向瘦肉锤去,间或翻动着加入薯粉。肉与粉的比例大约是一斤肉四两粉,粉多了影响口感。等变成肉糜之后,村里的主妇手握着肉糜,让它从虎口处冒出,就成为圆圆的丸子。下到汤锅之中,一边煮一边吃,才更有乐趣。
瑞金牛肉汤
瑞金牛肉汤
在赣州吃的第一顿饭就是瑞金牛肉汤,在市里最有名的一条小吃街“钓鱼台”。那里像夜市一样汇集了赣州各地的小吃,曲曲折折地拐进去,一家一家小门脸上招牌都油腻腻的。看见写着瑞金牛肉汤的小店热气腾腾,我就进去点了一碗牛肉汤,还加了米粉。后来瑞金人袁航进告诉我,在瑞金县里吃到的牛肉汤才算正宗,那钓鱼台小街上的连A货都不能算,只能算淘宝款。在瑞金吃牛肉汤,大半要认准“烂厅下”这个招牌。烂厅下的老板姓刘,20年前在瑞金起家做牛肉汤时房子破破烂烂,于是被叫作“烂厅下”。如今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房子装修一新,分店开了好几家,赣州市区也有了加盟店。赣州市里好多家牛肉汤都打着烂厅下的招牌,不过正店只有一家,在滩儿上路。门面不大,进去后厅里摆了十来张小桌子,每张桌子上放着四小碗牛肉汤的佐料,葱花、香菜末、拌了辣椒蒜粒的酱油和洗好的生姜,顾客自己动手,喜欢哪样就加哪样。牛肉汤的出现其实跟杨梅鱼有些类似,最早是卖牛肉的屠户把卖剩后的边角料剁成小块,加了盐巴、料酒、薯粉拌匀腌制后,自己氽汤吃。因为薯粉的关系,汤有勾芡后的浓稠,牛肉爽滑,加了姜末,从前人们出门干活前就喝上热乎乎的一碗。我在钓鱼台小街上吃到的汤里加米粉的做法,都是后来的衍生品了,不加米粉的牛肉汤喝起来的确鲜味更好。在赣州的最后一天忽然大降温,大风中找到烂厅下,点了一份牛肉汤,不到5分钟就端了上来。一边喝一边想,如果打个比方,赣州的食物从来就不是王谢堂前的燕子,而是寻常百姓的家雀,朴素、简单,一抬头,它就在屋檐下了。 小吃肉丸美食豆腐赣州客家菜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