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大书家谢无量 (一)
作者: 杨代欣
摘 要:谢无量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一位勇敢的文化斗士。他坚决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与我国传统方法相结合;他是我国最早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几位学人之一,也是孙中山最赏识的学人之一,其著作开风气之先;他是学者、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报人、社会活动家,有着超前的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思维。
关键词:谢无量;大学者;大书家
谢无量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佛学家、报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涉猎群书,学问渊博。他积极地借鉴西方研究方法,并与我国传统方法恰入其分地结合,重新审视中国古老的文明。他既传承着中国学者的传统文化观念,又具有超前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现代思维。他的革命精神和远见卓识也令人佩服,难能可贵。
一
谢无量,字大澄,号希范,别号啬奄,1884年6月28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祖父是自耕农,父谢维喈,字凤岗,科举为宦,于1888年宦游出川赴安徽任知县。这时4岁的谢无量也随父母至安徽庐江、池州等地,后常住在芜湖。少时的谢无量聪慧过人,“六岁作诗,八岁作小文,九岁读完五经而学八股文,十二岁时完篇。”[1]谢无量生于清末,离辛亥革命爆发仅28年。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影响,读书也偏重于经、史、子、集的实学。
谢无量喜欢读史书,特别不愿学八股文,爱评论古今兴亡成败之事。他14岁(1898年)时,浙江学者、清立宪派重要人物汤寿潜携女婿马一浮到芜湖,受到谢父盛情接待。汤为浙江山阴人,青年时任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曾作《危言》四卷,震动朝野,为戊戌变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还著有《三通考辑要》《理财百策》《宪法古议》等;曾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浙江咨议局议长、浙江军政府都督、南京政府交通总长等职,虽身居要职,但生活俭仆,有“布衣都督”之称。谢无量当年就拜汤为师,这是谢无量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谢与马一浮志趣相投,结为少年朋友,深厚情谊直到晚年都有增无减。
1900年,17岁的谢无量为了广开眼界,告别父母,前去北京,又经张家口转太原。此时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8月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向西安,正好谢走之道与慈禧相同。数月的游踪,他目睹了北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景,启发了他的革命意识,写出了“酒酣泼地起高歌,意气直与山嵯峨”的豪迈诗句。他1901年回到上海,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与谢无量同考入特班的还有: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马一浮等,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我国的著名人物。
在南洋公学,谢无量、马一浮与马君武共同创办了翻译会社,出月刊《翻译世界》,内容以翻译世界名著为主,同时还翻译有社会主义书籍。出了六期之后,因销路不畅,加之马一浮赴美,只好停办。
二
谢无量受新潮流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对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他在上海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革命志士,参加了《苏报》《国民公报》《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并经常为报纸撰稿。他写了宣扬邹容《革命军》进步思想的文章,为其大唱赞歌;他宣传章太炎的反清主张,驳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他骂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1902年11月16日,上海南洋公学发生学潮,谢无量与全体学生退学。1903年7月1日,因“苏报案”,邹容、章太炎被捕入狱,《苏报》被封,谢无量逃往日本。后来,谢无量回忆:“从1901年,即二十世纪第一年,我颇受新潮流之影响,结识上海一班维新派如章太炎、邹容、章士钊诸人,参加《苏报》《民国日报》等组织,并与乡人杨玉詹、廖世勷谋发起四川革命,当时我已醉心革命,所谓革命团体如‘同盟会’等,尚未发生。未几,邹容因著《革命军》入狱,我遂逃往日本。”[2]当年秋天,马一浮自美国来日本,赠给谢无量英文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谢无量仔仔细细地研读马克思的这部书,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904年,谢无量由日本回国,次年他同马一浮游镇江焦山和杭州,在文澜阁专心致志地翻阅《四库全书》及大量社会科学名著。
1906年1月,谢无量应章太炎、于右任之邀,到北京任《京报》主笔,每日写社论,评论时事,笔耕不辍。谢无量掌握了段芝贵贿赂载振一事,在《京报》上披露,朝野哗然。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载振和段芝贵被迫辞职。北京内城巡警总厅厅长朱启钤勒令《京报》停刊,清政府又暗中准备逮捕谢无量等人,谢闻讯随即逃回上海。谢无量回忆:“1907年,我重游北京,为《京报》馆主笔,每日著文攻击政府,未及半年,《京报》停止出版,我复回上海。”[3]“京报案”显示了谢无量爱憎分明的战斗精神。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革命志士。谢无量回到上海,与周紫廷等创立“蜀学会”,要潜心研究并发扬光大中国国学,以达到救国强国的目的。
1912年,武昌起义胜利,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谢无量此时已回上海任《民权报》《神州日报》主笔。他写文章支持孙中山。“一九一四年九月,谢无量加入南社”。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要袁世凯出卖全东北的领土,激起了全民无比的愤怒。谢无量三次写文章,坚决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他愤怒地说“炎黄领土,岂容出卖”“血肉同胞,誓与争还”。1917年,孙中山看到了《神州日报》《民权报》等发表的谢无量慷慨激昂的饱含革命斗志的文章,又读到他的《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六大文豪》等著作,特在上海写信约见谢无量:
无量先生大鉴:
国家多难,全仗贤豪群策群力,方能济事。望先生周日(旁注:本礼拜)下午四时,驾临敝寓,会议进行,是所切祷,手此,敬请
大安
孙文[4]
谢无量接信后,按时拜见了孙中山先生。他后来回忆道:“谈论颇洽,孙先生方著《孙文学说》[5],我颇参加意见”[6]。谢无量深切地感到孙中山真正是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伟人,觉得中国的前途有望了。对于《孙文学说》,谢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供孙中山参考。从此,谢无量投身革命有了方向,意志更为坚定。
五四运动前后,具备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陈独秀等时代的先进人物将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在他们的积极影响下,谢无量拥护五四运动,并以实际行动投入其中。受实业救国的影响,他以在上海《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时的积蓄,与朋友共同投资,在安徽开办水车煤矿数年,后因资金缺乏而未发展。
1923年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积极筹划北伐。此时,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有所谓的“三角联盟”以对抗曹锟、吴佩孚。这年秋天,孙中山派孙科、谢无量和陈剑如为代表,持函由上海经日本到朝鲜转沈阳会见张作霖,商议讨伐曹锟、吴佩孚。为了同张作霖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他们在沈阳足足住了一个多月,然后又辗转到天津,会见段祺瑞、冯玉祥、胡景翼等人,并转告了孙中山的旨意。任务完成后,谢又回到上海。此次行动的成功,充分显示了谢无量的才能和智慧,孙、张、段的三方联盟,使北方暂时安定下来。
1924年5月19日,孙中山任命谢无量为大本营特务秘书,[7]后又任参议。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的总统曹锟,并驱逐宣统皇帝溥仪出宫。25日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于11月17日由广州抵上海,并派遣正在上海的谢无量先行,作北上的准备。孙中山于1924年12月4日到达天津,“当晚肝病发作,谢多次在孙中山病榻旁晤谈,孙中山嘱谢先到北京相候”[8]。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到北京后病情日益加重,谢无量多次前去探候。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谢无量怀着悲愤的心情作诗凭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送葬时,谢无量与同乡陈毅并列而行。他指着送葬行列中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对身旁的陈毅说:“靠这些人不行!”意思说革命靠这些人是不会成功的,陈毅点头同意。可见,谢无量具有一般人不能比的政治敏感性和远见性。谢无量在北京时,与李大钊、张奚若都有往还,陈毅、刘伯承也曾往访过他。
三
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谢无量与阿英等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号召全民起来抗日救亡,坚决抗日。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谢无量非常气愤,怀着对日寇的仇恨,将月刊于次日改为《国难晚刊》,每天都著文痛斥蒋介石、汪精卫的不抵抗政策。这当然也激起了相关势力的不满,刊物被迫停刊。爱国人士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形成了一股影响巨大的民主爱国的进步势力。谢无量也积极参加了这个活动。1936年,谢又参与了沈均儒等组成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活动。
在抗日救亡的高潮声中,谢无量从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实际情况出发,写成了《四川政治经济改革方案五要点》:
(一)改组四川政府,以军民分治为原则;
(二)制定以四川为中心之西陲(川、康、青、宁)经济建设方案;
(三)改进四川教育,提倡固有道德,普及平民教育;
(四)严密四川社会组织,利用民间固有社会组织而扩充改进之;
(五)实行民兵制,由改良国防制度入手,以达全民皆兵之目的。[9]
通过“五要点”可明确地看到,谢无量受到恩师汤寿潜深刻的影响,也受到孙中山《建国方略》强烈的启发。但遗憾的是谢无量的政治经济改革方案一点也未被当局采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我国抗日进入新的阶段。此时投降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谢无量同郭沫若、沈尹默等在上海《立报》《大众晚报》发表文章,对卖国投降主义大加批判、痛斥。不久,南京被日寇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谢无量原本打算携全家从芜湖回川,但在武汉发觉有人监视他,于是只身到了香港。1940年谢无量与陈雪湄结合。同年4月,应蒋介石要求,谢回重庆面见蒋。谢因有心脏病,不堪敌机轰炸,旋至成都居住,靠鬻文卖字为生。
1947年,谢无量当选为“行宪”(实行民主宪政)国民大会代表。在南京,他因心脏病住南京鼓楼医院,遂以此为由,很少参加会议。[10]他后来去上海,与章士钊、江庸、沈尹默、王自兴往来,1949年回到成都,随即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谢无量历任川西行署参事、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
1956年1月,谢无量作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由章士钊陪同,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宴请并合影留念。他回到成都对朋友们说道,早年见到孙中山先生,晚年又能亲自和毛主席在一起,平生得到两位伟大领袖的礼貌优待,我很幸运。
1956年8月,谢无量应吴玉章邀请,赴北京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60年8月6日,国务院聘任谢无量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4年12月10日,谢无量因心脏病逝世于北京,葬于八宝山公墓。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