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探索“第三条道路”大事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拉美国家探索“第三条道路”大事记0( 1936年,拉萨罗·卡德纳斯(左二)为土地征用做考察 )

1934

7月:拉萨罗·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1938

3月:卡德纳斯解散了国民革命党,成立了新的官方党——墨西哥革命党,在党内按工人、农民、民众和军人四个职业社团,将党划分为四个职业部门——工人部、农民部、人民部和军人部。

1938

拉美国家探索“第三条道路”大事记1( 1946年,庇隆(前排右六持帽者)在总统大选中以56%的支持率当选阿根廷总统 )

7月:卡德纳斯政府宣布把属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政府在10年内还清它们在墨西哥的资产。

1943

拉美国家探索“第三条道路”大事记2( 1951年,哈科沃·阿本斯(左二)当选危地马拉总统 )

身为阿根廷“联合军官团”一员的胡安·庇隆上校参与了推翻拉蒙·卡斯蒂略总统的行动,成为临时总统阿图罗·罗森将军政府中的劳工部长,自此开始靠近城市工人运动。

1945

拉美国家探索“第三条道路”大事记3( 1961年12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夫人访问委内瑞拉 )

10月9日:庇隆因“过分靠近工人运动”而被军人内部反对,被迫辞职,并一度遭逮捕。随即工会组织了大规模示威活动,17日庇隆被释放。

1946

拉美国家探索“第三条道路”大事记4( 1992年2月,反政府武装士兵袭击总统府 )

2月:庇隆在总统大选中以56%的支持率当选阿根廷总统,开始实践被他称为“第三条道路”的拉美独立政治与经济发展路线,建立阿根廷贸易促进委员会,对主要农产品出口实施国家垄断,大幅提高劳工工资,重建中央银行,将英国铁路、美国电话公司等外资企业收归国有。

1947

7月:庇隆宣布阿根廷已经偿清全部外债,并发布《阿根廷经济独立宣言》。

1949

著名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提交《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号召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化”经济战略,以外汇管制、资源国有、发展本国制造业、削减制成品进口来摆脱拉丁美洲的经济依附性地位。

1955

9月: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与教会的公开分裂,军人感觉在“第三条道路”中被忽视,庇隆在遭遇军事政变后宣布流亡巴拉圭。

1951

哈科沃·阿本斯当选危地马拉总统,宣布一系列改革计划,包括土改、港口和公路国有化,18个月中150万英亩土地被分配给10万户农民。

1954

6月:由于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所属20万英亩闲置土地被征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驻危地马拉大使约翰·普里福伊支持危地马拉流亡军人卡斯蒂略·阿玛斯发动政变,阿本斯政府被推翻。

1961

8月17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宣布,向拉美提出一项总额1000亿美元,为期10年的税收、土地与经济改革纲领。此纲领被称为“争取进步同盟”,旨在以美国主导下的自由市场加外援支持模式,实现人均收入年度增长2.5%、促进贸易多样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消灭文盲、保障医疗等目标,从而使拉美摆脱向古巴式“激进社会主义改革”靠拢或发生左倾革命的可能性。

1970

11月:作为人民团结联盟(智利社会党与共产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萨尔瓦多·阿连德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宣称将以铜矿等资源和金融国有化,通过土地重新分配,提高社会大众福利的激进改革挽救智利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

1973

9月11日:智利陆军总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在其他军种和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萨尔瓦多·阿连德以身殉职。

1973

10月:73岁高龄的庇隆重新担任总统,被认为是“除了赤裸裸的武装内战以外解决阿根廷国内问题的最后机会”,但次年7月,他就在总统任期内去世。

1989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研讨会,旨在为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提供经济改革方案和对策。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提出了包括加强财政纪律、利率市场化、放松政府管制与外资限制等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其核心理念为“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

1992

2月23日:担任“安东尼奥·尼古拉斯·布里塞尼奥上校”伞兵旅旅长的乌戈·查韦斯发动推翻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的军事政变,未遂,被判30年监禁,后于1994年获释。

1998

12月:查韦斯以56.8%的得票率当选委内瑞拉第53任总统。

2002

11月:劳工党创始人、左翼政治家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席尔瓦当选巴西总统。 拉美国家第三条探索道路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