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时装周:小却温暖而美丽着
作者:何潇(文 / 何潇)
( 大卫·安德森秀场上设计师和模特集体亮相 )
到达市政厅的时候,雪又落下来了。2月的哥本哈根十分寒冷,却挡不住人们对时尚的热情。入夜时分,等待入场的人已在门外排起了队,有人在寒风里跺脚,有人裹紧身上的大衣,有人在远处进行“香烟社交”,有人涂上入场前的最后一抹口红……
每个时装周都有自己的主秀场,哥本哈根的主秀场是市政厅。这个建于1905年的古典建筑,是哥本哈根的标志。
“王储妃将在19点半到场。”安妮特(Annette Spanggaard)告诉我们。安妮特是House of Communication A/S的CEO,精力充沛,这场“Ecco Walk in Style”的时装周开幕秀,就是由她执行操办的。时间将近,王储妃玛丽(Crown Princess Mary)到达了现场,这名被誉为“欧洲时尚风向标”的王储妃,穿一身做工考究的白色西装,剪裁合体的长裤将其衬得十分窈窕。
“我们对这次时装周的期望很高。当然要看清现实,欧洲近来的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但很多丹麦企业做得还不错,我们所处的产业很特别——只要是时髦的,就是畅销的。”托本·尼尔森(Torben Nielsen)对我说。他是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的CEO,也是时装周的官方赞助商。他们第一次与哥本哈根时装周合作,是在2006年。
这次哥本哈根时装周,到场的媒体与买家超过5万家,展示品牌达到2400个,举办了44场时装秀。实际上,时装周的热量感染了整个城市。丹麦时尚界的传奇人物、年过八旬的Didder R?nlund女士评价说:“哥本哈根的大部分街道都在这场时尚盛宴中荡漾。”
( 哥本哈根皮草秀 )
在距离市政厅一街之隔的丹麦设计中心,在时装周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时尚展。展览由丹麦著名时装杂志《Dansk》发起,展示过去10年间丹麦时尚的发展与变迁。“丹麦的设计产业变得世界闻名,是因为家具业,因为汉斯·威格纳(Hans Wegner)、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这样的大师。工业设计一样,丹麦的时尚设计也是以极简主义为根基的。”安妮特对我说。
“工业设计带动时尚设计。”丹麦时尚产业的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这也是北欧设计闻名世界的年代。在三年一度的米兰展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连续赢得奖项,丹麦著名设计师汉斯·威格纳、安恩·雅各布森、汉宁·古柏(Henning Koppel)等人,也在此时推出了其设计史上的经典作品。工业设计的出色表现无形中刺激了时尚设计的发展。
( 哥本哈根皮草秀 )
“在设计方式上,丹麦与其他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十分相似。从全球范围看,瑞典的表现要更好一些,其成功例子便是H&M。但在丹麦,也有著名的大时装集团。”安妮特说。上世纪70年代,丹麦时尚产业感受到激烈的海外竞争,结果是导致了大集团的诞生,其中最佳的例子便是IC Companys(代表品牌有Malene Birger)与Bestseller(代表品牌如Jack & Jones、Only)。如今,这两个企业已是丹麦服装产业里最重要的两个集团。
另一方面,先锋独立设计师也在涌现,这其中的著名人物有Malene Birger、Bruuns Bazaar、Mads N?rgaard、Ivan Grundal、Rützou和Munthe plus Simonsen。在他们的后来者中,Henrik Vibskov、Stine Goya、Peter Jensen等人是个中翘楚。若是留心,会在哥本哈根各处发现这些设计师的影子:在哥本哈根机场,可以看到Malene Birger的专卖店;走进邮局,也许会发现一个印着Munthe plus Simonsen设计的特别明信片;在哥本哈根大学附近散步,一转角,可能就走进了Henrik Vibskov的店。
( 哥本哈根皮草秀 )
“大多数的丹麦独立设计师态度非常自我,这样的个性限制了他们的受众。”杰斯佩·马蒂森(Jesper Mathiesen)是哥本哈根工作室的主管,在加入哥本哈根皮草公司之前,曾在IC Companys工作。他说:“丹麦国土面积小,人口有限。在消费习惯上,丹麦人更舍得在家居上花钱,因为冬天漫长,人们待在室内的时间很长,而在服装上就不是如此了。这些都限制了服装的市场规模,也限制了设计师的收入。”
“留意一下丹麦的时尚产业,你会发现这中间有两个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知名。还有许多小品牌,他们做得也很好,但因为资金问题,海外推广很困难。我们办‘灵感中心’,就是希望这些独立设计师,能先与国内的企业合作,根基稳固了,才能走到国际上去。”哥本哈根皮草公司CEO托本·尼尔森告诉我。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
( 时装周后台,造型师为模特化妆 )
他们的秀被安排在时装周第一天的下午,颇引人注意。走秀的服装由7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时装设计师设计,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学生设计师,来自清华大学——这也是第一次有中国设计师登上哥本哈根的时装舞台。他们所选取的开场模特,也是一个中国姑娘。这名19岁的姑娘还是一名学生,是他们通过轮番比赛与筛选,千挑万选出来的“幸福代言人”。
“为什么要选择别国的设计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这样的交流非常重要。”托本·尼尔森对我说,“人们总是在讨论说,何谓‘丹麦设计’、何谓‘中国设计’——其实国别并非这样泾渭分明。蒂沃丽公园就是一个例子,它是在100多年前建的,那时,中国风在整个欧洲时兴——所有来自中国的东西,都是时髦的,丹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你会发现,蒂沃丽公园里有许多建筑看来很像中国的茶馆,但过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觉得它非常丹麦。另一个例子是丹麦的家居设计师,他们被看成是丹麦风格的代表,但实际上,他们中许多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汉斯·威格纳所设计的椅子,灵感来源正是中国明代家具。”
我们离开了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的秀场,等待去下一场秀,这是设计师大卫·安德森(David Andersen)的秀,他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设计师之一。这名在英国学习服装设计的丹麦青年,在2007年推出了他的第一场秀,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在短短几年间,他的知名度一路攀升,知名的重要原因,是为丹麦王储妃玛丽制作的高级时装。
大卫·安德森将他的秀安排在了音乐厅——它给人的感觉是,你等待的不是一场时装秀,而是一场音乐会或者一次话剧演出。
“我很喜欢这里的建筑风格,这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大卫·安德森向我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场地,“音乐给我很多灵感,我也有很多朋友是音乐家。这也是我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之一。”
他的秀在规定的时刻开始——“这次的灵感来自日本。”大卫·安德森说。模特走上台来,那些熟悉的元素再度呈现在人们面前:剪裁干净的线条、精心雕饰的细节、大面积的黑色——这其中并非没有变化,但若非有一双极尖利的眼睛,在台下遥望的人,很难发现隐藏在面料中的起承转合。出自北欧设计师之手的服装,总是不多说一句话,这是“北欧式的性感”。
“我喜欢哥本哈根。”大卫·安德森对我说,“它虽然不大,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种围绕在四围的快乐。我也去巴黎和米兰,是的,它们比哥本哈根时装周规模更大,遇到的人也更多,但这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很喜欢哥本哈根的‘小’所带来的氛围。我爱这里,作为一个丹麦设计师,‘丹麦’的意思就是温暖与美丽。” 时装周美丽时装搭配温暖哥本哈根时装市政厅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