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三星堆青铜神坛
作者: 赵殿增
摘 要:三星堆大型祭祀坑中出土的几件青铜神坛,如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具有不同构件被“跨坑拼接”的奇特现象。经过复原可知,这些青铜神坛可分为基座、中段、上端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生动的祭祀活动场景。这可能就是三星堆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理想状态。青铜神坛的建造应该是出于有经常性祭祀活动的客观需要,由于其形体高大、结构复杂,还要有专门的建筑物对其进行存放和保护。青铜神坛的铸造,具有极高的技术、艺术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论证。
关键词:青铜神坛;祭祀;立人像;神庙;“瘟疫说”
三星堆大型祭祀坑中先后出土了数件青铜神坛。这些神坛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结构复杂,损坏严重,但它们都是一些可以移动使用的“组合式”祭祀用具。青铜神坛出土于几座最大的祭祀坑中,不仅结构与内涵差异很大,而且还发现了同一件神坛的不同构件被“跨坑拼接”成功的奇特现象,更加引人注目。将其命名为“青铜神坛”,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它们可能都是表现三星堆时期祭祀活动最直接的实物证据,对认识研究三星堆时期的祭祀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殊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组奇特的文物,专门做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探讨。
一、青铜神坛出土与复原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三星堆大型祭祀坑中已经发现了两件形态比较明确的青铜神坛,其中最早的一件发现于1986年发掘的二号祭祀坑之中,编号K2(2)∶296。这座神坛出土时破损烧结得极为严重,只有一个侧面从上到下的各部分基本可以相连,但很难进行修复。经复原研究,得知整个神坛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下部由两只怪兽共同驮着一个圆盘;中层为四个手持法器的祭祀立人像,头顶着四座高山;山顶之上为一座正方形的殿堂,殿堂四面各有五个执物跪祭的人像,共计20人。方形殿堂四面的正上方,各有一尊“人首鸟身像”;殿堂的四角还有凤鸟形饰件。[1]殿堂的顶部有些残损,全器复原残高53.3厘米(图一)。三星堆的发掘者将这件器物定名为“青铜神坛”,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件神坛表明三星堆古人已经具有了对“天、地、人”三界的认识:即下面的两只怪兽驮着一个圈形圆盘,可能代表着大地;中层的四个祭祀立人像代表着人间;顶部的四座高山和山顶的殿堂,代表着天堂。殿堂旁边有20个执物长跪的祭者,正在举行祭祀仪式,表明这座殿堂可能就是一座位于天上的神殿,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殿堂四面正上方的人首鸟身像,可能就是神庙的主神或图腾。[2]
2021年新发掘的三号坑中,出土了一件曾被戏称为“奇奇怪怪”的神坛,编号K3QW∶13,形制更为奇特而复杂。最下部为一个赤膊文身力士的上半身,头顶与双手承托着四方形的平台,台上有六个蕉叶状的“山峰”,一个头戴方冠赤裸文身的神人,正从山峰中俯身飞过。山顶又有一个由十个“圆涡(太阳)纹”环绕的方台,台面上立着四根兽面纹圆柱,共同托着一个巨大的有领铜瑗。铜瑗的上面耸立着四根细长的“通天柱”,共同托起神坛扁圆状的顶部平台。四根立柱的侧面,各有一条游龙攀援而下,前爪踩在由“有领铜瑗”四面伸出的牛头之上。在发掘期间,曾有学者发文将这一段长达90厘米的残部,定名为“顶坛铜人像”。[3](图二)
2022年发掘八号坑后,三号坑顶坛铜人的上半身,又与八号坑神兽背上的跪骑者下半身成功地拼接在了一起。而跪骑者所骑的神兽,则是被一座多层方形祭台上的四个大力士用四方形杠架肩抬着的。方形祭台的台面之上,还有四个正在作法的“神巫”、四个长跪的“助祭者”,还有一个跪在祭台中央土丘上的“背罍献祭者”,一共13人在坛面上组成了一个“祭祀集团”,一起把神兽和上面的“顶坛跪坐铜人像”送往天上神界。这座结构复杂的四方型坛座的青铜神坛,是已知三星堆出土的参加人员最多、情节最丰富、内容最神奇的一座超大型青铜神坛,通高达到205厘米,对研究三星堆人进行重大祭祀仪式的具体情况和祭祀目的,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4](图三)
除了这两座已经被正式定名的青铜神坛之外,三星堆大型祭祀坑中,还出土了两件结构复杂、造型奇特的组合式青铜器,在发掘简报中用了详细的文字进行了初步描述与命名:一件叫作“铜兽驮跪坐顶尊人像”,一件叫作“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由于其结构与功能和神坛基本相似,我们认为它们也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神坛,在此一起略作分析介绍,供大家研究参考。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是由上部为三号坑出土的编号K3QW∶13的“顶尊跪坐人像”,与八号坑出土的编号K8(9)TQ∶9的“立人神兽”“跨坑拼接”成功的。从整体结构和功能上分析,它也应是一件类似于二号坑青铜神坛的组合式祭祀用具。全器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有一只硕大的神兽,与二号坑神坛下部的神兽形态相仿,特殊之处是在神兽的头顶之上,又站着一个头戴双尖帽、身穿长袍的小立人像,正在指引着神兽前进的方向,说明这种神兽也具有上天通神的能力。神坛的中部是一个双手执物平举的跪坐人像,骑在神兽背上,头顶着上部的一个硕大的大口尊。在大口尊宽大的口沿外侧,有四条游龙正飞跃而下,使这座大口尊成为可供神龙从天上下到人间传达天神祖先旨意的通道,从而使整座骑兽顶尊神坛也具有了通天的神圣功力。因此我们认为,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在顶尊向上天进行献贡的同时,也就和上述两座神坛一样,具有了沟通人神的功能。[5](图四)
“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是由二、三、八号坑中出土的五个部件共同拼接成的高大而复杂的神器,通高达到了253厘米,同样也有可能是一座具有敬神通天功能的巨型神坛。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曲身倒立鸟足纵目神人像,用双手撑在方座有盖的圆罍之上,头顶着一个觚形长尊,长尊盖上还有一条游龙飞奔而下。神坛的最上部,站立着一尊身穿长袍头戴高冠的神人像,正在手持龙头杖与上天神界进行沟通。经数字复原后的这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与尊、罍、龙柱、持龙杖立人像组合在一起,更加强化了这座华丽而神圣的超级神坛的性质与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6](图五)
二、青铜神坛的主要结构与功能作用
这几座青铜神坛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内涵,但又都有一些相似的结构与功用。从整体结构上看,这些青铜神坛大体上都可以分为基座、中段、上端三个主要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生动情节的祭祀活动场景。
(一)由祭坛、神兽或神器构成的基座,是青铜神坛的基础部分,也是三星堆各种神坛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高大方正的多层祭坛,是一种典型的青铜神坛基座。例如八号坑出土的那座四方形祭坛基座,“整体呈多层塔台状,底层为方形基座,下部素面,上部饰一周山形镂空纹。底座之上为献祭平台”,就是三星堆众多青铜神坛中最为标准的一种塔台状神坛基座,编号为K8(9)TQ∶120。[7]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下部也有一个方形塔台状的神坛基座,与八号坑出土的神坛情况相似。基座的下半部为方形台基,上半部由四个大象头共同支撑着一个扁平的云雷纹献祭平台。一个身穿华服的大巫师,赤足站立在神坛之上,正在指挥着大型祭祀活动。青铜大立人像通高达到262厘米,可以说它就是由大巫师站立在“方底座四象头神坛”上正在主持重大祭祀仪式的另一座高大的青铜神坛。[8](图六)
由神兽构成的基座,是另一种形式的神坛基座。例如二号坑出土的编号为K2(9)TQ∶120的青铜神坛,其基座部分就是由两只相对站立的巨型神兽,共同驮着一个大型圈状圆盘,作为整个神坛的底座,以供神坛中部的四个祭师,在圈状圆盘上作法通天(参见图一)。至于三号坑与八号坑出土拼合后,初步命名为“铜兽驮跪坐顶尊人像”的青铜神坛[K2(9)TQ∶120与K8(9)TQ∶120],底座也是一只硕大的神兽,兽头上还站着一个小立人像,指引着神兽升天的方向。大神兽作为跪坐顶尊人像向上天献贡时的坐骑,也是一种在进行献祭活动仪式时由神兽构成的神坛基座。(参见图四)
第三种青铜神坛的基座,则是在祭祀人员做特技动作时,作为基垫使用的一些神器,例如由“跨坑拼接”而成的“鸟足纵目神人像”,在做曲身倒立的祭祀动作时,双手所支撑的方座有盖圆罍,既是献给上天的珍贵贡品,又是在祭祀仪式中的一件重要道具,在这里也就起到了青铜神坛基座的作用。(参见图五)
(二)青铜神坛的中段,为神坛的中心部分,是祭祀人员在神坛上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地。几件青铜神坛上进行祭祀活动的人员的数量、姿态、组合关系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用特定的装束、动作、神态、祭品,正在向上天神灵进行着隆重的献祭仪式。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坛[K2(9)TQ∶120]的中段,是由四个手持法器的祭祀人像,笔直地站立在神兽驮圆圈状“大地”的四方,头顶支撑着天上的四座高山和山顶的一座神殿。祭祀立人像的额头正中,好像各自化出一条“云烟”,上端各有一个人面具式样的神像,表明祭祀人员与祖先神灵两者之间正在神坛上进行着心灵上的沟通。(参见图一)
八号坑出土青铜神坛[K8(9)TQ∶120]的塔台式基座台面之上,共有13个祭祀人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祭祀集团”,包括四个正在作法的“神巫”、四个长跪的“助祭者”,一个跪在祭台中央土丘上的“背罍献祭者”,还有四个肩抬着杠架的大力士,以把神兽和顶坛铜人像抬起来送往天上神界的方式,完整地表现出三星堆古人在进行一场重大祭祀仪式时的隆重场面。(参见图三)
三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编号K3QW∶13)和八号坑出土的立人神兽[编号K8(9)TQ∶9]“跨坑拼接”而成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同样也是一座由上、中、下三层构成的组合式青铜神坛。其中段的主祭者,就是那座“顶尊”献祭的跪坐铜人像。他在向上天进行“献贡”的同时,也就实现沟通天地的祭祀功能,成为神坛之上的主要祭祀者。(参见图四)
由二、三、八号坑中出土的五个部件共同拼接成的“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同样也可能是一座具有通天敬神功能的巨型神坛。主体部分是一个“曲身倒立鸟足纵目神人像”,双手撑在方座有盖的圆罍之上,头顶着一个觚形长尊,尊盖上站着一尊手持龙杖的立人像,共同实现了与上天神界进行沟通的主要祭祀者的功能。(参见图五)
(三)青铜神坛的上端,表现的是天上的神界、与天神进行交流的方式和向上天敬献的贡品,从而达到向天神祖先表达心愿、祈求恩赐、望予护佑的目的。由于表达愿望的内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座神坛上端这一部分的具体形态和方式,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在二号坑出土青铜神坛[K2(9)TQ∶120]的上端,用站立祭祀者头顶着的四座高山和山尖的殿宇,代表了祭祀人员心目中的天堂与神界。有众多的祭祀者正在神殿的外面直接进行跪祭活动(参见图一)。在由三号坑出土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编号K3QW∶13)和八号坑出土的“立人神兽”[编号K8(9)TQ∶9]拼对而成的青铜神坛(即“铜兽驮跪坐顶尊人像”)的上端,是一个有四条飞龙盘旋的大口尊,通过它来向上天表达敬意和愿望(参见图四)。至于那座由二、三、八号坑中五个部件拼接成的青铜神坛(即“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在倒立鸟足人像头顶着的觚形尊之上,又站立着一个手持龙头杖的神人,正在直接与上天进行交流沟通。(参见图五)
八号坑出土的塔台状基座[K8(9)TQ∶120]上的一座极为高大复杂的青铜神坛,是由13个祭祀者在坛面上组成的一个“祭祀集团”,一起把神兽上的“顶坛铜人像”送往了天上神界。它的上端是由平台之上的山峰、山顶上圆涡纹方台,台面上立着的四根圆柱、有领铜瑗上四根细长的喇叭状通天柱,共同托起神坛顶部扁圆状的平台,与长柱侧面的游龙,共同组成了这座超大型青铜神坛上端的“通天方式”和“天上神界”。这对研究三星堆这些青铜神坛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作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参见图三)
我们还注意到:在青铜神坛上端的神器或神柱之上,常常有一条或几条飞龙攀援而下,应有其特殊的用意。那座“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在上端大口尊的口上,就有四条飞龙正在攀援而下,可能在代表天神下凡来传达上天和祖先的旨意。这使得这座“顶尊”式神坛在向上天进行献贡的同时,也具有了沟通天地的功用,实现了青铜神坛祭天通神的主要目的(参见图四)。至于八号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神坛,其上部四根通天圆柱的侧面,也有四条飞龙,正从上到下飞下神坛,构成了超大型青铜神坛上端的“天上神界”,成为向地上祭祀者传达信息的一种交往方式(参见图三)。二号坑“一号大神树”的树干上,也有一条巨龙从树干上攀援而下,有着同样的性质作用。所有这些神龙都是头部向下,表明它们是从天上顺着神柱、神树、神器飞奔下来的,说明在三星堆时期,曾广泛流行着通过祭祀青铜神坛、青铜神树等方法,引导神龙从天上下凡来传旨降福的信仰观念和祭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