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平常心
作者: 李建中
摘 要: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国家、民族、法纪等方面问题上,四川时政谚语为我们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对于官民关系,谚语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官员必须依靠民众、爱护民众,做官必须要清廉。在贫富问题上,谚语说:“莫馋富人,别嫌穷人。”封建社会实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有压迫就有抗争,谚语提倡要抗争就要有大无畏精神。在旧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态是炎凉的,但同时也认为世界是会改变的,穷苦人也有翻身作主人的时候。
关键词:时政谚语;爱国爱家;为官清廉;阶级抗争;改革致富
四川谚语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国家、民族等方面问题时,为我们表明了鲜明的态度,要求我们树立起家国情怀。
一
首先,谚语形象地告诉我们:“有皮才有毛,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家,有根才有花”。接下来,谚语明确颂扬和提倡爱国、报国的家国情怀:“鱼爱水,鸟爱窝,人爱祖国幸福多”,“爱国不分先后,报国就是一家”,“失掉钱财,难过一时;失掉祖国,痛苦一生”,“国难当头,不计私仇”,“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个人的事再大也小,国家的事再小也大”,“国富民也强,国破家必亡”,“兄弟争吵,家不安宁;人民争斗,国难太平”(苗族)。然后,谚语强调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唇亡齿寒,国破家亡”,“国富民也强,国破家必亡”,“日月是天空的光彩,森林是山岭的光彩,人民是祖国的光彩”(藏族)。
国家是由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组成的,四川各民族谚语都明确倡导民族之间应团结一心:“峨眉、龙头原是姊妹山,彝族、汉族原本是亲兄弟”(彝族),“杂木杂柴一处烧,噼噼啪啪火焰高;不同族姓聚一起,相识相亲话语多”(彝族)。后一条谚语里的“族”指民族,“姓”指家支、姓氏,彝族的姓氏众多,其家支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族谱系。在凉山地区,同时生活着汉、彝、藏、回、蒙、苗、傈僳、傣、蒙古、纳西、布依、壮、白等10多个世居民族,此谚语是各民族融合发展、和谐相处的产物和见证。藏族谚语“内地的香茶,藏地的水,在一个锅里相聚”,比喻的是藏汉关系。据民间传说,早在汉代,四川雅安一带的茶叶已经通过交换输入到藏地;有确切记载的是,从唐代起,一直到民国,内地茶叶源源不断通过茶马互市等方式输入到藏地,称为“边茶”“藏茶”。这些谚语,充分反映了民众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于官民关系,谚语认为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泥腿子,饿死油嘴子”中的“泥腿子”代指百姓,“油嘴子”代指官吏。此谚语道出了官民之间互相依存的本质关系。官员必须依靠民众:“姑娘靠金玉装饰,国王靠百姓扶持”(藏族),“骑马要紧抓缰绳,办事要依靠众人”。所以,官员就应当爱护民众:“官是犁来民是泥,做官要把民爱惜。”
怎样才能做个好官员呢?谚语认为,官员首先要学会识人用人:“识才要眼,用才要胆。”“才”指人才,“眼”指慧眼,“胆”指胆识、胆量。官员还应该有实践经验、实战经验:“将军行营出,宰相县丞来。”为官还要清廉:“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还要愿意倾听百姓议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以求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做到“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做官贫至辞官日,离任贵于上任时”是民众对官员的要求和盼望,“贫”不一定是指真贫穷、真贫困,而是指清贫、生活简朴;从上任到离任都能保持简朴,才称得上是一个好官、清官。官员上任时通常都会热热闹闹、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但那不是最重要的;为官期间的所作所为,离任时候百姓的评价好坏,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懒政的、腐败的官员司空见惯,不少更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对此,民间谚语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蜗牛喜欢蜷在躯壳里,官僚喜欢坐在衙门里”(蒙古族),“文官会刮,武官会杀”(羌族),“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后两条谚语指朝政腐败下,文官贪财,武官怕死;文官多出的一只手是为要钱索贿,武官多出的两只脚是为逃跑时跑得快。近代谭嗣同在《上欧阳中鹄书》中说:“此时西人视中国官吏比于禽兽,故有‘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之谑。”特别是一些基层官员,他们一方面遭受着上司的压榨,另一方面眼里又完全没有下面的民众,以致形成“官高一级压死人”“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见,小鬼难求”“没有河不从桥下流,没有人不怕头人管”(藏族)这样的谚语。在古代,官员中穷凶极恶者不乏其人,谚语“灭门刺史,破家县令”便是真实写照。县令是一县之长,刺史是一州之长;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整个家族毁灭。这条谚语充分说明了,旧时地方官员的权力极大,老百姓实在惹不起。
旧时的官员不少与“贪”字脱不了干系,而官员一旦贪赃,便常常枉法,变得恶毒。于是,民间便产生了“毒不过青蛇,凶不过贪官”“官家想一想,银子一千两”“老爷手一指,百姓累个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戴起乌纱,周武正王;摘了乌纱,鸡屎麻糖”等一系列谚语。“周武正王”谐音“周吴郑王”,原本是《百家姓》里的第二句;在四川方言里,“周武正王”与姓氏无关,形容一个人一本正经、装模作样的样子;“麻糖”指粘性很强、香甜可口的麦芽糖,但当其与“鸡屎”搅在一起后,便成了一堆乱糟糟的脏东西。官员贪赃,社会失序,但“权在土司的口里,权不在百姓的手里”(彝族),百姓只能徒唤奈何。面对不作为、不为民的官员,民众的态度都是希望他们丢官或辞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挑黄土”“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法纪:“法纪松弛,国无宁日”,“无箍的木桶要散,无法的人群要乱”(彝族),“没有水不走沟渠,没有人不服国法”(藏族),“人怕无家,国怕无法”。我们的社会只要严格依法办事,恶人就失去作恶的空间了,所以谚语说“法律逗了硬,恶人没得劲”,“逗硬”是四川方言,意思是较真。法纪是不能用道理来取代的:“烟是烟来茶是茶,理是理来法是法”。好的法规,需要有正直的执法者来执行。对此,谚语给出了警示:“法是好法,经是好经,就怕歪嘴和尚念歪经。”在封建社会,法纪常常遭到金钱和权势的践踏:“天上的风吹散乌云,地下的钱打开衙门”(羌族),“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要进官府,先把钱数;要得不败,先把田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难免会横遭灾祸:“人没罪,吃官司;水没罪,河堤堵;树没罪,遭横斧。”(藏族)以致于不少人因此对官府完全失去信任:“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官。”
二
从古至今,不同地方之间、不同部族之间,难免有大小战事发生,于是产生了不少军事方面的谚语。谚语对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不义的战争和军队持赞颂态度:“仁义之师,天下无敌。”谚语反对挑起战争,但对来犯之敌主张绝不手软:“不要挥兵去犯人,但要消灭来犯者。”(藏族)对于战争,谚语认为应提前做好准备:“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认为一个人的战斗经验只能在战争中才能积累起来:“没经过战争的人,一定不会打仗;没趟过大河的人,一定不会泅渡。”(藏族)将领在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将是兵之胆,兵是将之威。”将领必须具备超人的谋略和胆识:“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打仗就要有舍生忘死的精神:“惜命则战争不得胜,惜财则官司打不赢。”(藏族格萨尔谚语)
任何朝代、任何地方,历来都存在着贫富差距:“人生不是一般同,富的富来穷的穷。”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广大民众多数是既贫穷也辛苦的:“白天背太阳,晚上背月亮。”白天埋头弯腰劳作,如同把太阳背在身上;晚上迟迟不能回家,如同把月亮背在身上。但尽管如此,依然难改穷苦窘境:“一年忙到头,屁股在外头”,“屁股上只有一把补丁,脑袋上只有一撮头发”(藏族),“白天奔波找食,晚上奔波找窝”(藏族)。“屁股在外头”指衣不蔽体;“找窝”指没有固定的住处,每晚到哪里去度过得四处去寻找。
由于富人们常常仗钱欺人,人们难免对其抱有成见,甚至给他们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以致“人越富,心越狠;人越穷,心越硬”“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穷人手脚黑,富人心眼黑”“地主算盘响,穷人眼泪淌”“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富越贪”“豺狼欺绵羊,财主欺穷人”(蒙古族)、“没有不吃人的老虎,没有不欺人的财主”之类的谚语广为流行。不过,不少人在心底难免还是会羡慕富人、并乐意与其结交的:“人穷辈小,人富辈高”“穷人说话无人听,富人放屁有人闻”“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之类的谚语,便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认知。
该如何正确对待富人和穷人呢?谚语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莫馋富人,别嫌穷人”。对于富有,谚语认为并非就一定是好事:“一家富,千家妒”,“穷时只一愁,富后有十愁”(彝族),“无钱不过一个穷,有钱反倒把命送”。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产生了“贫自在,富多忧”“穷惜柴米富怕贼”之类的谚语,甚至还出现了“没有财产愁,有财产更愁”(彝族)、“钱财使财主不能安稳,饥饿赶乞丐奔走四方”(藏族)这样一类带有自我安慰意味的谚语。谚语还认为,一个人的贫富状况并非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变的:“富人没有富根,穷人没有穷种。”(彝族)这样的谚语,赋予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和不懈奋斗的勇气。
对于不同阵营的敌我之间,谚语认为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冰炭不同炉,敌我不同路”,“黑羊变不成白羊,敌人变不成朋友”(藏族),“豺狼一个心,总是要叼羊”(彝族),“鸡不欠鹰的债,鹰来抓鸡吃;羊不欠豹的债,豹来抓羊吃”(彝族),“坏人肚里装满坏水,海螺肚里装满害虫”,“狐狸的笑脸藏不住害人的奸心,黑彝的甜言包藏着杀人的毒汁”(彝族)。后一句里的“黑彝”,是彝族社会中的一个特定族群,他们以拥有高贵血统而自豪,在历史上长期掌握着彝族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大权,是彝族社会的统治阶层。因为敌我之间处于对立关系,所以“羊和狼不能交朋友,鸡和鹰不能交朋友”(彝族)、“别拿豺狼当猎狗,别拿敌人当朋友”(藏族);否则就会“敌我不分,反害自身”。
敌人总会带给我们伤害,所以谚语认为对待敌人不能心慈手软,要狠狠地打:“核桃不敲不出仁,敌人不打不投降”(彝族),“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敌人常常是狡猾的,因此不能简单根据表面现象来判定敌我:“对你笑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朋友;对你生气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敌人。”(蒙古族)当然,敌人和朋友也是可能转换的:“善者是仇敌,仇敌变朋友;恶者是亲戚,亲戚变仇敌。”(藏族)所以,分化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是对敌斗争中的重要策略:“即使只有两个敌人,也把一个拉向自己。”(藏族)对同一阵营的人,要同进退、共甘苦:“遇敌共同拼杀,有福一起分享”(藏族),“金子和泥沙混在一起,禾苗和杂草生在一起,英雄和百姓住在一起,格萨尔和战斗连在一起”。
三
不用说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阶级压迫,而民众的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于是,“官逼民反,不能不反”“与其饿死,不如造反死”这样的谚语在四川各地民间都有流传。在有了抗争意识的民众眼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坐轿的是人,抬轿的也是人”,“黑彝、土司是人,娃子、百姓也是人”(彝族)。要抗争,就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舍得一身剐,皇帝老子拉下马”“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要抗争,就要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要使羊儿安身,就要打死豺狼;要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就要降魔除害”,“青松被折不弯腰,青草被割不绝根”(彝族)。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世态是炎凉的、人情是淡薄的:“人情薄如纸,世态冷若霜”“雪里送炭世间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利者比比皆是,相关谚语很多。“人一走,茶就凉”“家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花谢无人看,墙倒众人推”“人在马上有人敬,人在马下有人欺”“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狗咬输家,燕投兴家”“人穷犬也欺”“一棵树子倒下后,鸡也来爬,猪也来爬”(彝族)、“当时狸猫欢如虎,过时凤凰不如鸡”等谚语,既是对势利者们的嘲讽,也是失势者们的自嘲。末一句里的“当时”,可以理解为那时、从前,也可理解为正当时、运气好的时候;“过时”,可理解为后来,也可理解为背时、时运不济的时候。“人在马上有人敬,人在马下有人欺”里的“马上”,既可照字面意思理解为骑在马上,骑在马上的人通常都是富人、贵人;也可引申为在官位上。这些谚语,无疑表现出传统社会里人性中的负面成分。
旧时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所以谚语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鹰吃鸡,鸡吃虫,虫吃沙”(彝族)。但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改变的时候,所以谚语说:“困龙也有上天时,瓦片也有翻身日”,“阴沟里的泥巴,总有翻身之日”,“莫讲隆冬的冰厚,夏天一到就融化;莫讲穷人的命苦,总有一天会翻身”(藏族)。当然,“命运”的改变,就个体来说,有时是必然的,有时则需要运气:“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