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基与“鱼通两稿”
作者: 焦虎三
摘 要:嘉庆年间的建昌上南兵备道道员郑成基,是一位颇有特色的咏藏诗人。嘉庆八年与十二年,其两赴理塘,处理与理塘正宣抚司有关的边务纠纷,并创作了《筹边鱼通稿》与《筹边鱼通续稿》两部诗集。诗集以纪行诗的方式,以写实主义风格描绘了作者两赴理塘的见闻,详述了两次边务事件的起因、处置与善后,为我们今天研究康巴地区土司历史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诗史”文献。
关键词:清代;咏藏诗;郑成基;《东园诗集》;理塘土司
清代是我国诗词类藏学汉文文献(学界又称“咏藏诗”“藏事诗”等,本文以下简称为“咏藏诗”)发展的高峰期,作者与作品数量,均为历朝历代之冠。有清一代,咏藏诗又以中期为甚:作者济济如林,作品汗牛充栋,题材包罗万象。随着清代咏藏诗的搜集与整理,越来越多的“新人新作”(新发现的作者与作品)浮出水面,听鼓于川的郑成基,便是新近发掘出的乾嘉时期的咏藏诗人。
鉴于国内学界对于郑成基其人其诗,鲜有介绍,其咏藏诗更无涉及,本文在此简述其生平及创作,重点介绍其“鱼通两稿”[1]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以期抛砖引玉,俾使学界更加完整和深入地了解清中期咏藏诗的发展概况。
一、郑成基生平考略
郑成基(1752—?),字静山,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2],祖籍辽东,监生;少弄柔翰,好观群书;习举子业,不获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郑成基随侍翠华巡幸五台山;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赴沈阳之役;五十二年(1787年),授湖北安陆府知府;六十年(1795年),授荆州知府;六十年三月,署湖北安陆府同知。时楚南苗族起事,郑成基从毕秋帆总督备兵辰沅。其在湖北共从政10年。
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间白莲教起事,郑成基从惠瑶圃总督往来秦楚军中四载;五年(1800年)春,奉命来川,署川东永宁府道之篆;同年,署夔州知府;[3]八年(1803年),任建昌上南兵备道道员,驻节雅州,专事处理边务,颇有建树;十年(1805年),于成都以10余万金买下原四川布政使林儁的宅院,置为产业,以作退食优游之地,因与京邸“东园”相仿,偶触乡思,故命名为“东园”(原址在今成都市青羊区青龙街附近)。经倾力建设,园内庭台楼阁,莲池柳林,幽趣怡人。王培荀曾记道光年间前往成都“东园”寻访的逸事:“(静山)所筑馆舍亦宏广。殁后荡然。余曾寓居其第,已两易主矣。后人不知所往。”[4]据此分析,静山应逝于成都。郑成基逝后,家道中落,过往终被尘世所没。
关于其生卒年代,不见记录。他的《不遮山阁续稿》诗始作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冬,内有《自嘲》一首,前题诸诗已言春天之景,故此诗当作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春,诗有“五十八年事事非”一句。推之,静山当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5]其卒年待考。《河北古今编著人物小传续》言其1814年还自刊《青衣词》,但此说查无出处,存疑。
二、郑成基诗作创作概况
郑氏工诗词,一生著述甚多,但因随性而吟,不喜存稿。《东园诗集·自序》中云其早年“公事纷纭,奔走道路,篇什散落,多半遗品。本无心以诗见长,虽散失无存,亦所不计。乙卯春,楚南苗匪不靖。余从毕秋帆尚书备兵辰沅,始存《五溪吟》一卷”[6]。从《五溪吟》算起,郑氏之作多以一职或一地为卷。
(一)郑成基诗歌创作概况
郑氏之诗,据文献所载,未入川前,计有:乾隆庚寅吟咏,未存稿。《扈跸清凉吟稿》,乾隆己亥,游五台山之作,友人擢去,未存稿。《东来集》,乾隆癸卯,记沈阳之役诗作,友人擢去,未存稿。《郢中吟》,安陆府同知所作,大多散失无存。乙卯春,平楚南苗乱,始存稿,有《五溪吟》一卷。嘉庆丙辰,往来秦楚军中,有《军中杂咏诗》一卷。
郑氏于嘉庆五年入川后的诗作计有:《入蜀吟》一卷,《芙蓉读书诗草》一卷,《筹边鱼通稿》一卷,《筹边鱼通续稿》一卷,《不遮山阁诗稿》一卷,《宁南诗稿》一卷,《绥山筹边诗稿》一卷,《不遮山阁续稿》一卷,《宁南续稿》一卷,《晴猗初稿》一卷。作者晚年搜集遗稿,编为《萃遗编》一卷。
嘉庆十四年(1809年)秋,静山将以上诗集搜罗,经商嘉言整理删减后付梓,以所居馆名题为《东园诗集》,计12卷,各卷名及简况胪列如下:卷一:《从军五溪吟》,乾隆六十年仲春至嘉庆元年初春,秦楚平乱之作。卷二:《入蜀吟》,嘉庆五年春至八年,永宁府道与建昌观察之作。卷三:《芙蓉读书诗草》,嘉庆八年至十年,署中闲咏及赴嘉阳观览之作。卷四:《筹边鱼通稿》,嘉庆十年秋,赴理塘之作。卷五:《筹边鱼通续稿》,嘉庆十二年(1807年)春,赴理塘之作。卷六:《不遮山阁诗稿》,嘉庆十二年三月至十月,锦城、雅安之作。卷七:《宁南诗稿》,嘉庆十三年春(往回匝月),宁远巡边之作。卷八:《绥山筹边诗稿》,嘉庆十三年春至秋(五阅月),峨边彝务之作。卷九:《不遮山阁续稿》,嘉庆十三年冬至十四年春,雅安署中闲咏。卷十:《宁南续稿》,嘉庆十四年春(往返二旬),宁远巡边之作。卷十一:《晴猗初稿》,嘉庆十四年夏,作于锦城“东园”。卷十二:《萃遗编》,嘉庆十四年追忆旧作而成。
郑氏《东园诗集》于嘉庆十四年刻刊。是书左右双边,单页10行、21字,上下黑口,单鱼尾,大字单行,小字双行。《东园诗集》前有商嘉言总序、郑成基自序,钤印“郑成基印”“静山”。分卷前均有郑成基自序,自述每卷创作的时间与事件缘由。
(二)郑成基“鱼通两稿”概况
今考康巴土司史,理塘正宣抚司世系十六代。[7]嘉庆八年(1803年),第六代索诺木根登其属下头人杀害副土司罗让策登。嘉庆十年(1805年),清廷以“管束不严”,革去索诺木根登土司之职。索诺木根登家族本与毛丫土司连姻,故叔侄争袭,加上瞻对土司趁机构乱,边衅不断。郑氏出口查办,不及两月,蒇事而归。这次行程,郑氏观风察俗,山川纪程之作,即以《筹边鱼通》名稿。
嘉庆十二年(1807年)春,理塘第七代正宣抚司希洛工布在追匪途中遇害,颇构兵端。郑氏驰赴炉城,督办7月有余。凶顽首夥全获,槛车解省。公余之暇,吟咏自遣,所得诗句,即名《筹边鱼通续稿》。
此二稿,即为《东园诗集》之咏藏诗。其中《筹边鱼通稿》全诗29题36首,咏藏诗作23题29首;《筹边鱼通续稿》全诗56题102首,咏藏诗作54题100首,故“鱼通两稿”咏藏诗作共77题129首。
三、郑成基“鱼通两稿”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作为乾嘉时期的咏藏诗人,郑氏之诗,自然洒脱,清新高雅,写实主义风格浓郁。《听雨楼随笔》言其边塞之诗云:“皆关夷务者。尝从军剿瞻对夷匪,御峨边夷匪,为建昌道时事也。当教匪滋扰,由荆湘溯三峡,通夔巫,军书旁午,均有诗纪事。”[8]商嘉言在《东园诗集·总序》中更言:“诗凡见夫荒山穷谷、雪窖冰天,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以及士卒之甘苦苍赤之流离,下而至于一草木鸟兽,罔弗上为国、下为民之心,以形诸歌咏军中,杂咏百余十篇,已大略可观。兹复汇其自楚入蜀先后所为诗,如守夔、筹边诸集,尤见大儒经济,仁者胸怀。”[9]
(一)从题材而言,“鱼通两稿”是典型的纪行诗作
纪行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特的门类,清中后期又称纪程诗。所谓纪行,即依程站而行,依游程而纪,一站(程)一首或数首诗作,举凡沿途交通、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行旅感怀,均囊括其中。“鱼通两稿”,皆因处理边务而作,但事实上也均为纪行诗作,郑氏自称为“游踪”。
《筹边鱼通稿》,首诗《自黄泥铺至长老坪》,作于茶马古道荥经段重要驿站黄泥堡,尾诗《寄怀徐宗翰二律》,为返雅之作。全稿主要为清溪县、泸定桥、打箭炉、折多至理塘一线往返纪程诗作。
《筹边鱼通续稿》,首诗《暮春望前三日,赴炉城。出郭道中遣兴》,作于雅州;尾诗《邻浦太守,蹈高尚文志,娱林泉文乐,解组东归。余叨契好多年,又同舟二载,临别不胜依依,聊赘俚言四韵,以志离情》,为作者返雅后送别友人之作。与前稿不同,二次入康,作者主要驻扎于打箭炉督办,虽行程缩短,但驻扎时间长达7个月,故诗作反而较多。
综观“鱼通两稿”的纪行之作,线路首尾闭合,沿途一线均依程站而作,线路清晰,程纪详细,为清代典型的纪行诗。
(二)从风格而言,“鱼通两稿”写实主义风格浓郁
“诗志其实”,为郑氏创作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诗多纪事之篇,是其创作的鲜明特色。其《自序》中也云:“(诗集)雪泥鸿爪,莫问东西。非以博能诗之誉,亦以歌行役之劳耳。”[10]
“鱼通两稿”为写实主义诗作,在记叙沿途山川风貌、交通程站与描绘康巴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这两类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特色最为鲜明。
记叙沿途山川风貌、交通程站的诗作,历为纪行诗最主要的内容,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达与写实主义的现实描摹,为这类作品最为常见的两种风格。“鱼通两稿”两者兼有,但仍以写实主义的现实描摹为多。其写景纪程之作,语言清新自然,有感而抒,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如《自林口过飞越岭,宿化林坪》:
山深境渐幽,谷响风撼树。
层岩高参天,对面疑无路。
忽间汩汩鸣,溪声暗奔注。
白云飞絮团,茫茫不知住。
既雨睛复佳,峰峦净可数。
弹指登绝顶,豁眼开妙悟。
沿缘下石磴,松竹翠交挂。
回头何处来,苍苍且烟雾。
投宿花村坪,斜阳索新句。
飞越岭为今雅安市汉源县、荥经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界山,是川藏茶马古道中“大路”的必经之地。该诗从山、风、树、岩、水、云、路等7个方面,描绘出山高路险、林深溪幽的瑰丽的自然景象。
头道水为打箭炉著名的景点,有清一代,题咏甚多。郑氏题头道水之作,为步恩师、乾隆时期重臣惠龄之韵而作。此题二首,在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描写中,渗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恩师的深深思念:
天河倒泻运元机,此景人间识者稀。
千尺高从青嶂下,一条遥指玉龙飞。
暗窗风雨惊征梦,绝壁藤萝映客扉。
独有情怀更惆怅,新诗吟罢泪沾衣。
水绕山环路万重,此间犹有最高峰。
悬崖石立形蹲虎,绝壁泉飞势挂龙。
赤日何曾知溽暑,白云尽可荡心胸。
我来倾觉尘襟涤,不信奇踪意外逢。
康巴大地不仅山川奇丽,民族风情更显浓郁。描绘康巴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诗作,在“鱼通两稿”中数量较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典型的如《炉城口占》,全诗共4首,五言绝句,即兴自然,直观描绘出郑氏对打箭炉的第一印象:地理上,一河穿城;气候上,高寒厉风;风俗上,梵呗日喧;饮食上,酥油糌粑。又如《勉亭太守招猎炉城北郊》,全诗也4首,作于九月。诗之其三,描绘了深秋康藏农区,农人刈麦完毕,人们在屋顶平台,边打麦边互歌的欢乐场景:
山外斜阳噪暮鸦,桥横流水石楼遮。
蛮人打麦深秋后,十里歌声出晚霞。
(三)从价值上而言,“鱼通两稿”是清代咏藏诗中少有的专涉“康巴土司”内容的诗集
乾嘉时期的咏藏诗作,涉及内容虽丰富,但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创作,尤以两次大小金川战役与两次廓尔喀之役为甚。这类战争题材的诗作,作者甚多,作品浩繁。但专涉康巴土司内容的诗作,并不多见。
“鱼通两稿”的创作背景,均与处理理塘正宣抚司的纠纷有关。《筹边鱼通稿》与《筹边鱼通续稿》两卷,完整记录了两起事件的起因与处理经过,如《□抵理塘,仲秋二日夷务得有头绪,现俟瞻对夷结完案。闲居番寺,排闷与冕堂陈生联句得三十二韵》《炉城喜晤敏斋李刺史,由巴塘报最进口,歌以赠之》《喜理塘凶夷全获志咏》《理塘夷犯全获,卡述野番归入招抚,喜得二十韵》等诗,对于我们今天考证与研究康巴土司的历史变迁,留下了第一手的“诗史”文献。从这个意义而言,“鱼通两稿”的历史学价值相较于它的文学价值,更显独特与珍贵。
总而言之,作为嘉庆时期专事四川边务的道员,在建昌上南兵备道任职期间,郑成基一直奔波于川西康巴地区与川南彝族地区,巡查边防、处理纠葛,相关作品达8卷之多,为我们今天深入挖掘与研究清代中期四川边务的概况与变化发展,提供了“诗史”与“诗志”的文献参考。其除文学方面以外,也值得历史学与民族学学界予以更多的了解与关注。
注释:
[1]郑成基的咏藏诗集,主要为《筹边鱼通稿》与《筹边鱼通续稿》两卷,故本文统称为“鱼通两稿”。
[2]《河北古今编著人物小传续》记郑为“遵化人”,误也。参见马保超、李梅等:《河北古今编著人物小传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3]恩成、刘德铨等纂修《夔州府志》卷二十三 《秩官下》,清光绪十七年白诚瑞补刻本,第5页。
[4][8]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84页,第83页。
[5]清人均以虚数记年。
[6][10]郑成基:《东园诗集·自序》,清嘉庆十四年刻本,第1页,第2页。
[7]参见赵宏:《康区土司》,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9]商嘉言:《东园诗集·总序》,清嘉庆十四年刻本,第2页。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