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艾芜集外小说《猴子和尚》
作者: 高爽
摘 要:署名“艾芜”的集外短篇小说《猴子和尚》,发表于1936年7月10日《申报·文艺专刊》,笔者从三个方面考证了该佚文发现的重要意义。首先,《申报·文艺专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笔者将其出刊始末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在论证辨析过程中,对已有艾芜研究文献中的错讹进行了补正;最后,阐释《猴子和尚》的重要价值:艾芜第一次把出家人作为主人公写进小说,主人公的性情行为给他笔下的异域世界带来新鲜活力。
关键词:艾芜;《申报·文艺专刊》;《猴子和尚》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终刊于1949年5月27日,是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较大的中文报纸。笔者近日翻阅1936年的《申报》时,在其7月10日第18版《文艺专刊》上,发现了署名“艾芜”的短篇小说《猴子和尚》。经查,该小说尚未收入《艾芜全集》及相关文集和选集中。《艾芜全集》自2014年出版以来,陆续有学者发掘出艾芜的佚文佚信,并对全集和有关研究著作中的多处文献进行了补充和订正。《猴子和尚》的发现进一步证实,《艾芜全集》和艾芜研究资料都亟待完善。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申报》外埠版设有《经济专刊》《医药专刊》《妇女专刊》等九个专刊,周一至周日轮流出刊,《文艺专刊》便是其中之一。淞沪会战后,《申报》版面不断减少,副刊和专刊全部停刊。[1]仔细查阅《申报》还可知,《申报·文艺专刊》由《申报·文艺周刊》更名而来,逢星期五出版,发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申报·文艺周刊》1935年11月1日出版第1期,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申报·自由谈》;1936年3月20日第19期起更名为《申报·文艺专刊》;1937年8月6日出版第89期,后因战争停止出刊。撰稿人有艾芜、沙汀、叶紫、罗烽、舒群、李辉英、周立波、欧阳山、邵荃麟、唐弢、陈子展等。艾芜在上面共发表了10篇小说和2篇散文。[2]小说《猴子和尚》与散文《我们应向鲁迅先生效法的》为集外文,其他均已收入全集中。《猴子和尚》原载《申报·文艺专刊》1936年7月10日第35期,《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36年8月第1703期转载。《我们应向鲁迅先生效法的》原载于《申报·文艺专刊》1936年10月30日第51期。
《猴子和尚》是艾芜的小说当无疑义。首先,“艾芜”是作家本人最常用的笔名;其次,《艾芜研究专集》中收有这一小说创作条目。[3]最为有力的依据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猴子和尚”,还曾出现在艾芜20世纪40年代的两篇小说中。艾芜在1947年3月发表了小说《卡拉巴士底——回忆录之一》,文中写了三位经常到“我”和万慧法师家的客人,“猴子和尚”是其中一位:“一个常来的中国和尚,叫做安全师的,不会讲英语,可是杜兰提同他见面,却能开一通玩笑。杜兰提喊他Monkey monk,并用手比出猴子在抓拿什么的姿势。”[4]1948年4月艾芜又发表了《安全师——回忆录》一文,对主人公安全师有同样的描述:“杜兰提一见了他,总要眼睛眉毛动得笑了起来,用手作着抓拿什么的姿势,一壁则打趣地喊:Monkey monk。”[5]这与《猴子和尚》中的主人公“猴子和尚”,显然都是同一个人:“他得的诨名,也不少,最有味的,就是我们的邻居,一个爱尔兰流氓,叫他做Monkey monk。”[6]且三篇小说中都写了作者所欣赏的“猴子和尚”爱说笑的性情。“猴子和尚”的原型叫陈直棠,是艾芜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独自南行时在仰光结识的朋友。陈直棠后来回到祖国还俗结婚,直到艾芜1981年第三次南行时,两人才在芒市再相见叙旧情。[7]
《猴子和尚》为研究艾芜及其小说提供了新释义。艾芜第一次把出家人作为主人公写进小说。喜欢说笑、崇尚自由的“猴子和尚”,丰富了《南行记》中的流民形象,也为艾芜笔下的异域世界带来了新鲜活力。此外,通过对比以一“诨名”和一“僧名”命名同一和尚的两篇小说,还能看出艾芜在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的创作心态与艺术风格,和因时代环境和人生体验不同而产生的改变。
《猴子和尚》是艾芜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篇重要作品,值得关注。现辑录出来,以供艾芜研究者参考。
注释:
[1]参见马光仁:《抗战时期的〈申报〉》,《马光仁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189页。
[2][3]参见毛文、黄莉如:《艾芜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99—604页,第600页。
[4]艾芜:《卡拉巴士第——回忆录之一》,《大公晚报·半月文艺》(重庆)1947年3月25日第9期。
[5]艾芜:《安全师——回忆录》,《大公报(香港版)·星期文艺》1948年4月18日第5期。
[6]艾芜:《猴子和尚》,《申报·文艺专刊》1936年7月10日第35期。
[7]参见高缨:《五十年后的重逢》,《向往那片神奇》,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145页。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艾芜佚文整理与研究”(2023CWX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