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绘愁情

作者: 徐志福

妙笔生花绘愁情  0

摘 要:在“以悲为美”的古代文学审美影响下,写愁是古代文人诗词创作最多的主旨之一。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怀古感今、思亲怀旧,各时代的文人以生花妙笔诉说着不同人的万般愁绪,其表现手法异彩纷呈,各尽其妙。

关键词:咏愁;诗词;妙笔生花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愁思与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情感体验,人们用愁肠百结来形容内心深处沉重的忧伤。在“以悲为美”的古代文学创作中,以诗词写愁是最多的主旨之一。如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怀古感今、思亲怀旧,一个“愁”字蕴含着多少不可名状、无法诉说的情怀,如同迷雾笼罩人们的心头。各时代的文人以生花妙笔诉说着不同人的万般愁绪,其表现手法异彩纷呈,各尽其妙。

一、以人物情态表愁,人与景相互映衬

唐人刘禹锡的《春愁》堪称用人物情态表愁的佳作。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天来了,那平时无人理会的宫女,粉脂宜面打扮得精致漂亮走下红楼,去欣赏被禁闭(深锁)的庭院里无人欣赏的春光。来到院中艳丽的花树下抬头数点花朵消愁遣恨,痴迷得蜻蜓也把她头上的美丽玉簪当成树上的花朵来驻足赏玩。真是蜻蜓无心、美人有恨!这里的“新妆”“数花朵”以及蜻蜓飞上玉簪三种情态把主人公浓烈的愁情怨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妆宜面的女人虽美,但却是无人理睬的宫女;满院春色虽艳丽迷人,却被深锁不准外人欣赏。人与景表面光鲜却都寂寞难耐,两相映衬,相得益彰。

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兴盛于南宋,它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文学史上与唐诗并称“双绝”,尤以写离愁别绪最为称道。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乡愁的词《苏幕遮·怀旧》下阕写道:“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瞧他,每天夜里只有做返乡的好梦才能入睡……饮酒浇愁吧,几杯烈酒下肚、大脑皮层发热反而激起更浓烈的乡愁,最终变成思念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这里写愁情的流变情态,即浓烈乡愁在酒精刺激下而化作泪水,真是乡愁难遣呀!李清照已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愁由浅入深。

二、以多种事物喻愁,兼用夸张手法

古人常以草、山、水、麻、丝、飞絮、落花等比喻心中的愁绪。

以水喻愁恐应首推南唐后主李煜。他在《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被宋朝灭亡后,李煜被押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软禁,整日以泪洗面,写词自问:此情此景有多少愁绪呢?一问一答,愁怀敞开,正像那满江的春水滚滚向东流去,汹涌澎湃,表现了亡国之君的没落感伤和哀愁。其用滔滔不尽、气势浩大长江水比喻愁绪,新颖贴切,把感情具象化。刘禹锡也用“水流无限似侬愁”形容失恋女子的愁绪。宋代词人秦观在《千秋岁》中末尾亦写道:“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在仕途上曾经遭受打击,以词表达他的感伤之情。李煜以江河喻愁,秦观则愁深如海。据说秦词传到主管人事的丞相曾布耳里,丞相曰:“秦七(少游)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不久秦少游果逝去。

愁有多长,李白直言“一水牵愁万里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愁有多重?前文的李后主说:“云笼远岫(峰峦)愁千斤。”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多大?陆游说:“闲愁万斛酒不敌”,“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可不虚,仅可容吾愁”。夸张至极!

宋代词人贺铸在《青玉案》一词的后半阕写道:“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写作者路遇一女子,引起他对生活的感慨,勾起闲愁不断,包括处境坎坷和功业未立的苦闷。词中所列几句,用语极为工巧。一连叠用烟草、风絮、黄梅雨三种景物来比喻闲愁之多,非常新奇。这是借景抒情。当时正是江南黄梅时节:满江烟雨迷濛,满城柳絮飘扬,十分含蓄地烘托出“闲愁”,意味深远而给人以迷惘之感。周紫芝《竹坡诗话》评此词,说他用词工巧贴切,称其为“贺梅子”。黄庭坚也赞赏道:“解到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贺铸)。”

李煜(存疑)另一首《相见欢》词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词写出了愁的味道: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不用诉诸视觉,而直接诉诸人的心灵。而以乱麻团比喻愁绪五味杂陈,新颖贴切,非真愁人焉能品出!

三、情景交融铺陈愁态,最后画龙点睛

宋代词人写愁最多者非千古才女李清照莫属。

国破家亡、丈夫病亡、流离失所……她把千般离恨、万缕愁思都寄托在词里,借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她的词几乎阕阕都是愁思绵绵,悲深愁绝。前期以少妇思夫之愁为主,后期在旧愁的基础上还加了一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愁。在表现形式上前面几种手法她都使用过,现举其最著名的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看其独特的写作技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起句,连叠十四字,独具一格,突出作者百无聊赖、心神不定,用冷清凄惨忧戚心绪,为“愁”蓄势,由此延展而出,铺叙以下六事:“深秋难度,晚风难敌,雁过伤心,落花伤情,独守窗儿,梧桐细雨。”这一组事物是“愁”的具体形象描绘,是前面忧伤悲戚心绪的烘衬。有了情与景的厚重铺陈,结句收拢全篇,点出“愁”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极言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除了铺陈点睛,此词所写愁绪宛若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有了声音,有了绵延不断的时间感。千古才女的绝美愁词可谓愁词翘楚!

四、对比映衬,妙在不言中

辛弃疾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以愁为线索,通篇言愁。上阕描绘少年无愁却多次登楼无病呻吟,故作深沉;下阕写涉世已深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今人只好说秋天好凉爽!

此词作于辛弃疾受压抑、遭排挤、被弹劾、闲居上饶时。其时奸臣当道,报国无门,直言惹祸。所以作者用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的对比映衬,浓愁淡写渲染一个“愁”字。用两个欲说还休与前两个爱上层楼爱说愁对比,突出“识尽愁滋味”反而欲说又止,言下之意是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说了又有何益,只能以“却道天凉好个秋”来遮掩万般愁绪。

经历过以言招罪的人最明白这位请缨无路的爱国将军怕说的是什么!辛弃疾还有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高明的比兴艺术抒写极深沉的爱国愁绪,亦是词中瑰宝: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五、以景寓情,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之妙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温庭筠《望江南》一词写愁绪就有这样的效果,且看这首写闺怨的小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是词通篇无一愁字,只有打扮得漂亮的主人公登楼望见的江水、远帆、斜阳,而惟独不见她日夜思念的夫君归来。其写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感情流变,突出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断肠人”形象,空灵疏荡,精练含蓄。“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着千古多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般的离愁别恨。还有唐人王昌龄《闺怨》中那位“凝妆”不知愁的少妇,登楼见柳色而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心理变化。全诗未刻意写怨愁,但愁之深、怨之重,已跃然纸上,显得含蓄曲折、意韵深婉。

面对愁肠百结有解药吗?两千多年前的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建议通过饮酒来排遣忧愁。后人李白也说:“将进酒,杯莫停”,“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但在“长醉不复醒”后,他也许感到了生理上的不适,深有体验地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嗜酒如命者的痛苦总结。宋代的释崇岳看了愁人的愁诗词后奉劝道:“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煞人。”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姑妄听之。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