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葡萄酒年份报告
作者:王星( 法国墨尔索酒庄(Chateau de Meursault)在葡萄收获时邀请VIP客人到葡萄园采摘 )
智利
没人能否认:2010年是一个充满了太多跌宕起伏的年份。而葡萄酒与新闻事件最戏剧性的关联可以从葡萄酒大国之一智利身上看到。智利的地震与矿难占据了年初与年末的新闻头版,智利的葡萄酒也就成了这些悲欢离合的见证。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3月3日,智利葡萄酒协会(Wines of Chile)宣布,智利葡萄酒产区Libertador Bernardo O'Higgins和Maule遭到地震严重影响,造成1.25亿升葡萄酒、2.5亿美元的损失。2010年10月13日,智利成功结束了历时69天、近乎举世瞩目的矿工大救援。10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根据英国Waitrose超市的统计,由于英国人大举庆祝智利成功解救33名被困井下的矿工,超市里智利葡萄酒的销量在一夜间上涨了25%。不仅如此,在此前的三周里,智利葡萄酒在英国的销量持续上升——“虽然很难确定这种销售空前火爆的状况是否就是解救矿工带来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智利在英国做了许多的葡萄酒推广工作。”
智利向来是国外市场远大于国内市场的葡萄酒出口大国,2009年智利的葡萄酒出口就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2.5%。大地震发生后,智利葡萄酒协会曾表示:“这次地震对智利葡萄酒产业而言并非巨大灾难、2.5亿美元的损失相对智利整个葡萄酒行业的产值规模较小。”预言智利酿酒工业将很快恢复正常货运并快速反弹。
2010年12月,来自智利葡萄酒协会的数字显示:2010年1月到10月间,智利百大酒厂中有83家瓶装葡萄酒销售额增长。其中68家销售额涨幅超过10%,出口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7%。30家规模最大的酒厂中,以Casa Lapostolle表现最好,前10个月销售总额达1090万美元,涨幅高达52.9%。其次为Vina Carta Vieja酒厂,销售额增长了39.9%,Montgras位居第三,销售涨幅为38.8%。2011年1月8日,智利葡萄酒协会公布年终官方统计数据,宣布智利在2010年共售出1.85亿加仑葡萄酒,总计收益达15亿美元。矿难事件于智利葡萄酒的余响也可以从智利官方宣布的出口报告中看出:尽管智利葡萄酒对美国的出口量有所增长,但在2010年成为智利葡萄酒最大进口国的是英国。
( 智利Portezuelo小镇一年一度葡萄采摘节。莫琳娜酒厂的工人们在木桶里把葡萄踩碎,居民们在一旁跳舞助兴 )
2010年12月,《葡萄酒爱好者》(Wine Enthusiast)杂志的主编兼出版人斯壮姆(Adam Strum)撰文对2010年的世界葡萄酒市场进行回顾,其中将智利的葡萄酒出口渐长列为这一年的十大事件之一。智利葡萄酒业的目标当然不会止步于15亿美元。早在2010年11月6日,智利葡萄酒协会就公布最新全球市场战略,宣布到2020年将把智利打造成为“新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端葡萄酒生产大国。为达到这一目标,未来10年间智利葡萄酒总销售额将增长一倍,达到30亿美元。
智利未来的葡萄酒战略推广计划会加大对高端酒的推广力度。根据智利葡萄酒协会公布的2020战略,智利葡萄酒的FOB均价将由27美元/箱提高至37美元/箱。战略公布不到一周,2010年11月11日,智利《三点钟报》已有消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智利比索对美元升值导致葡萄酒在智利市场价格走高。智利国家统计署的数据显示,年内红葡萄酒平均价格已上涨16%,白葡萄酒上涨18.7%。占智利全国葡萄酒产量30.7%的 Concha Y Toro酒庄国内价格上涨14.5%,占智利葡萄酒产量29.4%的Santa Rita涨价8.5%,占智利葡萄酒产量24.3%的San Pedro Tarapacá酒价上涨17.3%。《三点钟报》转载专家意见,认为“原材料(主要是葡萄)的价格上涨、地震的影响以及比索对美元升值是导致智利国内葡萄酒涨价的主要原因”。另外,不仅智利本国销售的葡萄酒价格上涨,智利出口的葡萄酒价格也将上扬,预计智利出口葡萄酒价格升幅在10%左右。
( 阿根廷马贝克葡萄园收获季 )
智利Errazuriz酒庄的总裁查德威克告诉我们:“2020年的战略目标不是一个梦想,而是基于9%的平均年增幅基础上的明确战略计划。智利无疑比其他新世界生产国更具优势,它不仅拥有新世界葡萄酒的果香和易饮,而且具备旧世界葡萄酒的优雅和复杂。智利葡萄种植面积仅有12万公顷,与法国波尔多相当,因此,智利葡萄酒业唯有走高端路线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阿根廷
( 美国加州纳帕谷葡萄园景色 )
在斯壮姆的年终回顾报告中,与智利同时被“表扬”的还有阿根廷:“这两国2010年都开始着重于本国葡萄酒的出口,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出口量增长也加强了它们在世界葡萄酒市场上的地位,而阿根廷出产的马贝克(Malbec)也成为年度畅销葡萄酒之一。”来自美国其他葡萄酒专家的说法也验证了斯壮姆的看法:“2010年阿根廷生产的马贝克葡萄酒对美国的出口量激增。它们之所以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不仅因为价格低廉,还因其口感和风格与美国加州生产的葡萄酒类似。”
事实上,阿根廷一直是南美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2009年,阿根廷销售葡萄酒1.31亿升,销售额达到26亿美元。2010年12月,阿根廷葡萄酒推广机构Pro Mendoza统计了阿根廷2010年1~11月十大出口葡萄酒品牌。位居榜首的是álamos酒庄的Catena Zapata's品牌。前11个月该品牌葡萄酒出口额达2325万美元,出口额增长52.5%。位居第二位的是álamos酒园的另一个品牌Catena,总出口额为1532万美元。Fuzión酒厂的Familia Zuccardi品牌位居第三。名列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Trapiche酒厂的Trapiche Roble和Trapiche品牌。在阿根廷十大出口品牌中,每箱出口均价较高的品牌分别是Catena(66美元)、Trapiche Roble(40.5美元)、álamos(31.9美元)、Norton(31.5美元)。
( 法国博讷一家酒庄庄主展示1947年的葡萄酒 )
与这些太细碎的数据相比,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该统计公布前的两则与阿根廷葡萄酒业相关的新闻。首先,2010年11月初《Andes Wines》登载消息:“上周阿根廷主要葡萄酒产区的生产者愁坏了,因为他们经历了极端的天气——佐达风(自安第斯山脉吹越阿根廷草原的干热多尘北风)和晚霜。根据当地出口商经验,遭受这样的天气后,阿根廷葡萄的产量将会减少25%~30%。”随后不久,11月24日,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签署法令,宣布葡萄酒为阿根廷“国饮”,要求阿根廷农业部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推广葡萄酒的力度。
早在官方宣布之前,葡萄酒在阿根廷的消耗量足以撑得起“国饮”的地位了。与“墙外比墙内热闹”的智利相反,在“第N大出口国”的头衔之外,阿根廷其实还有一个“第六大葡萄酒消费国”的头衔。美国、加拿大、巴西和英国目前是阿根廷葡萄酒四大出口目的国。
( 法国上梅多克一家酒窖内储存的19世纪葡萄酒 )
很多会算账的美国买家说:阿根廷葡萄酒受欢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廉”。Catena Zapata酒庄的酿酒师维吉尔(Alejandro Vigil)告诉我们:“2010年能取得如此高的增长确实让我们感到吃惊,明年的情况仍会不错。但从利润方面看,每箱均价在20美元以下的产品销售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酒厂将适当调整成本,集中生产马贝克。就15~25美元/箱价位的葡萄酒而言,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取代美国。在巴西方面,2011年我们将与智利葡萄酒展开激烈的竞争,我们的产品、尤其是高档葡萄酒对巴西出口有望大幅上升。”
美国与加拿大
( 意大利花思蝶庄园有700年酿酒历史,副总裁Lamberto Frescobaldi侯爵在花思蝶家族发源地力宝山路城堡品尝红酒 )
斯壮姆对美国市场的年终总结第一条便是“价格新标准”:“由于经济不景气,葡萄酒市场充斥着不稳定因素,因此人们对于昂贵葡萄酒的消费持观望态度。在美国葡萄酒市场,定价为12~15美元的葡萄酒曾经销量最好,而到了2010年,9~12美元的葡萄酒才是消费者的首选。售价20美元以上的葡萄酒基本无人问津。50~100美元的定价更是被嘲讽为‘死亡区域’。业内人士担心,长时间习惯于购买廉价葡萄酒,人们的消费习惯有可能会发生改变。酿酒商们在不断重新规划市场战略,他们越来越强调利用网络广开销路,重视葡萄酒俱乐部的作用,关注新的销售手法。”
尽管如此,2010年底来自纳帕谷的收获报告一如既往地阳光灿烂。根据《品醇客》转载美国加州纳帕谷酒商报告:“2010年该产区葡萄产量很低,但红白葡萄质量极佳,浆果色泽良好,糖分令人满意,酒精含量适中。这意味着2010年可以酿出平衡、优雅的葡萄酒。”Shafer酒庄称:“2010年又是一个明星年,浆果皮厚,单宁含量更高,色泽优于往年。一些梅洛葡萄甚至带有解百纳的味道。”Far Niente酒庄的酿酒师也认为2010年的白葡萄总体较为乐观:“2010年是30年来最好的霞多丽年份,浆果清脆,果汁口感平衡。”
( 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葡萄园 )
如此欢欣鼓舞的报告或许可以抵消2010年末早些时候一些新闻的负面影响。2010年8月初,《品醇客》上曾有报道称,2010年美国加州索诺玛县葡萄收获将至少比预期推迟两周,种植农们担心10月份的降雨天气会使当地主打的黑皮诺(Pinot Noir)葡萄感染霉菌,从而导致大幅减产。斯壮姆在年底也提到:“加州已连续6年迎来寒冬,而2010年有望成为最冷的一年。美国天气在2010年很不省心,沿海寒冷而内陆炎热。因此,内陆农业用水纷争四起,困扰着葡萄种植者。这样一来,葡萄种植成本提高,由此带来的必然后果是酿酒预算的提高和葡萄酒价格的上升。”
相形之下,来自加拿大的收获报告倒更接近于电报体。《品醇客》2010年8月26日报道:8月25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地区开始了酿酒葡萄采收,这是当地20多年来葡萄收获期最早的一个年份。当地 Inniskillin葡萄酒厂高级酿酒师说:“提早收获对波尔多红葡萄品种以及黑皮诺非常有利。如果天气如我们预测的那样温暖、干燥,2010年就能酿出尼亚加拉有史以来最棒的葡萄酒。”安省在经历了相对温暖的冬季后,4月份葡萄早早发芽,成熟期提前。5月的薄雾天气使得葡萄坐果率减少,之后迎来了炎热的夏季,降雨量适度。由此预计2010年安省葡萄产量将稍低于以往,但浆果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居首位。2010年卑诗省(British Columbia)葡萄收获期要比安省晚两周。由于当地冬季时间长于以往,葡萄发芽较晚,之后迎来凉爽、潮湿的春夏季节,推迟了浆果成熟期。另据加拿大Vincor国际有限公司报告,到8月份第2周奥肯那根产区的葡萄还未转色。由于2008~2009年冬季较以往严寒,因此2010年的白葡萄理应质量极佳。
( 法国薄若莱新酒品尝庆祝活动期间,Le Nemrod餐馆老板Richard Bonal为手风琴师倒上红酒 )
阿尔萨斯到普罗旺斯
年初席卷法国南北的那场反常的大雪早已预示,对于法国葡萄酒而言,2010年会是个值得玩味的年份。法国葡萄酒推崇年份概念,确实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依照地形变化,法国气候可以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南部的地中海型气候区,以普罗旺斯产区(Provence)为代表;第二种是靠近大西洋的温带海洋型气候区,以波尔多产区(Bordeaux)为代表;第三种是内陆的大陆型气候区,包括勃艮第(Bourgogne)在内的多数法国葡萄酒产区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如此多样的气候类型不仅注定了法国葡萄酒每年都难免有所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很难确保所有的产区在同一年份都有相同的表现。
气温、阳光、湿度与雨量,这是影响“年份”好坏的几大因素。葡萄要经过低于零摄氏度的冬眠时期春天才会发芽,倘若当年冬天未低于此温度,葡萄无法很好地发芽;然而,春季的气温过低却会导致葡萄生长缓慢。气温更影响到葡萄的成熟度和酸度,温度足够高才能保证葡萄成长时甜味变多,但倘若当年的温度太高,反而会造成葡萄停止生长,甚至会将未成熟的葡萄烤干而无法再酿酒。阳光会影响葡萄皮的颜色、单宁和厚度,如果阳光不够充足,外皮就无法产生足够的红色素,这对于波尔多等以色泽自豪的产区来说将是致命的。湿度过高葡萄容易长霉菌,但对于唯恐贵腐菌不来的那些产区来说则是另外一回事。相比听起来就令人生畏的“霜冻”和“冰雹”,“雨水”与葡萄的关系更为复杂。雨量的优劣要看葡萄生长到哪一时期而定。发芽后葡萄需要大量的水分以利于叶子成长,开花时下太多雨却会导致花朵掉得太多不利于结果,还有说法认为采收季时雨水不能太多,否则酿出的酒味道会变淡。
了解了这些因素,大体上也就能猜出法国的葡萄在2010这个著名的气候反常年经历了哪些历险。尽管年底不少法国的酒评家宣布:“2010年法国几乎各个产区的葡萄酒都质量上乘,一些产地的葡萄酒甚至是绝好的。”但看多了酒评也就知道,假使出现“汁液紧实”、“量少而质佳”这样的字句,那也就意味着这年不少酒农日子过得不容易。2010年10月29日法国《费加罗》(Le Figaro)葡萄酒专刊发布的收获报告倒是说得比较坦白:“对于所有爱吃菌类的朋友来说,2010年可以大大地满足他们的胃口。就像一句著名谚语说的那样:‘采菇人笑,酒农哭。’在法国北部所有的葡萄产区里,蘑菇的产量打破了纪录。什么原因?这都是因为2010年8月与9月的雨水造成的。这连绵不断的降雨对于菌类的生长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葡萄田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费加罗》的报告对各产区进行了具体分析。阿尔萨斯(Alsace)是不那么反对高湿度的,但如何确保葡萄烂出恰到好处的隔世贵族味儿、而不至于真变成生了冻疮的穷小子,这是场与葡萄孢子进行的艰苦拉练。9月初较强的降雨也给香槟的黑皮诺造成了伤害,但酩悦香槟(Mo?t & Chandon)的酒窖总管古埃(Beno?t Gouez)告诉我们:“幸运的是,我们2010年的霞多丽非常好。”同样主打黑皮诺和霞多丽的勃艮第恰好情况相反,尽管受到霜冻影响,很多地区葡萄的花季被打乱,冰雹雨更使产量减少了将近30%。《费加罗》的报告称:“9月24日之后连续5天的降雨打掉了不少葡萄,不少酒农不得不等到10月4日才开始采摘葡萄,以致成为勃艮第地区近30年来开始日期最晚的一次收获。尽管遇到了诸多变迁,但是我们仍然相信勃艮第可以产出优秀的葡萄酒。”
在《费加罗》的报告看来,卢瓦尔河谷(Vallee de la Loire)是2010年法国北部最不幸的产区:“葡萄在成熟度上表现不佳,而且纵观产区上下,葡萄的酸度均呈现过高的态势。”相比之下,9月的降雨给法国南部带来的影响倒不是那么明显。以罗讷河谷(Rh?ne Vallée)为例:“虽然在9月也有降雨,比如在瓦克哈(Vacqueyras),9月7日与8日两天的降水达到了87毫米,比之前4个月的降水总量还要多。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有风。”罗讷河谷2010年的白葡萄酒甚至被寄予极高的期望,因为“这种气候条件对于白葡萄酒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至于朗格多克与鲁西荣(Languedoc-Roussillon),“2010年的歌海娜(Grenache)和西拉(Syrah)产量都非常少。尽管如此,受地中海暖风和阳光的影响,2010年份的该产区葡萄酒从质量上来说还是属于上乘的”。
从来自各个产区地方上的报告则可以看到更多细节。2010年薄若莱(Beaujolais)的收获开始于9月13日,一直持续到10月6日。相比2009、2007和2003年,2010年薄若莱葡萄的收获起始日晚了很多,但还算是过去50年的平均值范围内。关于2010年的葡萄,来自薄若莱酒农的典型高调介绍是:“经历温暖干燥的早春,5月起凉爽的天气使葡萄生长速度较有余裕而缓慢,直到6月15日才探出翠绿的嫩芽。顶着勃艮第7月盛夏的艳阳高照,葡萄像要追平之前落后的进度一般元气十足地生长,加上8月天降甘霖的一场大雨,葡萄树吸收充分的阳光、养分,再加上雨水的滋润,现正摇曳于晴朗蓝天下,一片欣欣向荣。”著名酿酒师鲁帕特里(Jean Lupatelli)则在收成报告中指出:“2010年的薄若莱将承接2009年这一史上超级经典年份,葡萄产量偏少但完熟健康。”与2009年相比,2010年普罗旺斯的葡萄采摘季推迟了10~15天,这是当地2010年春夏偏冷、葡萄生长延缓的结果。但对于占该产区产量90%的桃红葡萄酒来说,气温偏低与晚收倒容易给人更多的期待。
2010年8月,《品醇客》杂志上刊登文章,介绍法国各葡萄酒产区对2010年葡萄收获的预估。当时阿尔萨斯葡萄酒行业联合会(CIVA)的一位酿酒师曾表示:尽管阿尔萨斯产区在葡萄开花季节曾遭遇恶劣天气,而且近期的雨天可能导致霉菌滋生,但“2010年将是一个经典丰收年,最终会在9月中旬采摘”。勃艮第的一位酿酒师也表示:2010年勃艮第产区的葡萄在花期受冷空气和雨水的影响,致使生长期至少延迟两周,“就勃艮第产区大多数葡萄园来看,2010年葡萄采收期可能稍迟于往年”。
事实上,2010年香槟产区官方宣布正式进入葡萄收获季节是在9月13日。产区管理局的负责人解释说:“由于霜冻,2010年的收获期比去年提前了2~4天。”至于2010年的葡萄品质如何——“尽管2010年7月份的气候比较炎热致使葡萄过快成熟,但是总体上说,2010年的葡萄质量仍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全世界只有法国的香槟区可以酿造香槟。”勃艮第很多酒庄2010年的葡萄收获事实上也早于往年,约瑟夫·杜茵(Joseph Drouhin)酒庄开始于9月20日,杜茵告诉我们:“我们最初以为会在9月23日采收葡萄,但过去5天天气非常好,促使浆果迅速成熟。”阿尔伯特·毕肖(Albert Bichot)酒庄的收获甚至更早,选在了9月的第2个星期。酿酒主管赛沃(Alain Serveau)告诉我们:“就葡萄开花和成熟的情况来看,2010年年份不是太好,收成日期也不容易确定。我想我们选对了收获日期,在白葡萄产区收获算是比较早的。博讷丘(C?te de Beaune)9月12日遭遇了雷雨,一些酒庄不得不推迟采收。我们的红葡萄收获相对较迟,收获期前的降雨对于红葡萄品种的平衡是有利的。夜丘(C?te de Nuits)的红葡萄质量很好,但产量很低。与平常年份相比,2010年勃艮第产区的葡萄平均收成下降了10%,夜丘则下降了35%左右。举例说,我们酒庄一般年份能酿750桶酒,2010年仅能酿400桶。”
晚一天收获或许能多换来一天的阳光与成熟度,但等来的也可能是大雨、冰雹以及霉菌。相比起风调雨顺的2009年,2010年是够让法国酒农们操心的。也幸好有2009:卢瓦尔河谷的2010年被雨水和低温折腾得无比辛酸,能勉强聊以慰藉的是2010年底推出的2009年品丽珠红葡萄酒获得了颇多好评。《Drinks Business》的国际葡萄酒顾问哈洛普(Sam Harrop)甚至赞誉:“欧洲所有2009年份的红葡萄酒的品质都非常令人满意,但其中卢瓦尔河谷的品丽珠却是我目前品尝到的最好的。”
波尔多
谈到葡萄酒时,波尔多总是能享受些特别关注的待遇。
在2010这个凄风惨雨的年份,波尔多却似乎一如既往地独得天佑。8月与9月横扫法国北部的降雨天气同样影响到了法国南部,却唯独绕过了波尔多。奥松酒堡(Chateau Ausone)的主人沃蒂耶(Alain Vauthier)在接受《费加罗》采访时兴奋地表示:“不仅没有一滴雨,而且也没有酷热的天气,2010年的气候对于波尔多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就像是又回到了1989和1990年!”波尔多大学酒类学家兼顾问维瓦斯(Nicola Vivas)接受《哈泼斯》(Harpers)杂志采访时也指出:因为2009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使得2010年的压力很大,但是波尔多许多葡萄酒专家对此却是信心十足,相信2010年会跟2009年一样出色,无论是在单宁、颜色和酒精含量上都会是恰到好处。“2008、2009和2010就像是1988、1989和1990那样,是一个完美的三部曲。”
2010年是波尔多继1998和2005年之后近年来第三个干旱少雨的年份。波尔多玛歌地区诺顿堡(Chateau Notton)的酿酒师勒顿(Henri Lurton)在2010年10月21日的收获报告中写道:“这一新年份酒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是:2009年秋天的雨水特别充足,下了25天的雨,降雨量达200多毫米,地下水非常充裕,这使得葡萄能够安度2010年的炎夏。2010年严寒的冬天过后,出芽较晚(4月初才出),随后的夏令节气使葡萄枝叶迅速生长。5月25日已经在较早熟的地块有开花,但是天气转凉,大面积开花的时间推延到了6月6日。 较早熟的梅洛(Merlot)葡萄因受此种气候的影响,导致了较多的未熟果,不过庆幸的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地块受影响。整个春季偏干,季末6月15日和16日大降暴雨。降雨量达到50毫米,但是土壤并未受益,都在土表流失了。7月初起天气既热又干,8月前两周比往年凉爽,尤其是晚上。因此,成熟过程从8月初变得缓慢。品丽珠(Cabernet Franc)初期成熟得慢。8月底和9月初天气炎热,但是晚上仍然凉爽,这又使得成熟加速。9月27日开始采摘梅洛葡萄,比2009年晚了5天。葡萄和以往相比果实偏小一点,不过糖分充足(可以达到14到15度的酒精度),酚类物质含量极佳,比正常的好年份酒的酸度高一些。”
2010年的大多数来自波尔多的收获报告都显示,9月14日和15日的两场雨加快了葡萄的成熟速度,正好弥补了之前由于夏季过于干燥所带来的晚熟趋势。9月25日起,梅多克(Medoc)地区开始阳光灿烂,充足的日照使得葡萄在最后的时间里展开了对成熟的冲刺,大多数酒庄都推迟到9月27日后开始采收工作。2010年波尔多的梅洛十分优秀,颜色及单宁浓缩度很高,比2005和2009年还要好,pH值低于2009年,酒石酸也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不过,2010年波尔多的葡萄经历的干旱天气也将导致成酒酒精度升高。圣艾米利永产区(St Emilion)的一位葡萄农在接受《品醇客》的采访时就说:“葡萄果实的皮很厚,需要时间去软化它,我担心的是酒精度会达到15.5度甚至更高。”虽然也有专家提醒2010年的葡萄酒不像2009年那样可以陈酿、比较适合在年轻的时候就品尝,这并不妨碍梅多克和圣艾米利永葡萄和葡萄酒协会的主席伯纳夫(Frédéric Bonnaffous)预言:“2010年份酒具有极大的潜力,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说起波尔多,少不得要谈钱,谁让这里孕育了“期酒”和“波尔多指数”。《费加罗》的收获报告赞叹,波尔多的2010年份酒“连续两个世纪、连续两个年份,传奇再现”。但随后也不忘敲上一棒子:“之所以拿1989至1990这段时期与今天对比是有参考价值的:在经历过1989年完美的过渡之后,全世界都对1990年这个伟大的年份不是太动容,事实证明,1990年葡萄酒的价格比1989年下降了30%。时至今日,同样的原因很可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2010年9月,波尔多指数的创始人布穆(Gary Boom)在接受《哈泼斯》的采访时则表示:“尽管一切迹象都表明2010年是个好年份,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些冲昏头脑。因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布穆的谨慎或许与波尔多2009年份酒价格在2010年后半年的表现不无关系。2010年初,2009年波尔多的期酒品尝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被世界各大媒体热炒,其狂热程度比起2005年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曾使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波尔多酒商们颇出了口气。然而,根据Liv-Ex指数2010年9月的调查,波尔多2009年份酒的首发版价格并不像预计中升得那么快。拉图和玛歌目前的2009年份酒的价格只比6月份发布的价格上涨6%,每箱分别为11150英镑和8500英镑。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的价格甚至还出现了下降:木桐于2010年8月份发布2009年份酒的价格,当时为8000英镑/箱,随后曾一度跌至6500英镑/箱,到9月才略微回升到7000英镑/箱。总体说,热闹一时的波尔多2009年份酒首发版的价格都下降了2.1%。2010年12月Liv-Ex的研究报告则显示:2010年在亚洲市场涨幅颇大的倒是波尔多2007和2008年份酒,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都夏美隆(Duhart Milon),其2007年份葡萄酒价格涨幅达146% ;其次为龙船(Beychevelle),其2008年份葡萄酒价格上涨85% 。
提到波尔多,第二个避免不了的就是排座次的问题。这个座次也确实是波尔多2010年的重大要害事之一。2010年12月,在历经了4年的混乱争执局面后,掌管法国国家原产地命名的INAO终于批准了波尔多圣埃米利永产区内成为列级排名候选酒庄的新的程序规定。该项程序中的主要创新是:在收到报名后会选择一个第三方独立机构来对葡萄酒及酒庄实地考察,目的是从最大限度上确保列级排名符合法律程序,除了将会品尝10个年份的葡萄酒(1999到2008)外,酒庄的名气及其硬件设施也会成为考量因素。新分级体系将从2012年收获期正式生效。此前2006年的列级排名事实上已于2008年被法院宣判无效。中间真空期一套临时解决方案被启动,直到2011年份葡萄酒上市为止。简而言之,对于圣埃米利永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每隔10年就被重新审查一遍精英酒庄排名的产区内的各酒庄来说,2011年都将重新面临严峻的考验。
2010年波尔多对自我的另一挑战体现在另一则 新闻中。2010年7月,波尔多葡萄酒协会(CIVB)宣布:将波尔多葡萄酒总产量增加12%,同时将对所谓“基础波尔多酒”现有的1.1亿升产量进行削减。所谓“基础波尔多酒”实际为廉价的低端波尔多葡萄酒,它们在法国的零售价每瓶不足2欧元。
波尔多葡萄酒协会提出“The Reconquest”计划,计划将对波尔多地区葡萄酒合作社的核心产品进行深入审查,并将波尔多目前的葡萄酒产品划分为四种价格类别:艺术、探索、乐趣和劣质基础酒。根据“The Reconquest”计划的要求,处于“有趣”价格类别里葡萄酒的产量需增加11%、“探索”类需增加57%、“艺术”类则需增加43%。按照计划乐观预计:波尔多将通过将产量增加到和新世界产酒国的同一水平来实现收入增加,目标是在未来的5到8年内将波尔多葡萄酒目前35亿欧元的财政收入增加到45亿欧元,在减少基础波尔多酒产量的同时,计划将波尔多酒整体产量增加12%。
依照法国波尔多产区的“The Reconquest”计划,当前产量1.1亿升的“基础波尔多酒”中有1/3要改善酒质以便以更高价格出售,另1/3要转变为其他产品(例如粉红葡萄酒或者波尔多AOC红葡萄酒),剩下1/3将会被废黜,其结果是波尔多葡萄酒生产商的数量将减少26%,葡萄园的面积也将缩减7%。
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与西班牙
2010年11月,《Wine Spectator》公布2010年份欧洲酿酒葡萄收成报告,开篇概述是:2010年西欧地区春季气候普遍寒凉、湿润,造成葡萄减产,但雨季过后,西班牙迎来了凉爽的夏季,使浆果得以缓慢优雅地度过成熟期。同样,意大利东北部的浆果质量也非常好,但皮德蒙特高原产区葡萄酒质量稍逊往年,托斯卡纳产区葡萄园则遭遇霉菌孳生的困扰;此外,2010年奥地利一直阴雨不断。
奥地利酒农的2010年是够难过的。由于春季气候寒冷湿润,葡萄开花比往年迟了一个月,导致葡萄坐果期也随之推后。7月份气候转暖、天气干燥,但随后不久就进入雨季。阴雨连绵导致奥地利葡萄严重减产,更糟糕的是潮湿天气还意味着霉菌孳生、病害蔓延。奥地利葡萄种植协会的主席对《Wine Spectator》说:“2010年葡萄酒产量低于正常的消费总量,白葡萄酒产量更低,因为2009年葡萄同样歉收,因此并无库存。”奥地利商务部葡萄酒烈酒贸易委员会负责人则说:“2010年的葡萄价格普遍翻番,有的甚至是去年的3倍,价格上涨势必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关于奥地利这个倒霉年头的评述,《Wine Spectator》以这样一句在葡萄酒的世界中常用不衰的乐观展望结尾:“虽然2010年奥地利葡萄产量下降,但浆果质量值得期待,可以期望葡萄酒果香更纯正浓郁。”而德国部分则在开场就出现了类似的评价:“2010年份德国雷司令产量极低,但浆果成熟度高、酸度高。”据德国葡萄酒协会(DWI)2010年底发布报告,2010年德国葡萄酒产量是70万千升,只有2009年产量的3/4,降至历史新低点。协会主席说:“产量之所以特别低,是因为葡萄花期气候偏冷,导致坐果率太低。”2010年春季德国同样偏冷,葡萄花期有些浆果未能成形,有些出现落果,有些葡萄串太小,果粒也小于正常葡萄,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产量将大幅降低。8月德国气候潮湿,葡萄孢菌病害孳生。10月收获季节时德国的运气倒好过奥地利,气候变得凉爽干燥,虽然部分浆果有些脱水但凉爽的气候保证了葡萄的酸度。对于传统上就习惯以感染了贵腐霉的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德国酒庄来说,2010年倒未必如同表面上那么凄风惨雨。德国酿酒葡萄种植协会的主席就允诺:“就质量而言,2010年份葡萄酒还是不错的,高级葡萄酒级别中的头等葡萄酒占1/4,虽然葡萄酒糖分含量超过250度,但总体看酒体相比往年更轻盈。”
《Wine Spectator》给意大利的评价是:意大利东北部特伦蒂诺-上阿杰 (Trentino-Alto Adige)、威尼托(Veneto)和弗留利(Fruili-Venezia Giulia)产区收获情况较为乐观;弗留利和威尼托产区9月、10月气候较凉,时有阴天,因此浆果成熟缓慢,这些产区没有发生自然灾害,但雨水与温度低于平均值。几位酿酒师形容他们酿制的2010年份新酒普遍香气浓郁、高雅,但缺乏力度。上阿杰产区葡萄收获期气候非常好,浆果在保留了酸度的同时成熟度也很高。2010年前5个月,意大利葡萄酒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5%。2010年8月,意大利全国种植者协会还自豪地宣称,出口的积极增长将有力推动2010年意大利葡萄酒的生产,预计2010年产季意大利葡萄酒的产量将达到475万千升,增长5%,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国。可惜最终意大利各产区的产量都有所下降,2010年底OVI发布的最终数据显示:法国以447.5万千升的产量夺回了由意大利占据三年的“第一”位置,意大利以425.8万千升屈居第二,同比下降11%。
2010年葡萄牙北部同样气候炎热,杜罗河谷接连迎来第三个炎热的夏季。《Wine Spectator》的报告称:“由于冬季气候潮湿、雨水多于以往,葡萄树才得以应付夏季的炎热。事实上,7~8月份杜罗河产区没有下过一滴雨,导致葡萄成熟期放缓、收获延期。”《Wine Spectator》还转引杜罗产区最大的葡萄园辛明顿家族酒庄庄主的说法:“我们对2010年的葡萄质量非常满意,失望之处来自 Touriga Franca,这是葡萄牙的晚熟葡萄品种,虽然采摘较晚,但仍没有达到期望的糖度。Nacional 和Barroca这两个本土品种收获较早,酿出的酒质量不错。”
《Wine Spectator》的报告中西班牙的情形似乎颇为乐观:“2010年,西班牙和大部分西欧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寒冷的葡萄生长季节。作为欧洲最炎热、最干燥的国家,2010年寒冷的天气在西班牙更像是上帝的恩赐,它能让葡萄长得更好。北部地区酒庄认为2010年的葡萄酒味道更加醇美、成熟度更高。”尽管2010年的葡萄收获期部分产区其实赶上了霜降,而且暴雨天气也导致葡萄普遍产量下降,但很多产区的酒庄庄主仍对这一年的总体气候表示满意:“7~8月份气候温暖、干燥,9月开始降温,使得葡萄糖分和多酚含量非常稳定,酸度极佳,单宁成熟强劲。夏季温暖、干燥,早晚温差大,收获期气候条件稳定,第一次发酵就产生了完美的香味。”根据OVI的统计,在欧盟三大葡萄酒生产国中,2010年只有西班牙以351万千升的产量保持了增长势头。
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非
从去年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葡萄种植面积均出现下降。其实,2009年全球葡萄酒产量已经较2008年下降2.87%。而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球葡萄酒产量又下降 4%,减少107万千升,降至2600万千升。
产量下降是因为供过于求。2010年2月,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商之一福斯特就曾发表言论:“为应对葡萄酒供过于求的问题,澳大利亚1/4的葡萄树必须清除掉。”2010年初,福斯特的财务报告就显示,2010年前三个月收入3.56亿澳元,与2009年同期比较下降了14%。
南半球的葡萄收获季是在4月,与北半球有所不同。不过澳大利亚统计局仍在2010年底按照国际节拍,给出了2010年澳大利亚葡萄总产量的统计数字:2010年澳大利亚葡萄的总产量为153万吨,较之去年的168万吨下降8.9%。其中红葡萄的产量为84.5万吨,白葡萄的产量为68.8万吨,同比分别下降了4.8%和14%。西拉的产量为40.3万吨,霞多丽为29.8万吨,赤霞珠为21.4万吨,共占澳大利亚葡萄总产量的60%。西拉占据了红葡萄总产量的44%,霞多丽则占据了白葡萄总产量的43%。
按照澳大利亚葡萄种植者的乐观估计,葡萄产量下降会造成“奇货可居”的局面,进而带来葡萄收购价格的升高,但时至2010年12月底澳大利亚各酿酒商发布2011年收获葡萄的指示性价格时情况却并不如此乐观。墨累谷酿酒葡萄种植协会理事长麦肯济(Mark McKenzie)就抱怨奥兰多葡萄酒公司发布的葡萄指示价格甚至低于其生产成本:“2010年的阴雨天气导致葡萄生产成本上升,预计每吨葡萄的平均价格大约在30到50美元,这主要是杀菌剂和柴油的花费。”
2010年让墨累谷在内的很多澳大利亚葡萄酒产区大伤脑筋的是葡萄霜霉病。这种真菌性病毒其实困扰整个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已经很久,只是2010年澳大利亚内陆地区气候格外潮湿、降雨量也高于往年,很多高档葡萄酒产区都面临大规模葡萄霜霉病爆发的威胁。用于治理葡萄霜霉病的化学药剂Ridamil短缺使得情况更加严重。
澳大利亚的邻居新西兰2010年的日子也不大好过。2010年8月新西兰酿酒葡萄种植商协会发表的年报显示:在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这个销售年度,生产过剩和全球金融危机完全颠覆了新西兰葡萄酒行业欣欣向荣的局面,瓶装葡萄酒平均售价跌幅超过10%,回落至4年前的水平。新西兰葡萄酒厂与种植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外来产品的竞争、库存积压、汇率波动以及关税提高、成本上升等因素,都促使新西兰葡萄酒的利润大幅下跌。年报最后悲叹:2010年是新西兰葡萄酒产业20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
新西兰一些葡萄酒行业专家在2010年初就曾预测:长相思品种流行浪潮过后,很多新西兰中小葡萄酒厂会纷纷陷入破产境地。McGrath Nicol的一位破产管理专家表示:新西兰葡萄酒行业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很多酒厂因原酒生产过剩、价格跌幅太大,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很多葡萄园都是从2005~2007年发展起来的,当时葡萄价格一路攀升。然而现在长相思的收购价已经从两年前的2300美元/吨降至1300美元/吨。”最新发布的Deloitte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新西兰稍大型的酒厂尚可维持,利润在7%~17.5%,但小酒厂的税前亏损已近7%,酒厂负债股权比率由前一年的84%升至133%。截至2010年7月底之前的一年里,新西兰葡萄酒出口量确实增加了26%,达142万千升,其中瓶装葡萄酒的销量也增加了13%。然而,由于新元币值上升、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海外市场葡萄酒价格走低,新西兰葡萄酒平均出口价格下跌17%,每升仅7.33美元,利润极低。
隔海遥望的南非2010年毕竟有场世界杯。自2008年起,南非葡萄酒协会(WOSA)就雄心勃勃做好各种借世界杯宣传南非葡萄酒的准备。当时还特别推出“方迪”(Fundi)系列葡萄酒。“Fundi”是南非恩古尼语中“专家”之意,“方迪”系列葡萄酒由开普酿酒同业公会推选,由Hartenberg、Anwilka、Stellekaya、Company of Wine People以及Waterkloof联合酿制。其他公司也各自与国际足联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南非各酒庄的努力似乎在世界杯期间收到了一些回报,至少西开普省的De Wetshof酒庄的庄主维特(Danie de Wet)在2010年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该酒庄仅在6月份葡萄酒的销量就增长了40%,他相信南非的葡萄酒可以趁世界杯的东风提升形象地位。
维特所说的提升“形象地位”主要是指改变南非葡萄酒的“廉价”印象。英国是南非葡萄酒的最大进口国,但目前一瓶南非葡萄酒在英国的平均售价仍只有3.99英镑。2010年2月,南非葡萄酒协会主席博世(Su Birch)曾满怀信心地宣布:如果兰特汇率保持平稳,南非的包装葡萄酒出口量有望增长10%。但2010年过去,2011年1月南非葡萄酒协会公布的最终统计数字却是:2010年南非包装葡萄酒对英国市场出口量比2009年下降了29%。协会将下降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英国一些大超市开始销售自有品牌葡萄酒:“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大型超市从南非购买散装酒,运至英国装瓶,冠以自有品牌出售以减少成本。”
更具体的数据是:南非品诺塔吉与霞多丽的出口大幅下降,与2010年几乎遍布全球的减产风潮同步,2010年南非的葡萄酒产量也下跌了5%。尽管2010年9月曾传来南非全国最大的Nederburg葡萄酒拍卖会上葡萄酒生产商获利增加40%的消息,但2010年底更多的南非葡萄酒产业专家还是发出了忧心忡忡的警告:“南非葡萄酒面临的压力正在日渐上升。近年来南非葡萄酒生产倾向于白葡萄品种并受益于此。但从目前看,南非新增葡萄种植面积十分有限,而且多数为白葡萄品种,这对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过去5年中,南非葡萄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于红葡萄酒的供应过剩,南非新增的种植面积中82%为白葡萄品种。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生产商顺应市场的变化。目前,南非葡萄酒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其国内市场仍处于1993年的水平。”
救星中国?
该是说点让人兴奋些的消息的时候了。
就2010年的法国香槟产区来看,在普遍的减产浪潮下,香槟协会(CIVC)为2010年的香槟产区葡萄收获设定的限量颇有些耐人寻味:2010年的设定量为1.05万公斤/公顷,比2009年略有提高。CIVC的发言人说:“由于2010年每公顷的产量要控制在1.05万公斤,因此我们的采摘量预计要到达1.4万公斤/公顷,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从中挑选出质量好的葡萄。”
在过去的几个“经济危机”为主打话题的年头里,香槟销量下降是意料中的事。2009年,香槟行业遭遇重挫,全球销售额下跌42%。不过事情在2010年有所好转,2010年前7个月,法国葡萄酒烈酒出口总额上升,其中香槟销售增长达36%。但事实上香槟对欧盟国家出口涨幅不大,增长最明显的是美国、亚洲地区。兰斯管理学校香槟管理系主任斯蒂芬·查特斯预言:在亚洲市场消费增长的推动下,2011~2012年全球香槟销售有望出现大幅度反弹。2010年12月,法国Taittinger香槟庄主甚至预测:15年后中国市场的香槟消费量将超过美国。“受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推动,2010年全球香槟销量将上升15%~20%。2009年中国香槟市场同比增长了40%。中国无疑将成为另外一个美国市场。”
仅仅3年时间,中国市场的“救星”形象已经在法国葡萄酒产业心目中根深蒂固。2010年3月《品醇客》就有报道称: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波尔多葡萄酒的全球最大进口国;虽然美国进口总额仍比中国高,但进口量已跌落至第五。2009年,波尔多葡萄酒主要依赖的出口大户美国、英国和比利时的需求分别下跌44%、33%和16%。在这种情况下,波尔多酒业协会(CIVB)的主席就表示:“中国是波尔多除欧盟以外最大的客户。中国的购买力上升恰如雪中送炭。五六年前,CIVB只有约1/4的高级期酒运往大中华地区,2010年这一比例已提升到50%以上。2009年,中国进口额提升40%,达7400万欧元,进口数量则增长了97%。”
2010年春季的2009年份波尔多葡萄酒品酒会上,中国的葡萄酒买家人数创下历史纪录,波尔多葡萄酒与烈酒经济机构主席表示:“我们看到许多中国人首次购买期酒,他们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Chateau La Marzelle酒庄的经理则认为:“中国市场和中国日益上升的中产阶级将是波尔多葡萄酒的潜在动力。我有一群中国访客,他们说会最多买100万欧元的期酒。”2010年12月公布的波尔多指数显示,2010年12个月以来,上等葡萄酒每月交易额涨幅已飙升超过200%,涨幅速度超过石油和黄金,促成这一增长的相当大的动力来自中国。
2010年5月25日至27日在香港召开的Vinexpo成为中国市场神话的另一见证里程碑。Vinexpo的首席执行官贝纳特(Robert Beynat)在闭幕式上宣布:今年参加展会的人数比上一届增加了42%,共有来自32个国家的882名参展商参展,参观者达到12617人,堪称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这一创纪录的数字呼应了展会开幕时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马克福(Marc Fonbaustier)代表法国经济、工业与就业部长所做的致词:“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显然是全球葡萄酒经济的两股推动力,两个市场同样有着瞩目的增长。Vinexpo Asia-Pacific的策划人深明此等趋势,因而决定于本年再度选址香港举行,这毫无疑问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中国市场的神话很大程度上萌生于Vinexpo于2010年2月10日在上海发布的一份葡萄酒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由国际葡萄酒和烈酒研究机构IWSR(The 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s Record)应Vinexpo邀请完成。依据IWSR的调研,2008年,亚太地区葡萄酒消费量达到1.1163亿万箱(9升装),合计13.4亿瓶,同2004年相比增长51.93%。这一增长趋势在2009至2013年将继续保持。2009年,亚洲葡萄酒消费约为70亿美元,虽然目前仅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但到2013年将有望达到90亿美元。按照消费量计算,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烈酒消费市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消费市场。2004到2008年,中国葡萄酒消费几乎翻番,增长达80%。2008年,中国消费了7497万箱葡萄酒(9升装),合8.9968亿瓶。IWSR预测,时至2013年,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消费将达到12.6亿瓶,几乎相当于适龄饮酒人群人均年消费一瓶。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市场。
香港又在中国市场中占有特别的地位。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取消所有葡萄酒关税,这使香港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中第一个自由葡萄酒港。IWSR的报告显示,自葡萄酒税取消后,香港的葡萄酒消耗量显著攀升,2010年香港的葡萄酒消费量有望超过3300万瓶,到2012年,葡萄酒消费量在香港将增长32%,达到2.75万箱,相当于3309.6万瓶。再综合考虑便利的物流条件和中英双语的商务环境,报告最后总结:香港即将成为葡萄酒亚洲市场的核心、亚洲的葡萄酒枢纽。
“名酒拍卖”是构成中国市场神话的又一大支柱。香港堪称名酒拍卖的“梦幻市场”。苏富比国际葡萄酒部门负责人萨特克利夫(Serena Sutclife)称:“香港已经超过纽约和伦敦,成为苏富比行最重要的葡萄酒拍卖地区。”——从2010年1月到3月香港共举行4次葡萄酒拍卖会,销售量超过了美国同期举办的8次拍卖会的销售总量。2010年底,中国大陆拍卖史上首度与法国权威葡萄酒机构合作的葡萄酒专场拍卖会开拍,这也是中国大陆葡萄酒拍卖史首度汇集了波尔多全部61个1855年列级酒庄酒款组合的拍卖会,所有酒款均直接出自酒庄原酒窖、由法国波尔多1855列级酒庄协会主席臻选。与此同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专业葡萄酒保税库“第一酒窖”落成,该保税库与法国波尔多1855年列级酒庄协会建立有战略合作关系,预示着继香港后,高级葡萄酒拍卖在北京已具备了足够有保障的物流与仓储体系。
处于风头浪尖的自然还是拉菲和木桐这样的“名庄”。“拉菲”尽管依然是某种带有特殊意味的符号,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法国酒商开始发掘这一符号附带的更多潜在价值。波尔多指数的创始人布恩就已经注意到,当诸如拉菲和木桐等品牌在酒标的设计上采用中国元素后,中国买家们更是青睐并急于购买这些葡萄酒。2010年10月的Liv-Ex指数更显示,波尔多顶级一等酒的副牌酒价格飙升:超过30款2000年份的副牌酒价格已经上涨了50%甚至更多,其中14款葡萄酒在最近12个月里已经翻了一番。Liv-Ex指数分析道:许多买家认为,副牌酒是接触到顶级葡萄酒的便宜途径,这种观念在亚洲投资者中尤其盛行。在2007年9月,7箱副牌酒的价格才相当于一箱顶级一等酒的价格,现在由于副牌酒的价格不断上升,一箱顶级一等酒只相当于4箱副牌酒了。
Liv-Ex指数的分析也不无矜持地指出:副牌酒价格飙升是品牌效应的作用,买家(尤其是那些不认识西方文字的人)只注重酒瓶的外观,他们觉得副牌酒的酒标和顶级一等酒的酒标看起来很像。只有当品牌的效力变得很大、而年份和质量对买家变得微不足道时,副牌酒价格才会出现飙升。尽管如此,想想2008年欧盟为迎合中国市场而差点允许用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勾兑生产廉价粉红葡萄酒,各名庄的副牌酒做出这点牺牲也没有什么,何况一向傲然市场风云之外的勃艮第也把目光投向了快速发展的中国葡萄酒市场,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40万欧元在中国组织勃艮第葡萄酒品尝推介会不说,2010年3月还举办了亚洲第一次勃艮第葡萄酒期酒品酒会,以“勃艮第期酒,冒险家的乐园”的口号向中国市场推介勃艮第期酒。
“乐园”应该是个合适的双关词,因为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甚至已经把眼光越过了酒瓶、直奔瓶子后的酒庄。2010年初与年底分别前去法国,前后间隔不过9个月,迎接我的市场经理们9个月前还在犹豫着询问哪种口味的葡萄酒适合中国市场,9个月后已经在热情洋溢地向我建议:“我知道附近有几个葡萄园不错,如果你有愿意投资的中国朋友我们可以全力帮忙。”尽管也有贝克汉姆等明星级的顾客在法国四处风风火火地购买葡萄园,但如同葡萄酒期酒以及拍卖市场上的情形一样,最轰轰烈烈的风景还是来自中国。
2009年,一则“28岁青岛女富豪4000万元买下法国酒庄”的新闻在坊间相传。这家“法国酒庄”最后被证实名为“Latour Laguens”,占地面积为60公顷,位于波尔多市中心东南50公里,年产大约16万瓶葡萄酒。买下酒庄的龙海集团称:投资法国酒庄是基于对国内葡萄酒市场未来成长性的良好预期,“我们收购法国酒庄的目标就是以高起点面向全国市场”。人们还没来得及记清这个“Latour Laguens”和波尔多名庄拉图酒庄(Latour)名称间的差别,2010年底,又一座与大名鼎鼎的拉菲堡(Lafite)名称相近、名为“Chenu Lafitte”的波尔多酒庄被一位来自中国、号称家产亿万的富豪收购。拉菲古堡(Chenu Lafitte)建于18世纪,该城堡名先前由布尔区Mille Secousses酒庄的达力卡尔(Philippe Darricarrère)所有,后来达力卡尔将酒庄、40公顷葡萄园以及名称全部卖给了这位中国投资商,自己只保留了42公顷葡萄树。达力卡尔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拉菲古堡是一个古老的名字,只有我们有权使用,但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将酒庄连同家族标志一同卖掉。新庄主和我们的关系很好,他能够投资这片产业我感到很高兴。我的儿子每天仍然在这里工作,我一周也会来看几次。”酒庄的中国新主人则在接受法国当地《西南报》的采访时透露,他的目标是将葡萄酒销往中国,尽管拉菲古堡葡萄园已经列入布尔法定产区,但他还是选择使用在中国更知名的波尔多法定产区名称作为酒标。
与这些多少有些文字游戏的酒庄交易相比,来自中国一些更大规模集团的一些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海外酒庄交易手笔显然更大。2010年5月,1980年创立、现今与人头马君度的合资的王朝酒业总裁在香港接受我采访时宣布:王朝酒业打算在未来3年内把生产力从现在的7万吨提高到10万吨,目前在中国天津的公司有1.46亿美元的现金可用于发展生产;由于在中国的葡萄园有限,王朝酒业目前正在新世界葡萄酒产区物色合适的葡萄园,因为那里有不同的收获季节正好可以补充国内的生产计划;法国的葡萄质量很好,王朝酒业也正在法国调研并考虑购买葡萄园。
已经动手了的是中粮集团。2010年9月19日,中粮集团总裁助理、中粮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曲喆在上海世博会举行的“长城葡萄酒日”暨世界酒博会开幕式上透露,中粮酒业已于9月12日以1800万美元收购了位居智利葡萄酒十大酒庄之列的Bisquertt酒庄名下的酒厂和葡萄园,完成了中粮酒业的首次海外并购。9月29日,中粮集团与智利Bisquertt家族正式签订资产收购协议,此次收购共包括该家族所拥有的位于智利中央山谷Colchagua产区的一个酒厂及周围350公顷的葡萄园和原有运营团队,新的酒厂被命名为圣安德雷亚(San Andrea),拥有1.4万吨储酒能力,由中粮集团旗下的中国食品酒类事业部管理。Bisquertt酒庄会继续使用原有品牌生产葡萄酒,不过今后将主要小规模生产特级酒。
拥有中国知名葡萄酒品牌“长城”的中粮集团从10年前就开始进口智利散装酒。曲喆表示:根据计划,中粮酒业未来将以智利产区为依托,推出一个新的中高端葡萄酒品牌,品牌规划工作已经在进行中,未来中国将是这一品牌的主市场之一,但不是唯一市场,欧美国家也是目标销售市场。针对外界质疑的成本问题,曲喆则表示:“事实上智利产区的成本并不比国内高太多,由于产品定位中高端,因此此次收购能够实现良好效益。”这是中粮集团为打造葡萄酒产业链而进行的首次海外并购,而据中粮透露,收购法国波尔多产区葡萄园的谈判正在进行中,美国纳帕山谷的合适葡萄园也将在中粮的收购考虑范围内。
时至年底,2010年12月30日又传出消息,李嘉诚名下的“长江生命科技”接受在澳大利亚证交所挂名的Challenger Wine Trust之后,几家新西兰大型葡萄园可能很快也将为这位著名的香港投资家所有。Challenger Wine Trust在塔斯曼两侧拥有大片的葡萄园,总面积达到748公顷。这些葡萄园分布在新西兰的马尔堡和霍克湾的最佳葡萄种植地上。
投资诸如新西兰这样的葡萄园自然多一些风险,似乎还是在法国寻觅些名称带些可玩味处的“名堡”多几分风雅。也时常见到一些说法:亚洲人在法国不大容易收购到真正葡萄品质好、风土条件好、历史积淀厚、酿酒师上乘的酒庄。例证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也在法国做过类似的事情,至今却不曾见到有哪个名庄出自日本控股,好酒庄的产权仍然在欧美的圈子里转。但谁也无法预料已经被奉为神话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是否会再创造另一个传奇。■(文 / 王星) 年份南非葡萄酒葡萄酒法国葡萄酒的十大产区报告波尔多红酒香槟香港酒庄2010中国法国酿酒智利葡萄酒葡萄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